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九地聯動告訴你
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之年。神州大地上,無數人正為美好夢想打拼,為幸福生活奮鬥。
通往小康的「最後一公里」該怎麼走?中新社國是直通車帶你進入四川、貴州、海南、寧夏、湖南、河南、廣東、黑龍江和江蘇九省老百姓的生活,將這一問題看個究竟。
四川:田間「長」出咖啡館
泡在咖啡館裡悠閒地喝上一杯咖啡打發時間,這一休閒方式已不再是大城市的「專利」。
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東湖街道高槐村,遊人們在這裡可以看到鱗次櫛比、頗具特色的鄉村咖啡館,它們與山水田園和諧交織。此處的創客中心、高槐故事館、田野秀場、染雲山房、民謠小院等建築亦別具一格。
經過從無名小山村到咖啡小鎮,再到獨具特色文創小鎮的蝶變,高槐村這個曾經的貧困村2019年農民純收入達23778元。
據介紹,目前有50餘名「新農人」在高槐村聚集,依托咖啡主業引進3D列印、鄉村音樂、青溯植染、「非遺」潮扇等新業態14個,豐富吃、住、遊、購、娛、學等全方位體驗,「新農人」變成了鄉村振興「興農人」。
高槐村首個鄉村咖啡館「不遠小院」的運營者胡女士親歷了這一變遷。在她看來,如今村裡老百姓的收入和生活品質變高了,村落也變得越來越漂亮;與此同時,這裡渾厚的民風從未改變,當地百姓與後來的「新農人」和睦相處,「就像家人一般」。
貴州:苗族村寨
「用美麗回答一切」
△貴州丹寨:「非遺日」裡秀盛裝 中新社發 黃曉海 攝
「苗家酒歌唱起來,一二三四幹一杯……」,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的西江千戶苗寨中,無時無刻不回蕩著優美歌聲。
誰能想到,這個吊腳樓傍山依地勢而建、寨裡河水潺潺,被譽為「用美麗回答一切的地方」。
曾是交通閉塞、貧困落後的苗族傳統村落?西江苗寨工作人員董璐璇回憶起,小時候寨裡沒有通高速,進出得走山路,如今只需半小時的路程要花上兩小時。
為解決西江千戶苗寨「三不通」難題,1979年,西江修通一條30多公里公路;1986年,西江苗寨從雷山響水巖電站架設一條18公里長高壓線,這是苗寨裡第一次通電;1991年,雷公山坪上的山泉水被引到各家各戶,村民用上了自來水。
2008年,第三屆貴州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在西江召開,西江千戶苗寨以此為契機,吃上「旅遊飯」,開啟全新發展道路。
招龍祭祀儀式、十二道攔門酒、田間抓魚、溝火晚會;雷山魚醬、雷公山銀球茶、雷山青錢柳……各類苗家特色令來到西江千戶苗寨的遊客大呼過癮的同時,也讓當地民眾腰包鼓了起來。
海南:自貿港建設煥發新生機
△圖為航拍海口江東新區中新社 駱雲飛 攝
6月1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公布,這個中國最年輕的省份立刻成為全球焦點。
為何中國唯一自貿港落戶海南?
