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子書只有 Kindle 一種選擇?這款閱讀產品體驗更好更自由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長按二維碼關注少數派(ID:sspaime),在後台回復「新玩意」看更多有趣的新產品。

看電子書只有 Kindle 一種選擇?這款閱讀產品體驗更好更自由 科技 第1張

六英寸的暴政

一個產品能獲得的最高榮譽,莫過於成為它所屬品類的代名詞。

在消費數位領域能做到這一點的,除了 iPad 之於平板,大概就是 Kindle 之於電紙書。隨便問一位身邊朋友,他未必知道電紙書背後的技術細節,但幾乎都會對 Kindle 有所耳聞。

不可否認,Kindle 這樣的品牌影響力是實至名歸的,其背後是亞馬遜良好的產品質量和完善的內容生態。但當「該買哪種電紙書」變得等同於「該買哪個型號的 Kindle」時,我們的選擇餘地和想像空間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限制。

Kindle Voyage

就拿電紙書最關鍵的部件——螢幕來說,絕大多數型號的 Kindle(以及眾多 Kindle 模仿者)都是 6 英寸的。但為什麼 6 英寸會成為電紙書事實上的標準尺寸?用 Kindle 宣傳文案中的話來說,是因為這個尺寸像一本紙書一樣輕巧便攜

這並非沒有道理。在北美,平裝書(paperback)的標準尺寸是 110 mm × 178 mm (4.3 in × 7.0 in),正相當於多數 Kindle 的尺寸。但「尺寸上接近紙書」跟「閱讀體驗接近紙書」並不是一回事。6 英寸電紙書的實際顯示面積只有 111 平方公分,僅僅相當於 paperback 開本的一半略多。這樣有限的空間,其顯示效率並不比報紙、雜誌上的一個分欄好太多。

6 英寸 Kindle 與平裝書(來源:Creative Market)

這也不是一本「印刷精良」的書。任何一個對排版有起碼要求的人,都會詬病 Kindle 在排版方面的落後。字體數量有限且質量平庸、強制兩端對齊卻又做不好分詞(hyphenation);Kindle 的追求似乎跟盜版書沒什麼區別——能認出來字就行,要什麼工整美觀?

好在電紙書市場遠沒有如今的 PC 和手機市場來得那麼同質化。Kindle 固然在市場占有率上一騎絕塵,但還沒有達到能壟斷定義權的程度。在亞馬遜之外,還有很多廠商在軟硬件上嘗試著各種不同的組合,試圖對電紙書作出自己的定義。

Kobo Aura ONE就代表著這樣一種嘗試。

Kobo Aura ONE

我很早之前就注意到了這款產品。作為 Kobo 發布於 2016 年底、拿來對標高端 Kindle 的旗艦型號,Aura ONE 的紙面參數符合我對於「Kindle 理想形態」的各種想像。8 英寸的螢幕尺寸是市場上的小眾,卻很自然地讓人聯想起 iPad mini,而後者曾常被當作便攜閱讀的標桿。Kobo 宣傳的排版選項、格式支持等特性,也個個打在 Kindle 功能的軟肋上,很難不讓人好奇實際的使用感受。只是此前由於網上能找到的信息有限,我一直遲疑著要不要做這麼一次「盲狙」;放棄亞馬遜完善的內容生態也讓我感到猶豫。

最終促使我下定決心的還是 Kindle 自身進化的遲緩。在陸續使用過 Paperwhite 和 Voyage 後,我一直期待亞馬遜能拿出一個更大螢幕的產品。結果是,今年的 Oasis 確實變大了,但正如多數評測所說,6.8 英寸並沒有給可視空間帶來明顯的提高;排版的老毛病似乎在短期內也沒有改善的可能。看來,當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免不了了。

