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如今來英國有一個多月了,我覺得生活可以用「平靜」形容。有很多的新事物,很多新認識的人,每天都在發生不同的事,但是或許是因為「奇佳」的適應能力,我覺得一切都安好,用朋友的話說:
「從生存過渡到生活了」
留學生活,是每天早起給自己做營養好吃的早餐,是每天欣賞上學路邊不同顏色的樹葉,是習慣教授們和各國同學們的各路英語,是享受每一次很有效率和成就感的小組討論;
是關於廚藝的飆升,是每天因為吃到自己做的好吃的菜感到幸福。有日常的運動和音樂,有偶爾的出行旅遊。
很平靜,很充實。是確確實實地抓著自己的一分與一秒。
只是當新的一年申請又開始,又有學弟學妹來問我各種問題的時候,我才開始審視起這一段時間來,尤其是問到「值不值得」的問題的時候。
「出國留學值得嗎」,好多人會問這個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問了自己成千上萬次,從想要出國開始,一直到現在。
我為什麼想要出國讀書呢?
最大的原因應該是對西方學習方式的好奇感。
聽起來很奇怪對嗎?可這就是我的原動力。
當我習慣了二十多年的照本宣科,我想要一些「打破」。當美國出現「蘋果」,出現矽谷里的大大小小公司,出現那麼多科技與創意,我感到好奇,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到現在開學快兩個月了,我也可以大概的來談一談我的感受。
教學方式
和國內不一樣的就是,英國會採用案例分析和小班研討的方式來進行學習。
我們在課前需要閱讀老師發的案例並去思考問題,通常商科案例會在15到20頁左右,在課上老師會通過問問題的形式總結出每個問題的可能答案。最後完成一篇case study,也就是案例分析。
相比於國內,案例分析學習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參與到課堂里,或者說能夠帶著問題和答案去上課,而不是只聽老師講課。雖然我們所看的也有很多很老的案例,但是確實能對理解課堂內容有一定幫助。
小班研討是與國內課程最大的不同了,這也是我在英國最喜歡的一種授課方式。
在研討課上我們會進行半個小時左右的小組匯報,主要是關於案例的展示和分析,然後根據案例的主題進行發散思考,去思考一些在現今環境和背景下的問題。
在這門課中,老師主要起的引導作用,學生們的發言串起課堂。
關於一些話題,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不同思維的同學會有不同的觀點,就像一個辯論,暢所欲言。
不能說這種小型研討在學術上提供了什麼價值,但是對於培養學生的思辨思維還是很有用的。
課上,我們會探討Uber到底是一家科技公司還是交通公司,未來何去何從;也會探討在一項服務中什麼因素最為重要;會探討評論對於一家公司的影響,甚至會探討我們到底應不應該為其他人去定義什麼叫做「正確的選擇」。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的答案,但是不同的觀點和想法有讓人洗刷頭腦的感覺,讓你知道原來還有這麼一種思考的維度,或者說這個世界的確有許多不需要有答案的未解之謎。
師資
老師這個東西就見仁見智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評判標準。可能是我對國外留學的要求太高了點,這個學期,我自己認為真正能給我帶來點「醍醐灌頂」的老師真的不多。
我最喜歡的老師最近才遇到,他的授課是我想像中的樣子。不是照本宣科地講知識,而是真的讓我們去思考,面對每天都在變化的環境,我們能做什麼去應對。
我們所學的知識是死的,真正能去運用甚至能去改變腦中的架構才是學習的意義。
為什麼蘋果會收購醫藥公司,阿里巴巴要不要投資AI,亞馬遜在全球的布局是基於什麼。
商業市場是洶湧的海,怎麼在里面看出門道並開創自己的道路是一件雖然複雜但是卻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一直覺得商科是實踐先行的一門學問,但是這並不代表實踐後的反思和總結沒有必要。
無數的框架和理論是幫我們更好地去了解瞬息萬變的世界,去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橋梁。像老師強調的,學知識是本科生做的,用知識甚至去改變知識才是研究生的任務。
學生
我們班160個學生,中國人占了一大半,剩下的半壁江山基本被印度、泰國、中亞以及歐洲同學占領。
一開始這種情況我是懵的,我以為我的同學都會是那種金髮碧眼的典型歐美人的樣子。現實是我要面對各種各樣口音的英語,並努力嘗試著溝通和交流。
兩個月下來,在我的觀察里出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insight。
