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有關中國物流技術與歐美日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成為最近一段時間來的熱點話題。有樂觀者認為,中國物流技術已經與歐美日難分伯仲,有些方面甚至超越了他們,甚至認為中國即將引領物流技術世界發展的潮流;悲觀者則認為,中國物流技術與歐美日還有巨大差異,中國落後至少有20~30年,而且這種差距還在擴大,長期的追趕不可避免。話題的引起
2018年的CEMAT ASIA國際物流展覽會,雲集了全球大多數物流裝備的供應商和集成商,可謂盛極一時,完全可以媲美德國、日本和美國的物流展。我想這應是樂觀者的理由之一,尤其是最近一年多來,以京東商城為代表的電商企業,大力鼓吹無人倉庫和無人配送,仿佛中國的無人配送已經指日可待,更為樂觀者提供了佐證。
由於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知識結構不同,對事物的了解程度不同,對同一個問題的評價不同是非常自然的結果。更何況,很多情況是目的不同。比如美國軍方,他們渲染中國威脅論,並非是中國真的有威脅,而是他們要為增加軍費尋找接口,或者是其它政治、軍事和經濟目的導致的結果。
那麼,實際情況是什麼樣呢?下面我們就來客觀的比較一番。
中國物流技術的巨大進步
毋容置疑,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進步,物流技術也是如此。大陸的物流關鍵技術研發起步於70年代中後期,以自動化立體庫和自動分揀系統作為標誌性產品,1980年,大陸第一座自主研發的自動化立體庫正式投入經營。從此以後,伴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陸物流技術走向了一條「引進消化」和「自主發展」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僅立體庫技術就有兩次大的引進,其一是1986年,引進德國DEMAG技術,其二是1996年引進日本村田技術。特別是90年代大陸煙草領域的技改,推動了的德國和日本技術的大量引進,大大促進了大陸物流裝備的發展。
還有AGV系統,最典型的就是KIVA系統,雖然如雨後春筍般發展,但產品的可靠性,分揀能力,大規模應用的軟件系統等都還沒有得到時間的檢驗,現在的應用與期望還相去甚遠。
目前有很多設備和技術,僅僅是在實驗室里研究了出來,還沒有定型,沒有經過耐久性和可靠性試驗,離量產和大規模應用還有很長時間的路要走,將要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還有很多,里面有太多的變數。
除此之外,國內很多企業還很年輕,經驗不足,人才短缺,導致在設計、生產工藝、材料、關鍵配套件、控制系統、試驗方法等多方面都還存在巨大差距。尤其是人才和經驗方面,並非短期可以彌補。
3 、關鍵設備的發明創造
有人說,現在物流系統中的關鍵設備,還沒有一種是中國人獨創和發明的。的確如此。從貨架、托盤、叉車等傳統設備,到自動化立體庫、分揀機、AGV、穿梭車、機器人、無人機等自動化設備,這些概念都不是中國人第一個提出的,盡管這些技術存在的歷史不是很長,我們完全有機會提出自己的創新理念,但是沒有。
聽上去令人氣餒,但這就是差距所在,我們必須正視現實,從基礎做起。開動腦筋,不斷創新,總有一天會有中國自己的重大創新和發明。
創新需要積累和靈氣,更需要對需求的深刻理解。物流技術是一個實用性很強的技術,解決這種需求需要從物流過程入手。
4 、關鍵設備的出口和企業規模
衡量一個企業或產品技術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和競爭力。與歐美日設備大量進入中國不同,我們的物流設備,盡管在本土有一些成績——主要還是依靠低價策略,但在國際市場上卻仍然缺乏與之同台競技的能力。只有一些低端產品,如貨架、輸送機、叉車等有一些機會,其它產品還無從談起。
另一個衡量指標是企業規模。中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集成商或生產廠商,其營業收入能夠進入世界前十名(叉車除外),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企業的規模還太小,也可以說中國市場還過於分散,這些都是差距所在。
註:根據美國《現代物流》雜誌排名,2017年世界排名第一的日本大福公司收入達到30億美元,排名第十的是SWISSLOG,約7億美元。中國目前最大的物流系統集成商新松機器人全部營收也不過4億美元,這已經非常的令人鼓舞了,而其它的都在2億美元以內。
未來之路如何
1 、創新之路漫長
企業也好,國家也好,未來的關鍵在於創新。這是很多人的共識。
創新有很多種方式,有新產品發明,也有現有產品的應用和改進,更有新的業務領域和業務模式的發現。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我們並非沒有創新,眼下如火如荼的AGV應用和貨到人揀選,就是一種創新,而基於軟件和信息層面的創新,更是從來沒有停止過,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中國物流技術已經走過了從無到有的道路,未來創新的重點應著力於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新零售、電商、工業製造等領域的應用。