中國南海研究院海南自貿港研究中心主任於濤告訴記者,海南具有獨特地理單元優勢,是一個島嶼經濟體,有利於風險防控;同時,海南有豐富廣袤的土地,極佳的自然稟賦以及海洋經濟優勢;再者,海南戰略位置優勢突出,北靠大陸、南向兩洋,是中國重要的開放門戶,面對東盟6億人口的大市場,在區域中發揮著重要樞紐作用。
6月3日,海南自貿港11個重點園區掛牌,承載著實施海南自由貿易港「早期安排」政策的重要任務,江東新區正是其中之一。
據了解,兩年來,海口江東新區完成了一系列規劃編制,眾多基礎設施和企業項目陸續開工建設。2019年全年新開工25個「五網」基礎設施、完成投資145億元。目前,中國銀行、大唐集團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已率先入駐。
2020年,海口江東新區將聚焦總部經濟、金融會展、服務貿易、航空維修、空港物流、融資租賃等重點領域加大產業招商,確保年內500家企業註冊、100家企業簽約。作為海南自貿港重點園區,這裡正煥發新生機。
寧夏:古法匠心引來小康「活水」
△中新社 於晶 攝
產業基礎薄弱、村集體經濟「空殼」……這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隆德縣鳳嶺鄉李士村多年來的老大難問題。
為求解這一難題,李士村村委會副主任李鵬程介紹,2017年底政府投入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200萬元,建立起村集體經濟的第一個產業——農產品超市。
自此以後,李士村針對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將非遺傳承與產業扶貧相結合,恢復開展純手工生產無添加劑、原生態、無污染的傳統農家釀醋、榨油、小雜糧工藝流程。這些「老手藝」制作的農產品銷往外地,為當地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
走進李士村村集體經濟工廠,一排排醋缸中的糧食正在發酵,微微泛黃的醋面上冒著小氣泡,濃烈醋香沁人肺腑;一旁的油坊中,工作人員正忙著炒油籽、磨油籽、踩油餑、蒸油、包坨、榨油。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李士村用傳統手藝釀醋、制油、生產小雜糧,年生產量達30噸,通過發展村集體經濟,發揚傳統老手藝,李士村找到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活水」。
湖南:老城區「有機更新」釀造幸福
△2020年5月14日,湖南省長沙市,長沙市湘府路快速化改造工程跨萬家麗路高架主線橋匝道施工現場。中新社發 賀茂峰 攝
精準扶貧不隻限於農村。在一些大城市裡,老城區改造讓許多市民居住環境改善,幸福感滿滿。
白果園位於湖南長沙老城區核心地段,域內歷史底蘊深厚。但因年月長遠,這裡一度道路狹窄、門樓破舊,一些家庭不得不幾代人蝸居在狹小房間內,用著公共洗手間和澡堂。
自2018年開始,長沙市著手實施老城區有機更新,將白果園、化龍池作為首批啟動項目之一,在不破壞街巷體系、不破壞建築風貌的基礎上,以危房改造、功能改造為主,使其更加宜居。
「以前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許多房子岌岌可危,更新後房屋不僅不再漏雨,廚房、廁所、晾曬等功能都得到了很大改善」,長沙豐泉古井社區黨委書記龍欣表示,有機更新還打通了片區內許多交通微循環,增加了公共空間、改善了居住環境。
青石板路、幽幽小巷、青磚黛瓦的傳統民居……如今白果園不僅留住了城市記憶,還吸引了許多新業態入駐。
胡忠星在此圓了自己開咖啡館的夢想。他認為,有機更新提升了街道、社區整體形象,改善了居住環境,也吸引了更多遊客,為當地居民奔小康提供了平臺。
河南:提琴奏響鄉村振興「協奏曲」
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素有「華夏小延安」之稱,這個革命老區如今正靠著提琴產業奏響鄉村振興「協奏曲」。
確山與提琴結緣可追溯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年外出務工的確山農民誤打誤撞進入北京提琴企業打工,學到制琴手藝後開始在北京自己創辦提琴廠,最多時北京確山制琴師逾2000人。
隨著北京產業轉移,不少確山師傅把制琴手藝帶回家鄉。2015年確山縣「築巢引鳳」,投資15億元專門打造了600畝地提琴產業園,建設了標準化廠房。在親情和優惠政策感召下,很多確山師傅們回到家鄉建廠創業。