首先,宏觀地看不同國家的分布,就會想起中國歷史上的「留學潮」——甲午戰爭後、五四運動後以及改革開放後。他們的共性是覺醒和對發展的向往。
再看回班里這些同學所來自的國家,似乎都有點「謀發展」的意思。尤其中國印度這兩大發展中國家,很明顯地有很強的發展欲和求知欲。
當然這里面也不乏有其他「被動」的因素,比如當我和印度小姐姐交流她們國家的教育的時候,發現印度和中國一樣也是偏向應試和「刻板」傳統的教學方式,她也是來探索西方教育的。
其次在性別上,出乎我意料的是,無論是印度還是泰國或是其他國家,女生都占據了很大的比例。雖然也有專業性質的考慮,但無疑是刷新了我的認知。
在我的印象中,印度的很多女性在新聞中都是以一種弱勢地位出現的。相比於西方國家女性的力量,印度出現了馬拉拉都覺得非常了不起。
但是在我們班里面,甚至在整個學校里面,經常能看到印度的女生。當我問我的印度同學這種情況的時候,她跟我說其做到實情況就是分不同階層,中上等階層的女生一樣能夠接受高等教育。
所以如果只是留存在互聯網中,我們知道的世界可能真的就是媒體想讓我們知道的世界。
出來看一看問一問,才感覺到東方更強大的女性力量崛起,才知道自己的腦中有多少偏見,才能感受到相對更真實和有溫度的世界。
再有就是在表現上,以英語為母語的同學表達欲更加強烈。
發言更多的是印度同學以及歐洲同學,泰國和中國的學生基本很少在課上主動去提問題和發言。
之前聽說的中國學生基本不怎麼發言還真是事實。
記得有一次碰上個非常熱心的老師,不巧那個課基本都是中國人,老師一節課問了N遍「有沒有問題」、「有沒有要幫忙解決的問題」類似的問題,但沒有人回答,到最後她實在受不了了,直接問我們:「我想要幫你們呀,你們要給我點回應」。
我只能笑著跟她解釋:「不好意思別擔心,這就是中國學生上課的方式」。
這一塊,語言確實是障礙,文化也有影響。內斂式且更注重思考的文化使得我們更多在頭腦中構建答案,但是就像我一個朋友說的,中國學生的發言一般更有質量因為都是深思熟慮出來的結果。
不過,著實是覺得外國朋友們的腦子真的很活躍,一節課可以蹦出N個問題和N個答案,太了不起了。
教學內容與商業發展
說到內容,我覺得課上所接觸到的商業仿佛「歲月靜好」,但轉頭一看國內各種商業新聞,卻是戰場一般腥風血雨。
這讓我產生了一種外國市場並沒有那麼複雜的錯覺。
不過可能這也並不是錯覺,實際上,中國的商業市場確實非常複雜,消費者在轉型換代,國產品牌的崛起甚至走出去,電商社交,數字與人工智能,甚至一個淘寶李佳琦,都可能令人摸不著頭腦,怎麼就這麼火了?
當我在課上跟老師介紹「小紅書」的模式,老師表示這種模式很新奇。
我想如果我跟老師介紹「喜茶」的爆紅、品牌的跨界、淘寶的帶貨,她大概同樣會覺得新奇吧。
就像當我對比Facebook和微博,就會發現微博熱搜是個神奇的「發明」;就像國外視頻網站YouTube稱霸,而國內視頻平台就有好幾個各自搞各自的品牌。
不得不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中國應該成為商業學習的重地。
中國的商業環境是由無數個化學實驗組成的,在我看來,它在世界的前沿。
怎麼樣能夠更好地去結構化學成分,產生更有價值的火花和碰撞,我想就是我們學習的意義。
兩個月過得很快,那天跟一個也在英國讀書的朋友聊起留學生活,最大的感觸是覺得天天都在轉,但總有種也不知道學了什麼的感覺。
可是一總結,卻發現自己得到的遠比想像的多。
不停歇的方式,我的理解是既是適應快速的商業世界,也是沉浸學習的途徑。所有的經歷,都在敦促著自己成長,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
最後再回到學弟學妹問我的問題,「留學到底值不值得」。
要給個答案的話,「值得」這個東西要看你是用邏輯上的加減乘除來看「回報率」,還是用情感上的滿足感和新鮮感來衡量。
如果要看邏輯上的回報率,我會說,不確定。
畢竟未來是不確定的,從我個人的角度現在還沒有辦法得到答案。
留學是一筆巨額的花費,它的回報率短期來說應該是不高的。但是長期來看,我認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每個人自己的行動和利用資源的能力。
如果要從情感上看,我覺得「Why woman kills」里說的就很好,「平安喜樂的日子不常有,但關鍵是,不要為你的選擇感到後悔」。
怎樣才不會後悔呢,我的標準很低,有經歷就不後悔。
國外的生活,對我而言是看更大的世界,了解不同的思想,也是更深地探尋自己,過自己的生活。每一天的每一次呼吸,看的每一寸風景,都是在經歷。
因為這些經歷的存在,留學就已然「值得」。
錢這個事,長期來看你總是能賺回來的。但在這個年紀的一段經歷,是沒辦法復刻的。至於怎麼去算,還是不同人有不同的算法吧。
但其實到最後也很簡單,就像心理學家羅傑斯說的,保持開放,重視體驗。
你做一個選擇,然後就去「enjoy the journey」,好的壞的都是勛章,且看命運將你送往何處。
>英國留學生親述:留學到底值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