應該指出的是,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要經過長期的學習和探索,不斷實踐和不斷改進,才有可能並發出創新的火花。而當前一些領域盲目的喊口號,炒概念,完全不顧客觀實際應用可行性和性價比,甚至不顧基本的科學規律,完全是一種虛火,與創新精神是背道而馳的。需要警惕。
2 、短期全面超越還不現實
中國與歐美日的差距目前看來還很大,尤其在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層面,短期超越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引進、消化、學習還是必修的功課。盲目自大只會招來失敗。
主要裝備方面,自動化立體庫的差距已經不大了,一些外資企業已經傾向於在中國製造或採購,AGV和機械手還要解決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創新的問題,穿梭車的差距最小,這是因為這一技術的誕生也不過20年的時間,高速分揀設備的差距主要還是速度和可靠性方面,短期內還難以取得突破進展。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必過分自卑。在一些領域,如電商、新零售等,很多問題是歐美日沒有遇到的,所以也就不可能有現成的答案,他們的理論也好,技術也好,也不能全部解決我們遇到的所有問題,這無疑給我們提供了超越的機會。事實上也是如此,這些年以來,以KIVA為基礎的AGV就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這是中國的市場造就的,更是中國物流技術領域的工程師們創造的。
中國太大了。因此,中國面對的物流問題是前所未有的。從過去幾年的實踐可以看出,有時在面對中國的實際問題時,我們的集成商有自己的優勢。特別在溝通、理解、服務、實時性響應、價格等方面,優勢更加明顯。
3 、深耕中國市場還是主要方向
市場方面,中國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從體量看,中國人口比歐洲、美國、日本之和還要多,而且還有眾多的新型市場等待開拓,如新零售、新能源汽車就是一個例子。因此,對大多數企業來說,在當前還不具備進軍國外市場能力的情況下,企業將重點放在國內市場是必要的。少數企業的少數產品,如果在國際上有競爭力,完全可以走出去。
從目前的預測看,電商(包括新零售)、工業4.0、冷鏈將是應用的重中之重,其它的如機場、醫藥、服裝、部隊、服裝、快遞等都有很大機會。
中國市場不僅僅是面臨新領域快速擴展的需求,更面臨傳統領域的全面升級換代。在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中國物流裝備的需求將以每年大於10%的速度增長,並且重點在於自動化和智能化裝備的需求。
4 、品質和標準是根本
對比中外的差距,我們看到,品質是關鍵。無論是基礎元器件也好,還是關鍵產品也好,大家拼的都是品質。
如何保持高的品質,或者說如何做好高質量的產品?一方面要有科學的方法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另一方面要敢於突破,敢於試驗,勇於實踐。
此外,加強產品的標準建設意義重大。對一個雜亂無章的市場來說,標準可以起到淘汰落後產品的作用,而對於企業自身來說,標準還可以提升產品品質,尤其是應對大規模定制化帶來的物流管理問題。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計算機仿真技術和3D列印技術的成熟應用,產品的設計周期大大縮短,成本也大大降低,這為我們創造了良好的客觀條件,模塊化和標準化的作用將進一步顯現出來。因此,標準化建設成為能否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一道門檻。
5 、前途無限光明
中國改革開放走過了40年的輝煌歷程,中國物流技術的發展也經歷了40年艱苦的跋涉。雖然從總體看,我們離歐美日的差距還很明顯,但這種差距正一天天縮小。雖然我們在基礎領域的研究還有較大距離,但我們在大型項目的集成能力方面,在很多關鍵產品的設計、生產方面,在信息系統方面,都在快速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尤其在有些領域的應用已經走在了行業的前列,這是我們需要樹立信心的地方。
市場方面,中國的發展不可逆轉,世界經濟在總體上總會處於上升態勢,與之相應的市場需求也會處於上升態勢。而技術的發展,總體上將是越來越快。物流技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相關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通信技術的發展。因此,從某一項單機技術來看,可能差距要大一些,但從系統總體技術看,世界各國的技術水平在進一步逼近。歐美日今天的技術,比之30年前,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我們要克服兩種心態,急躁的心態和不作為的心態。前者不顧客觀規律,妄想一夜吃成胖子,盲目自大,急於求成;後者沉湎於空喊口號,喜歡幻想,卻不肯付諸實踐,小事不做,大事做不來。中國需要的腳踏實地的工匠精神。
中國工程師的勤勞和拼搏精神是世界上少有的,這是我們面對未來的資本。相信假以時日,中國企業必將在世界舞台與歐美日企業同台競技時勝出,中國的產品也必將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國在5~10年之內必將誕生出世界級的優秀品牌。前途無限光明,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