河南昊韻樂器有限公司廠長陳明忠就是其中一員。他的公司目前有員工200人左右,平均月收入5000元以上。公司主要生產小提琴、大提琴、低音貝斯等,產品銷往義大利、德國、馬來西亞等世界各地。
如今,確山縣有大大小小提琴企業70多家,制琴產業成為該縣經濟發展的一項新興產業。其中,僅竹溝鎮就有40餘家提琴小作坊,利用自家宅基地,或租用農用房生產提琴,帶動貧困戶170餘人,貧困大眾每戶每月增收2000元以上。
廣東:西關百年老街不「遲暮」
△(資料圖)廣州荔灣區荔灣湖公園。環衛工人在維護公園內的景觀。中新社發 馮安安 攝
「西關小姐,東山少爺」,是句廣州人熟知的俗語。西關,指的是廣州荔灣區大部分地區,「網紅打卡地」永慶坊就在這裡。
永慶坊位於廣州荔灣區百年老街恩寧路,始於1931年,是廣州最完整和最長的騎樓街。實施微改造前,永慶坊一度危房林立。43棟征而未拆的房屋中,有30棟「嚴重損壞」,甚至倒塌。
如今,從恩寧路永慶大街進入永慶坊,騎樓古巷依舊,卻不再是一副破敗面貌。不同於老城發展「推倒重建」的做法,作為廣州第一個舊城微改造項目,永慶坊重新開放運營三年多來,已成為遊客感受「西關滋味」的必遊點。
市民遊客可到永慶坊逛街聽曲、賞玩民國建築、欣賞先鋒話劇,或到李小龍祖居感受中國功夫魅力。而這裡在保留舊建築嶺南特色風貌的同時,還引入了眾創辦公、創意產業。
有專家指出,城市建設規劃要注重文化保護和文化傳承,老城發展不需要「推倒重建」,而是要多做「繡花功夫」。這樣才能如永慶坊一般,留住建築民居的空間肌理和城市記憶。
黑龍江:商品糧生產重鎮
增收有「法寶」
△黑龍江佳木斯二道河農場第六作業區 中新社記者 賈國榮 攝
有華夏東極之稱的黑龍江省佳木斯撫遠市位於三江大平原腹地。發展現代農業,成為這個中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奔小康的「法寶」。
近年來,撫遠市大力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合作社總數達269個、家庭農場172家、種植大戶3500多戶,實現規模化種植面積180多萬畝。
玖成高效合作聯社是一家集農業生產、科研、培訓、農產品精深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大型農業合作社。該社社長袁盛海介紹,四年來其社員由38戶82人發展到124戶336人,目前擁有優質良田34300畝,年產優質原糧2000餘噸,年加工銷售優質大米1000噸,產品已在北京燕郊面向京津冀地區設有銷售處。
合作社發展讓撫遠以往小規模種植轉變為標準化科技化種植,糧食產品質量更好,糧食價格也有了保障,為當地民眾帶來切實經濟效益。
此外,通過政策引導、技術指導、思想帶動,合作社積極幫扶貧困戶,幫助貧困農民實現徹底脫貧,同時也為周邊居民和外地務工人員帶來就業機會。
江蘇:靠「青蛙」養活一個村
△圖為太湖之濱的「青蛙村」民宿
江蘇蘇州有個名叫「青蛙村」的美麗鄉村,這裡家家戶戶都充滿著青蛙元素,如同宮崎駿筆下的童話世界。這個世外桃源就是蘇州市吳中區西巷村。
據村民介紹,西巷村青蛙資源特別豐富,足有六十餘種。於是村裡便「邀請」青蛙做「代言人」,將文化創意植入鄉村改造,使「空心村」變身為童話世界。
西巷村村民叫張茂興坦言,村裡當年決定建設「青蛙村」時很多人都不理解。但隨著村莊一點點變美,一天天富有生氣,遊客便逐漸上了門。
張茂興抓住這一機會,將自家裝修了一遍,開起農家樂。2019年,他家僅客房和餐飲收入就達15萬元,碧螺春、枇杷、楊梅等土特產銷售收入20多萬元。
隨著農文旅融合發展,有著800多年歷史、70餘戶村民的「青蛙村」既保留了歷史文化名村的濃厚鄉土氣息,又展現出現代農村的無限活力,成為蘇州鄉村休閒旅遊度假品牌典型代表。
以上九省故事,只是中國民眾邁向小康生活的縮影。在更多地方,還有更多人在為自己的美好生活奮鬥,他們付出的每一滴汗水、每一刻時間,都會在未來得到回報;他們的每一分努力、每一點付出都將推進中國在邁向小康生活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
推薦閱讀
畫說廣東 | 站在舌尖上,怎麼「吃」出一條小康路?
畫說四川 | 20多年不漲價的這個列車,開出了一條致富路
畫說海南 | 看過這些老照片,才能真正體會這個中國最年輕省份的蛻變
作者:呂楊、陳選斌、石小傑、尹海明、林士傑、楊迪、付敬懿、徐志雄、李明明、李超慶、蔡敏婕、孫秋霞、范英傑、薑輝、葛勇、徐珊珊、王恩博
視訊:金易子
編輯:陳昊星
責編:周 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