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2016年被許多人看作是中國的「直播元年」,但對於旅遊行業來說,直播仍然是個新鮮事。
今年上半年,由於疫情原因,旅遊企業和景區、酒店的創收都受到了很大影響。面對這種情況,許多在線旅遊平臺紛紛聯合景區、酒店、旅遊達人等,試水旅遊直播,甚至有平臺的創始人搖身一變,成為旅遊直播間的新晉「主播」。
無論是文旅行業線下業務停擺,亟需布局線上內容,還是文旅大腕的「帶頭示范」作用,旅遊直播終於在2020年,成功「出圈」。
旅遊直播是什麼
提到旅遊直播,你想到的是什麼?
是攜程網創始人梁建章穿著一身民族服飾在酒店直播賣券?是某地留學生拿著一臺防顫抖設備在異國異鄉分享風土人情?還是一位被認證為旅遊博主的網紅在家中侃侃而談?
無論是內容方向、人物身份,還是直播玩法,旅遊直播的邊界至今似乎仍未被定義。
目前旅遊直播可大致分為以下兩類:
➀「直播+電商」,從圖文形式的賣貨場景進一步延伸到可互動、可測評的實時現場,以刺激消費者購買欲望,實現文旅商人線上銷售;
➁「直播+內容」,內容的邊界多種多樣:可以是走走停停的金牌解說,也可以是溜到飛起的段子講解,一切以品宣、種草為目的。
很多人認為,旅遊直播因疫情而火,實際上,即便沒有此次疫情,旅遊直播相幹企業註冊量自2010年起就一直呈上升趨勢,2018年企業註冊量達到118家,同比上升59%。
從地區分布來看,海南省得益於獨特的風光美景和旅遊文化,是我國旅遊直播相幹企業擁有量大省,數量高達99家,廣東、山東等地次之。
除了旅遊企業,各地的旅遊主管部門、政府領導也展開了系列行動。
桂林、杭州、桐廬、臨安、餘杭、建德等地的文旅局局長自登上平臺「直播帶貨」;茂名市副市長變身「荔枝小哥」;海陽市副市長「皮皮蝦,我們走,你下單,我包郵,大家一起拍拍手」的帶貨詞,讓眾多網友點讚刷禮物。
曾在線下受到諸多限制的旅遊景點,也紛紛搭上旅遊直播的快車。
3月1日,布達拉宮開啟史上首次直播。一小時內超100萬人跟著線上雲遊,相當於布達拉宮近一年的遊客接待量。還在直播期間展示了此前極少對遊客開放的布達拉宮金頂,讓更多人得以走近神秘的布達拉宮,了解世界文化遺產。
旅遊直播就像「冬天裡的一把火」,點燃了廣大文旅從業者的希望。
故宮直播
不出家門看天下
相比於傳統的營銷方式,旅遊直播具有能夠多層次展現旅遊產品和服務的特質。
一個好的旅遊主播,不僅可以帶領觀眾遊覽中國的大好河山,同時也能帶大家深入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直播以視訊的形式,給觀眾帶來更加直接的參與感,是文字和圖片所沒辦法比擬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旅遊直播沒有門檻。
事實上,旅遊直播又與一般的帶貨直播不一樣。普通賣貨的直播,觀眾看好後就能夠直接下單購買。但旅遊產品一般客單價更高,購買的頻次較低,而且還需要消費者精心安排出行時間,相比較而言,需要更長的決策周期。
圍觀旅遊直播的人中,直接下單的人相對會較少一些,更多人是希望通過直播先了解旅遊目的地的相幹資訊。
質量不高,變現困難
受限於直播的地理位置、文化差異、多變的環境等因素,旅遊直播「車禍現場」時有發生。
旅遊景點臨時關閉,缺少深度專業的講解,直播現場不如預期中驚艷,路人採訪配合度不高,信號丟失等尷尬畫面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故」。
螢幕後的觀眾騰出時間觀看直播,得到的只是畫質模糊的風景、缺少乾貨的粗淺介紹,愉悅度還不如欣賞一部目的地風光大片,更別說激發人們的出行沖動。
此外,旅行產品因其高價格、低頻化、不可存儲、退改難等原因,轉化率一直是旅遊直播飽受詬病的數據。旅遊直播的效果更多停留在品牌宣傳上,即便是知名大咖,也很難將流量轉化為實際的購買行為。
旅遊直播,未來如何
旅遊直播熱潮始於疫情,但疫情終歸會結束,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陸續走出家門時,旅遊直播會否失去如今天般的活力?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旅遊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張婷婷認為,未來的旅遊直播不僅可以甄選、培育、孵化品牌,同時還能培訓優質的直播人,實現帶貨和變現,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研究院副教授吳麗雲表示,旅遊直播同質化提高了變現難度,主播、平臺、旅遊企業應找到自己擅長且獨到的直播切入角度,上新更多個性化優惠產品,避免陷入殘酷的價格戰中。旅遊直播要具備持續帶貨能力,還得依靠行業多方合力提升旅遊服務質量。
看世界的眼睛
旅遊直播很像劉慈欣的小說《帶上她的眼睛》中的一段情節。小說中,主人公休假去旅遊,上級給他的要求是帶上「一雙眼睛」。這雙眼睛其實是一副傳感眼鏡,戴上它,看到的一切圖像可以被遠方的另一個戴同樣傳感眼鏡的人接收到。
而那一頭眼睛的主人,是一位被困在地心的英雄。憑借著這雙眼睛,主人公「帶」英雄遊覽了地面上的高山、草原、森林,領略了花草、陽光、微風……
所以,當技術的存在不僅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給人們的精神世界帶來寬慰,它的產業價值才會最大化。
最近好文
▼▼▼
聲明 :人民旅遊致力於智慧財產權保護,尊重權利人的版權,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我們無法核實其出處,難以取得權利人的許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或溝通許可事宜。
聯繫電話:010-65363014
出品:民生周刊新媒體事業部
圖片來源於網路
責任編輯:昱縈
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