一本精裝書

幸運的是,這確實是一只滋味不錯的螃蟹。

先說外觀。Aura ONE 雖不能說令人驚艷,但也體現出了較高的設計水準。盡管螢幕達到 8 英寸,但厚度(6.9 毫米)和重量(230 克)都控制得很好,拿起來感覺和我之前主力使用的 Voyage 一樣輕薄。正面是一塊平整的玻璃表面,背面材質則是覆蓋了類膚塗層的塑膠,同時採用了網眼狀的紋理,因此握持起來比 Kindle 的穩定性稍好,且較不容易沾染指紋。背面左上角是 Aura 系列標誌性的藍色電源鍵,其位置和形狀恰好與正面右上角的藍色指示燈呼應,可以看出經過了細心的設計。

Aura ONE 背面

之前在考慮換用大螢幕電紙書時,也曾對比過其他一些型號。但在搜到這些產品的拆機圖片後,其中泛濫的膠水和飛線迅速打消了我的購買意願。畢竟電紙書是使用周期動輒三四年的慢速迭代產品,沒用多久就因組裝或電路問題影響使用是不可接受的。相比之下,Aura ONE 的內部就規整得多(盡管比 Kindle 還是略遜一籌),外部機身的精細度和縫隙控制處於上等水平,這也是其 IPX8 防水性能的基礎(不過 Aura ONE 確實存在一個十分普遍的品控問題,見下文)。

再說 Aura ONE 吸引我的最主要特徵——那塊 7.8 英寸的螢幕。它實際的可視面積約為 190 平方公分,比 6 英寸的 Paperwhite(111 平方公分)大了 70%,比 6.8 英寸的 Oasis 2018(152 平方公分)也大了 25%。

各類閱讀器的螢幕實際尺寸

如果數字讓你感到抽象的話,這個尺寸基本接近於國內的 32 開書,即《讀庫》《單讀》等便攜 MOOK 的開本。如下圖所示,將《讀庫》內文頁掃描為 PDF 後傳入 Aura ONE,顯示出的文字大小基本是一致的。

將《讀庫》內文頁掃描為 PDF 後傳入 Aura ONE 的效果

這些多出來的空間有什麼實際意義?答案是,我終於可以在保證字號和行距舒適的前提下,在同一頁中多閱讀百字左右的信息量。這不僅明顯讓視野更開闊,像是在面對一本真正的紙書(而不是捏著一張紙頭),也帶來了交互上的改善——顯著減少了翻頁次數。由於電紙書目前還沒有很好解決翻頁延遲和畫面閃動的問題,少翻頁也就意味著避免了不必要的等待和對注意力的干擾。

至於顯示效果,由於 Aura ONE 和當前的主流 Kindle 機型一樣,都採用了來自 E Ink 的第四代技術——Carta 螢幕,在分辨率一致(300 ppi)的前提下,理論顯示效果應無太大差別;實際體驗也是如此。不過,Wirecutter在一篇評測中指出 Aura ONE 的圖片顯示質量遜於 Kindle,盡管我沒有明顯感受到這一點。

Aura ONE 的背光調節與 Kindle 相比檔位更細,但最低亮度在黑暗中稍嫌過亮。此外,Aura ONE 的特色在於它的照明燈是可以調整色溫的,從而模擬出微微泛黃的紙張色澤。這個功能被 Kobo 稱為「Natural Light」,類似於近來手機上流行的藍光減弱功能;但由於該功能完全是在物理層面做到的,結合電子紙螢幕本身的特性,看起來明顯更加自然和舒服。

Natural Light (來源:Kobo)

當然,大螢幕本身並不足以帶來良好的閱讀效果,它還需要軟件功能的輔助。這方面,Aura ONE 再次體現出了相對於 Kindle 的優勢。

與 Kindle 吝嗇的格式支持和羸弱的排版能力相比,Kobo 系統的閱讀功能給人的感受完全可以用「如沐春風」來形容。Kobo 宣稱支持的電子書格式達到 14 種,其中包括最通用的 ePub 格式,省去了很多轉換格式的麻煩。

任意選擇第三方字體是 Kobo 的一大優勢,而且步驟極其簡單:只要直接把字體文件拷入 USB 根目錄下的fonts文件夾,就可以在閱讀選項中選用。對於內建字體,Kobo 還提供了高級選項,可以任意調節其銳度和粗細(技術上是通過改變字體渲染濃度來做到的,有些類似 Windows 上著名的 MacType 做的事情)。此外,Kobo 在行間距、頁邊距設置上的靈活性也高得多——兩者都是通過滑桿來調節的,而 Kindle 則分別只有三個檔位。

