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作者:龔進輝
互聯網行業的魅力不僅在於為億萬用戶帶來各種便利,更在於頻繁上演造富神話。不過,互聯網行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呈現不和諧的一面,除了各種內鬥、撕逼,還有數不盡的炒作概念、包裝故事,行銷過於用力有時會適得其反。其中,公眾習以為常的十大流行詞匯,我並不認同,甚至產生反感情緒。
一、生態
昨天,3個月未發聲的賈躍亭還是改不了張嘴生態閉嘴生態的臭毛病,聲稱FF將打造「共享智能出行生態」,FF91量產都沒做到,就大談共享、生態,我也是醉了。地球人都知道,「生態」一詞是由賈躍亭及其當年治下的樂視發揚光大的,也是被他一手玩壞的。
在我看來,樂視七大生態(內容、電視、手機、汽車、體育、金融、雲)本質上是非相關多元化,除了內容與電視、手機有一定關聯,其他生態之間發生化學反應的可能性較低。難怪周鴻禕會直指樂視生態是假生態,「因為生態不是一家公司的七八個事業部就能做出來的,那叫產業鏈。」
其實,賈躍亭一直標榜的「生態化反」有違基本商業規律。簡單來說,就是樂視單項業務不牛逼(電視除外),七大生態合在一起就牛逼,這顯然不切實際。而他的動機也不難理解,七大生態是對資本市場極有吸引力的動人故事。終於在2016年底,樂視生態開始崩塌。
環顧中國互聯網,動不動就提「生態」的公司不在少數,但我認為阿里是為數不多真正打造電商生態的公司,其他公司大多是假生態,包括小米所謂的生態鏈模式,本質上是踐行多元化戰略,而雷軍比賈躍亭聰明的一點在於,他是投資+賦能的方式在做,反觀後者自己承擔所有風險。
二、友商
「友商」,原本是對對手的尊稱,但我在科技圈完全看不到半點尊敬之意,只有徹徹底底的虛偽,內心明明恨對手恨得牙癢癢,卻要明面上假裝很有風度。
電商行業的阿里和京東、短視頻行業的字節跳動和騰訊、二手車電商行業的瓜子和優信、手機行業的華為和小米……你會看到,只要一提「友商」準沒好話,酸言酸語少不了,要麼吊打要麼暗諷,總結起來就是雷軍所說的「發布會主題只有一個——友商是傻瓜」。
盡管時不時能聽到頭部企業呼籲公平競爭,但大多止於正面人設的塑造,實際行動的落實不盡如人意。在我看來,「友商」一詞不僅包括相互競爭的意味,還有相互學習的內涵,不要被競爭沖昏頭腦,只知道想方設法diss對手,而不借鑒甚至忽視對手的長處。
三、跑分
雷軍是手機行業把「跑分」當成一大賣點的第一人,在小米早期新品發布會上,他總會在跑分上大做文章,不僅沉浸在小米吊打對手的喜悅中,還試圖營造「跑分高=體驗好」的假象。不得不說,雷軍的行銷能力真的很強,但攔不住有識之士道出真相。
「會看跑分是聰明,只看跑分是屌絲。」黃章說道。我認同黃章的觀點,跑分不等於體驗,它只是體驗的一部分,刻意強調跑分反而暴露自身其他賣點不突出。總之,跑分是一件非常無聊的事,一筆帶過即可,犯不著大說特說。
因此,近兩三年來,盡管雷軍在小米新品發布會上仍提及跑分,但少了往日的傲嬌,因為這屆用戶對於跑分這一量化指標的重要性已有清醒的認識,沒那麼容易忽悠。
四、新零售
馬雲不僅是起名高手,造詞能力也是一流。2016年10月,他率先提出「新零售」一詞,在其本人頻繁對外發聲,再輔以阿里快速擴張,「新零售」一詞迅速在零售行業流行開來,聲量超過京東的「無界零售」、蘇寧的「智慧零售」。
阿里CEO張勇認為,新零售本質是技術和零售聯姻,所有線上線下零售最終都要依靠數據驅動,所有零售模式都要自我更新,才能跟上數字時代。其實,他的解釋沒毛病,但不少人對「新零售」一詞本身存在異議。
在我看來,零售業發展至今,商品在不斷豐富,管道在不斷推陳出新,消費者需求在不斷改變,但不管怎樣,零售本質從未改變。因此,零售就是零售,沒有新舊之分,而「新零售」是相對「舊零售」而言,說法似乎欠妥。
五、合併
2015年是互聯網並購年,那一年發生四起合併案:滴滴快的、58趕集、美團大眾點評、攜程去哪兒。現在來看,所謂的合併不過強者為了照顧弱者顏面的說辭,本質上與收購無異。也正因如此,合併之初公關稿、內部郵件中承諾的「聯席CEO」「獨立經營」「獨立品牌」往往很難兌現。
試想一下,被收購一方寄人籬下,哪有權力來決定自己的命運?因此,我認為,互聯網行業沒有真正的合併,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不會有。換言之,無論是弱肉強食的商業法則還是企業高效管理,都決定聯席CEO制度行不通,其只是看起來很美好,實際上卻並不實用,反而存在較大局限性,收購之後的人事安排和業務分工才符合企業發展利益。
在我看來,聯席CEO在中國商業場上是個偽命題。表面上看,有人退出代表一方失意一方得勢;其實,做出退出這一決定,無論對退出者還是在位者都是好事一樁,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內耗。
六、消費降級
去年7月,成立不到3年的拼多多上市引起巨大轟動。有人認為其代表消費降級,這與消費升級的大趨勢相違背;也有人認為其本質上是消費分級,是低線城市消費者購買力的真實映射。莫衷一是,一場消費升級與消費降級之爭由此爆發。
我認同第二種觀點。拼多多生動詮釋了消費分級。其實,存在即合理,無論是天貓、京東提倡的消費升級,還是以拼多多為代表的消費分級突飛猛進,二者並不矛盾。因為消費升級是趨勢,但消費也要分級,只有在不同的消費分級里進行消費升級,社會才會進步。
