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來源:《能源評論》
如何適應能源轉型的未來?能源學者瓦克拉夫·斯米爾認為,新技術、新材料固然可以帶來顛覆性的改變,但其通常演進速度緩慢,且不確定因素眾多。當下,大幅度提高能源轉換效率、降低人均能耗水平,是最為可行且有效的方案。
在大陸,「節能是第一能源」已經成為普遍共識。「十三五」規劃提出,大陸單位GDP能耗強度要下降15%,如果按照GDP年均增速6.5%計算,相當於節約7.8億噸標準煤,是一個異常艱巨的任務。
在上述背景下,以能效提升為核心的綜合能源服務,是思考企業轉型、技術迭代和模式創新的重要起點。
能效創造未來市場
如何在能源供給不斷緊縮的情況下保證經濟增長,正在成為許多地區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以高科技產業聚集地蘇州為例,根據國網蘇州供電公司預測,2035年蘇州的用電負荷將達到4500萬千瓦,比現有水平增長1900萬千瓦。按傳統思路,要滿足這樣的負荷需求路徑有二:一是在本地繼續建電廠,但蘇州已經沒有建設火電廠的空間,其風、光條件也不具備建設大規模風電和光伏基地的可能;二是引入外來綠色電力,這也正是建設特高壓電網的意義所在。目前蘇州擁有錦屏-蘇南±800千伏直流特高壓等三條特高壓線路,極大地緩解了電力短缺的局面。此外,主動配電網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也讓電能的可靠性、靈活性和使用效率得到了目前技術框架內最大程度的提升。
但是,技術終究有其限度,社會的進步還需要管理的提升和配合,並為技術的演進提供總體性框架。從全球看,能效管理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政策、資金和技術資源。從投資規模看,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在全球能源投資總體增速下降的背景下,能效的投資規模仍十分亮眼,2017年總額達2360億美元,超過了能源總投資的增速。
如果說在消費總量上升的階段,能效管理所解決的更多是「需求如何滿足」的問題,那麼在能源消費達峰之後,綜合能源管理則意味著「價值從何而來」的問題。因能源消費總量降低所釋放的市場空間,最終將被用戶增值服務所取代。全國能源基礎與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趙旭東認為,傳統化石能源消費達峰之後,能源行業的發展空間將主要從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提升中獲得。具體到電力行業,據埃森哲預測,未來20年成熟電力市場的擴張速度都將低於GDP的增速,需求端帶來的影響將變得尤為顯著,能源用戶所需要的將遠遠不止充足的能源供應,而是富有洞察力的能源解決方案,以適應能源和信息多向流動的格局。
國家電網公司是較早意識到上述趨勢並適時調整戰略的國內能源企業。2017年11月,國家電網公司下發《關於在各省公司開展綜合能源服務業務的意見》,提出要把綜合能源服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意味著綜合能源服務將成為電網企業除輸配電之外的另一核心業務,並將成為企業戰略模式轉型、服務能源用戶、參與競爭與合作的重要方向。
數據:上帝之眼
「除了上帝之外,人人都要拿數據說話」。
這是前紐約市市長麥克·布隆伯格說過的一句話。這位熱情的環保主義者在任期內的最大貢獻之一,是制定了紐約市低碳計劃(Plan NYC 2030),提出2030年紐約要做到減排30%的目標,而作為最大的能源消耗主體,建築要承擔其中70%的減排任務。
為了完成這個目標,布隆伯格通過議會推出了《建築能耗對標測試法》(Local Low 84),規定採取強制性措施要求所有面積在5000㎡以上的建築必須定時公開能耗數據,否則將受到相應的懲罰。在這項法律的支持下,紐約市僅用了兩年時間就掌握了所有5000平方米以上建築的能耗數據,並以這些數據為支撐推出了有針對性的節能措施。能耗信息的公開催生了一大批優質的綜合能源服務公司,並吸引了信息傳輸界、金融界對於能效領域的投資熱情。
在互聯網時代,數據是最為寶貴的財富。能源互聯網也並非簡單的能源與互聯網技術的疊加,或者不同能源領域的簡單互通,也需要大量底層數據的支撐,才能適應智能時代的生產體系、技術特徵和商業模式。
但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由於缺乏大數據支撐、難以形成穩定而標準化的信息流,能源領域在激發技術集成和金融創新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劣勢。近年來,雖然能效投資總規模表現亮眼,但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同時顯示,2017年工業領域的能效投資增速下降了8個百分點,尤其在中國增速放緩的趨勢更為明顯。背後的原因一方面在於投資正逐漸向非能源密集型行業集中,這些領域的投資規模一般要低於能源密集型行業,但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能效項目難以標準化,因此無法激發出更多的商業模式和創新性金融支持。
同樣,數據的缺失也政府出台監管措施和行業標準的主要障礙。以環保為例,在2017年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錢月寶表示,現有的環境信息數據單一,無法反映企業排污全程管理的業務邏輯和數據邏輯,並且數據收集周期過長、數據無校驗,很難為環保管理提供科學支持。