詳盡的字體和閱讀偏好設置

Aura ONE 還有一些有趣的特色功能。例如,長按頁面邊角可以高速翻頁,操作邏輯和翻頁效果都很像紙書;在「Activity」頁面可以看到近期閱讀詳盡的統計信息,甚至還有一個與閱讀量關聯的成就系統。

統計信息和成就系統

在軟硬件優勢的結合下,Aura ONE 不僅做到了 Kindle 未竟的承諾——達到與 paperback 書相仿的效果,而且更進一步,讓人感到自己在閱讀一本做工縝密、印刷優良的精裝書。Kobo 系統字體和排版選項的靈活讓我可以輕鬆為不同的讀物設置最適合其題材和內容的版式:例如,用相對寬鬆的行距和形態優美的襯線字體閱讀文學作品,而用比較緊湊的排版和規整的無襯線字體閱讀技術類書籍。這種視覺和情緒相匹配帶來的樂趣,是 Kindle 的那種實用主義不能賦予的。

Aura ONE 的戶外顯示效果

電紙書只能讀「書」?

如果說成為電紙書的代名詞是 Kindle 的驕傲的話,它的另一頂帽子就不那麼光彩了。是的,Kindle 還是「吃灰設備」的代名詞。在各種針對數位產品閒置率的調查中,Kindle 幾乎永遠處於獨孤求敗的地位。

對此,一般的解釋總是歸咎於人們讀書越來越少,並搬出年均讀書量的統計數字加以印證。問題是,誰規定電紙書就只能用來「讀書」?我們如今花在廣義的「閱讀」上的時間是相當顯著的。如果能將一部分碎片閱讀和處理「稍後讀」的場景轉移到電紙書上,那麼它反倒應該令人不願釋手才對。但現實是沒有多少人用 Kindle 來做碎片閱讀。顯然,這不是人們都不願意對自己的眼睛好一點,而是 Kindle 沒有為這種需求提供便捷的解決方案。要將散布在社交網路和內容平台上的文章傳送到 Kindle,主要的途徑只有借助其推送郵箱。但郵件的唯一功能在於送達,而零碎閱讀更需要的是同步、管理和重排版。方枘圓鑿,效果可想而知。

我一直覺得只用電紙書來讀「書」有些浪費資源,希望能更多地利用電子紙螢幕的優勢、分擔一些手機和平板承擔的閱讀任務。之前,我也會通過 Instapaper 的定期推送功能,在 Kindle 上處理一部分未讀文章;但整個流程並不順暢,何況 Kindle 的顯示效果還不如設計精良的Instapaperapp。意外地,Aura ONE 再次滿足了我這個長久以來的願望——通過它的Pocket 整合功能

Aura ONE 的 Pocket 整合

Aura ONE 的 Pocket 功能並不只是簡單地下載 Pocket 列表中的文章,而是相當於預裝了一個全功能的 Pocket 客戶端:不僅可以閱讀保存的未讀文章,而且可以進行加星、歸檔、刪除等管理操作;結合 Pocket 無處不在的第三方支持和自動化能力,用 Aura ONE 來集中處理網路文章是完全可能的。再加上 Aura ONE 在閱讀 Pocket 文章時仍然使用自己的排版引擎,後者相較於 Instapaper 在排版效果上的短板也被補全了。

如果說 Aura ONE 的螢幕和排版能力讓它成為了讓我樂於使用的設備,與 Pocket 的高度整合則使它真正成為了我重度使用的設備。在使用 Kindle 時,我很難想像能每天花兩個小時在電紙書上——盡管我很希望能勻一些螢幕時間給它——而現在已經很自然地將絕大多數的稍後讀文章轉移到 Aura ONE 上來閱讀了。我的 iPad 或許因此而感到冷落,但我的眼睛明白無疑地表示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Aura ONE 閱讀 Pocket 文章時仍會使用自己的排版引擎