「沒有人會在物質消費上主動消費降級。」黃崢一語中的,他認為「拼多多是消費降級」的觀點盛行主要有兩個原因:一、過去幾十年,中國市場縱深特別大,不同地區消費情況差異巨大,不同的人會有不一樣的消費升級需求;二、同一個人有不同的面,黃崢以自己的媽媽為例,她是一個相對有錢的媽媽(黃崢個人財富高達950億元),不僅在買菜、買紙巾時會貨比三家,計較一兩塊錢的得失,也會買高配iPhone和好的電視機。
七、共享經濟
共享單車、共享辦公、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甚至共享女友……近年來,打著「共享經濟」旗號的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恕我直言,絕大多數企業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共享經濟,不過是踩著共享經濟的風口來取決投資者。
其中,出行是玩轉共享經濟概念最徹底的一個行業,沒有之一,不僅誕生Uber、滴滴這種全球性出行巨頭,也湧現出ofo、摩拜等獨角獸企業。其實,無論是以ofo為代表的共享單車還是以gofun為代表的共享汽車,本質上是披著共享經濟外衣幹分時租賃的生意。
從經濟學角度看,共享的本質是資源再分配後達到平衡狀態,所以其前提是供需雙方資源不平衡或信息不對等,這時出現一個快速交易界面,連接供需雙方的同時使其進行資源分配。所以,在歐洲、北美等資源富足型國家,共享經濟具備生根落地的基礎,Uber、Airbnb迅速流行開來,而中國是個資源稀缺型國家,現階段共享經濟是個偽命題,缺乏大面積推廣的可能。
當然,嚴格意義上講,出行領域只有順風車或拼車才屬於共享經濟范疇,可以做到資源再平衡。不過,行業巨頭滴滴順風車在後期逐漸偏離「公益」初心,以盈利為導向,並在車主審核上散漫不作為,導致去年連續發生兩起惡性事件,停業整頓至今仍未上線,而合規經營的嘀嗒順風車因體量小未能成為主流,使共享經濟發展受挫。
八、人員優化
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互聯網行業不得不嚴格控制開支,精簡團隊勢在必行。 BAT 等大公司嚴格控制招聘名額,創業公司則無奈走上裁員之路。或許是為了顧及面子,直接說裁員非常跌范,亦或是營造公司仍很好的假象,不給對手任何操作空間,一些公司官宣時往往用上「正常調整」「末位淘汰」「人員優化」之類的說辭。
明眼人都看得出,每當互聯網公司說出人員優化,那基本上意味著其開始裁員或計劃裁員。當然,它們換種說法可以理解,最可惡的是那些為了節省成本而想方設法逼員工離職的互聯網公司,比如有讚、便利蜂,祭出各種奇葩手段來變相裁員或開除員工,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們做不到,吃相真難看。
九、販賣焦慮
馬雲曾說,哪里有抱怨哪里就有商機,這一金句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市場經濟下需求和需求被滿足的供需關係。信息爆炸的年代,用戶既不缺信息,也不缺高效地獲取所需信息,而知識是信息的另一種形式,在此情況下,知識付費領域的玩家只能打出「販賣焦慮」這張牌,即你不學某某知識就會失去一些東西。
不知你發現了沒,販賣焦慮不是從用戶需求出發,進而滿足用戶需求,而是抓住用戶對未知的迷茫和恐懼,強行灌輸知識付費這一需求,以達到推銷自家產品的目的。或許得到、知乎、喜馬拉雅等玩家會解釋道,其實用戶並不知道自己缺什麼,我們提供一個知識平台供他們選擇。
這種解釋不無道理,但請不要再祭出販賣焦慮這種爛招。一方面,用戶會自我進化,聰明的用戶會根據自身情況來針對性制定學習計劃,從而提升自己;另一方面,用戶學習知識後未必能緩解焦慮,正如不少人聽過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十、產業互聯網
去年國慶前夕,騰訊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提出未來要擁抱產業互聯網,此後「產業互聯網」一詞迅速走紅,成為創投圈和互聯網大佬口中的熱門詞匯。「我不知道為什麼我一提完之後,好像大家都非常清晰了,現在BAT都看上了產業互聯網。」馬化騰說道。
不過,有人卻不以為然。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他並不認同馬化騰「互聯網下半場是產業互聯網」這一觀點。在何小鵬看來,從2B到互聯網+到現在大熱的產業互聯網,本質上沒有太大變化。阿里CEO張勇更是犀利地指出,自己不喜歡講「產業互聯網」,因為它不是新名詞,而是一個很多年就存在的概念,今天核心是怎麼讓產業發生升級,發生本質的化學反應。
我認同何小鵬和張勇的觀點,產業互聯網本質上是企業級服務,這並非新生事物,不僅吸引阿里、美團點評等平台型企業(面向商家和消費者兩端)涉足,雲計算、供應鏈金融等領域也有很多專門服務企業的玩家。無論是叫2B、互聯網+還是叫產業互聯網,基本上是換湯不換藥。因此,馬化騰說自己一提完大家都非常清晰有點自作多情,BAT不是現在才看上產業互聯網,至少阿里助力品牌進行數字化轉型由來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