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核心,能源的消耗和利用匯聚了體量巨大、結構複雜、變化迅速的數據,蘊含了極高的經濟利益和社會價值,如果能加以優化利用,將對能源行業的業務開展、管理提升、輔助決策帶來重大的幫助。
信息集成的一次嘗試
2018年11月,國網蘇州供電公司與蘇州工業園區共同開發建設的「開放式能源互聯網共享服務平台」(以下簡稱「服務平台」)完成試運行,這個服務平台致力於打通水、電、氣、熱的行業間壁壘,做到數據的全面采集與有效集成。目前,試點完成了園區政府綠色低碳發展平台數據、試點用戶數據以及第三方能源服務商生產運行數據的接入與在線采集,覆蓋了源、網、荷、儲多個環節,涉及用戶3000多家。
作為全國首個開展開放創新綜合實驗的工業園區,蘇州工業園區是大陸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國際合作的示範區。園區以信息、機械製造為主導產業,另擁有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和奈米技術應用三大特色新興產業,吸引了92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域內投資項目156個。在電能替代領域,蘇州工業園區也位居全國前列,電力消費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接近60%。因此,以電網企業為核心構建綜合能源服務平台,對園區總體能效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在這個服務平台中,政府、園區工商業用戶、綜合能源服務商以及社會公眾各有專屬的登錄端口。政府能夠以全景視角一覽區內多種能源的實時運行數據及其在源、網、荷、儲各個價值鏈環節的一體化展示,同時,區內企業的能耗水平和量化減排潛力也被分行業進行排序,支持政府開展行業對標、減排規劃、節能補貼精準發放和園區招商政策決策;工商企業只需輕觸「一鍵體檢」,就可以自動獲得企業能效體檢報告和處方,還可以將能效提升項目需求發布到平台的網上商城中,等待合適的綜合能源服務商響應;綜合能源服務商則可以通過平台尋找自己的潛在客戶,獲得項目推薦服務和能源托管支撐服務;社會公眾也能在這個平台上獲得豐富的共享數據以及開放的應用程序編程接口。
據園區經發委張敏高介紹,以往政府傳統的信息采集方式,是通過宏觀統計、報表提供甚至人工走訪的形式獲取,這種方式一方面成本較高、樣本有限,另一方面也無法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和精確性。而通過這個服務平台,可以實時、動態監測企業的用能信息,不但可以從中預測企業的經營狀況,更可以從中推測園區的總體景氣程度。
挖掘數據背後的商業價值、為各類用戶帶來增值服務,是服務平台可以持續發展並吸引更多參與者的關鍵。國網蘇州供電公司黨委書記呂文傑認為,大陸的綜合能源服務市場尚處於起步階段,目前商業模式創新不足、同質化嚴重,大多還停留在找項目、做項目的階段,工作開展困難且效果不明顯。而通過平台積累的用戶信息,可以降低綜合能源服務的獲客成本和服務成本,孵化出一批「獨角獸」企業,有利於全社會綜合能源服務廠商的整合與服務模式的優化。
開放是核心
一個開放的能源互聯網共享服務平台,所解決的並不僅僅是數據缺失的問題,更是數據壁壘的問題。
大數據技術所引發的倫理困境之一,就是「數字鴻溝」問題,即由於不同人群對社會信息資源占用和使用程度的不同,而最終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識分隔甚至貧富差距。在數字時代,無法獲得數據信息便意味著無法獲得大數據分析所帶來的便利,甚至被隔絕在主流經濟運行之外。如果不解決數據的壟斷問題,那麼信息化不但無法消除不平等,反而會進一步加劇原本的不平等趨勢。
開放與共享,也是釋放數據商業價值的重要途徑。信息的價值只有在透明、公開、利用中才能得到有效提升,數據資源無論如何分享、使用,都不會減少其本身的價值,相反會在傳播過程中做到價值和效益的遞增。
在蘇州工業園區「開放式能源互聯網共享服務平台」中,「開放式」是平台建設和運行的核心,是共享經濟、使用權經濟、結果經濟、API經濟等新經濟模式的集中體現。其本質,都是對能源數據的重新切割和萃取,通過平台的加工和分發、以智能匹配的方式,提升數據資源的復用效率,從而達到用戶降本、服務商增效、政府風控多方共贏的目的。
開放與安全,並不是相互矛盾、非此即彼的兩個問題。協調兩者之間的關係,關鍵在於厘清參與主體、國家立法支持和做好數據安全技術的頂層設計。
從參與主體來看,國有大型能源企業具有龐大的用戶群體,在技術、數據和信息安全等方面具有先發優勢,作為國家戰略的執行者,可以更好地保證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從法律層面來看,除了明確數據所有權之外,應進一步厘清數據的知情權、同意權、糾錯權、共享權、收益權和司法救濟權,明確數據控制者對於數據安全管理的責任,確保大數據信息財產產權的安全。
在技術層面,則可以依靠算法的頂層設計,來確保信息的正當使用。如建立統一的數據保護平台,讓個體企業可以了解自己的數據被政府、公眾及其他用戶獲取的情況,從而避免數據的單向度使用。
免責聲明
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轉載上述內容,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為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