不夠辣的薑

能「吹捧」的「吹」完,就該輪到挑毛病了。

還是先從硬件開始,Aura ONE 在品控方面有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背光不勻。Aura ONE 的照明位於螢幕底部,在黑暗環境中觀察,不難辨認出一個個小燈泡漏出的光點,其他三個邊緣則存在較為明顯的陰影。更大的問題則表現於開啟色溫調整功能時:燈泡的色溫同樣不均勻,幾個色溫偏冷的光束在其他燈光和螢幕的顏色混合下,竟然呈現出了詭異的偏綠色調。背光開得越亮、色溫開得越暖,上述兩個現象就越明顯。考慮到 Amazon 早在 2013 年底推出的第二代 Paperwhite 機型上就已經很好解決了背光不勻問題,Aura ONE 作為一個 2016 年底的旗艦產品在這個問題上翻車,實在有些說不過去。

漏光與色溫不勻(來源:MobileRead)

軟件方面能挑的問題就更多了,很多缺陷的嚴重程度足以讓潛在用戶對這款產品一票否決。

首先,Kobo 系統對中文的支持程度為零。不僅界面語言沒有中文可選,連內建字體也不包含中文字符集。在不做任何修改的情況下,主界面中的任何中文書名都將顯示為方框,而閱讀界面中則是一片空白。當然,不支持中文在某種程度上並不能算「缺陷」,畢竟 Kobo 面向的市場只是北美、歐洲和日本。即使如此,這仍然明顯是 Kobo 空有一身技藝卻在國內無人問津的最主要原因。

Aura ONE 只能靠修改做到中文支持

其次,Kobo 系統的穩定性和優化水平令人堪憂。使用 Kobo 以來,我幾乎每天都會碰到一兩次系統卡頓的情況,輕則翻頁遲滯數秒,重則完全失去響應、必須強制重啟。即使是在沒有鬧別扭的時候,Kobo 的翻頁、縮放等操作相比 Kindle 還是存在細微但可感的延遲。而到了閱讀 PDF 時,卡頓更是嚴重到幾乎不可用的程度(盡管我認為 PDF 閱讀的底線是 9.7 英寸)。考慮到 Aura ONE 和主流 Kindle 的硬件配置幾乎相同(都配備主頻為 1GHz 的 Cortex A9 單核Freescale i.MX6 晶片,512MB 的 RAM),這顯然是技術積淀尚淺、軟件優化不足導致的。

再次,很多細節功能也不夠成熟。就只從選中文本這一最簡單而高頻的交互來觀察:當需要選中的文本跨越兩頁時,Kobo 只能分成兩次來操作,顯得非常笨拙;而 Kindle 就可以在手指移動到頁尾時自動翻頁。此外,Kindle 還會在用戶選擇不夠精準時,自動將選擇範圍前後的標點包括在內,照顧了「強迫症」用戶;Kobo 則連觸摸識別的精確度都沒能達標,更遑論考慮什麼標點了。除此之外,內建字典質量不高、WiFi 頻繁斷連、瀏覽器不能保存登錄狀態等「小毛病」,都會讓你感到這家廠商的開發功力尚欠火候。

不過,這些軟件缺陷理論上都是可以彌補的,因為 Kobo 有一項如今 Kindle 難以企及的優勢——系統破解和修改的門檻極低。

近年來,Kindle「越獄」操作的難度和風險不斷提高,普通用戶購買安裝高版本系統的新機後,幾乎沒有什麼折騰的空間。Kobo 這邊則完全是另一番圖景。安裝第三方啟動器(即用於運行自制軟件的入口)的步驟簡單到只要在設備上打開一張會引發內存溢出的特殊圖片(記得 PSP3000 上「煎蛋圖」的朋友們請舉起你們的手);系統升降級操作完全沒有驗證機制,甚至可以通過「升級」一個自制的假安裝包來替換任何系統文件。

正是因為這樣的自由度,Aura ONE 的很多軟件問題也就不再是問題了。界面不支持中文?幹掉內建日文字體以後用中文字體偷梁換柱就好。PDF 卡到沒法看?裝上KOReader以後流暢度反殺 Kindle。嫌界面不合口味?系統參數的位置早就被扒了個底朝天,只怕你改不過來。

經過修改的 Aura ONE 的主頁和圖書列表,去除了廣告並添加了中文支持等

當然,我並不想為 Aura ONE 的缺陷辯護。無論能帶來多少便利,漏洞就是漏洞。依靠漏洞才能獲得的功能,不僅將大多數普通用戶排除在受益範圍之外,而且也是以穩定和安全為代價的。毫無疑問,Kobo 系統的這種「自由」恰恰是印證了它的不成熟,而不能算作一種優勢。

另一種定義

直觀上看,Kobo 與 Kindle 最顯著的區別在於開放性不同。Kobo 顯然是更為「開放」的,支持格式多、自定義選項豐富。而 Kindle 則是「圍牆花園」生態的典型體現:用戶開箱就能獲得完善的服務和相對成熟的功能,但必須從特定平台獲取內容,也沒有多少自己動手改善體驗的空間。

Aura ONE 與 Kindle Oasis (2018) (來源:The eBook Reader)

但我其實並不介意封閉,也不是因為開放而選擇了 Aura ONE;我甚至認為,電紙書其實更適合相對封閉的生態。與電腦、手機這樣的全功能計算終端不同,電紙書更像是一個嵌入式系統:功能高度單一、硬件異質化、性能有限。只有廠商最了解自己的產品,也只有它們自己最有能力做出針對性的設計和優化。而要做到這種「針對性」,就必須犧牲一些開放。這就是為什麼我不看好採用 Android 系統的電紙書:給一個嵌入式系統安裝泛用型的開源軟件,與其說是賦予用戶更多功能,不如說是一種回避責任的「甩鍋」行為。Aura ONE 雖然使用了定制系統,但定制化程度遠沒有 Kindle 來得高,保留了很多 Linux 原生的行為和接口,整個 UI 也是基於Qt) 搭建的;這是它「開放性」和「可玩性」的來源,但代價就是相對較差的性能和穩定性。

但這些都不妨礙 Aura ONE 成為一個極其適合我的設備。它的優勢精確匹配了我的需求,而很多缺陷恰好是我不太關心的:我目前的閱讀內容以英文為主,並且之前使用 Kindle 時就習慣了拆去所有電子書的 DRM 並手工管理,不能直接買書、甚至不支持中文對我都不是太大的問題。另外,我也有一定的動手能力去自行消化 Kobo 系統的問題和故障。但如果問我是否會將它推薦給自己的朋友,答案很可能就是否定的。畢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電紙書最重要的品質還是「省心」。而正是在這點上,Kobo 完全輸給了 Kindle。

Aura ONE

但 Aura ONE 仍然不失為一個很有見地的產品,因為它為電紙書提出了一種不同於 Kindle 的定義。盡管在市場上占了上風,但 Kindle 對電紙書的定義絕不是完備的。它一方面沒有充分發揮「紙」的優勢,讓平庸的排版效果和有限的螢幕空間拖了閱讀體驗的後腿;另一方面又自縛於「書」的隱喻,限制了使用場景的擴展。

與之相比,Aura ONE 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鑒的改進版定義。電紙書不應滿足於把字顯示出來,還應讓螢幕閱讀成為一種個性化的、令人愉悅的過程;不應滿足於替代紙書,還應能解決更多元的閱讀需求。或許正是因為存在很多Aura ONE 這樣的競爭聲音,電紙書市場才能一直保持著百花齊放的多元樣貌。


看電子書只有 Kindle 一種選擇?這款閱讀產品體驗更好更自由 科技 第19張

看電子書只有 Kindle 一種選擇?這款閱讀產品體驗更好更自由 科技 第20張

看電子書只有 Kindle 一種選擇?這款閱讀產品體驗更好更自由 科技 第21張

關注少數派回復關鍵詞,看更多精選文章 ?

iOS┃限免┃攝影┃Windows┃App┃壁紙┃音樂

Chrome┃Android┃小工具┃生活方式┃iPhone X┃遊戲

看電子書只有 Kindle 一種選擇?這款閱讀產品體驗更好更自由 科技 第22張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