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最近,網上的一段旅行vlog,引起廣泛的關註。
一位名叫「冒險雷探長」的旅遊博主在嗶哩嗶哩(B站)上發布了一條名為《帶烏克蘭女孩探秘陜北奇觀,聊起燒紙錢民俗,女孩做了個大膽的決定》視訊,視訊中博主和一位女孩穿過標有「禁止入內」的牌子,並在靖邊龍州丹霞地貌上肆意踩踏。
明知故犯!
視訊中,「冒險雷探長」帶著一位烏克蘭女孩到陜北探秘。本來旅遊放松心情是好的,可他倆去的地方是封閉未開放的靖邊丹霞自然風景區。
景區周圍豎著「禁止進入」標識,甚至被拍入視訊中,博主無視,淡定從警示牌下方鑽了進去,他還在鏡頭前對粉絲們說:「首先穿過這個禁止入內的牌子」。
隨後在擔當嚮導的當地村民帶領下,他們又找到圍欄的損壞之處,進入丹霞地貌上,邊走邊繼續拍攝,違規踩踏。
發布視訊的人是B站UP主「冒險雷探長」,走遍世界各地,是80後紀錄片導演、知名旅行up主,在B站擁有130多萬粉絲。
目前,涉事視訊《帶烏克蘭女孩探秘陜北奇觀,聊起燒紙錢民俗,女孩做了個大膽決定》在博主首頁已無法查看。
不過互聯網是有記憶的,即使刪除破壞地貌的事實也不會被抹去,「冒險雷探長」的視訊評論區已被不滿其行為的網友攻占。
7月7日下午,該博主在微博發布了致歉資訊,大致是說,自己進入波浪谷丹霞地貌景區,是為了宣傳陜西風光,看到網上有其他旅客在上面行走拍照,當地村民也主動帶領他們,「禁止進入」的警示牌是為了提示可能有落石,並不是不讓進入波浪谷,所以就以為可以進去拍攝。
踏丹霞地貌意味著什麼?
首先丹霞地貌發源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距今約2億年,是以陡崖坡為特征的紅層地貌,雖然在我國分布較廣,但是屬於不可再生資源,那些大部分由砂巖、沙礫經過長時間風化和流水侵蝕形成的獨特地貌,質地並不堅硬,一腳踩上去就能搞壞。
其次,「中國丹霞」系列提名地早在多年前就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也就是說,在世界範圍內,丹霞地貌已被認定為具有突出價值的大寶貝。不僅好看,而且記錄了地貌演變中的地質發展過程,對地理學者而言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這樣的文化遺產被踩踏壞,還被記錄成視訊分享給130多萬粉絲,自然引起了眾怒。
「封閉區域禁止進入」
6月19日,靖邊縣政府曾發布《關於封閉建設靖邊龍洲丹霞地貌景區的告示》,告示中稱:「靖邊龍洲丹霞地貌景區範圍內全部封閉,景區建設期間,除封閉區域內居住的村民及經營戶外,所有遊客及車輛一律禁止進入封閉區域。」
據介紹,丹霞地貌是經過億萬年的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地下的巖石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而靖邊龍洲丹霞是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丹霞地貌地區之一。
警方回應:正在調查
事情發酵後,當地警方很快宣布介入調查。
7月6日,靖邊警方表示正在調查,稱該網紅博主來時還是4月份,還未開園,而景區在開發打造,不允許進入。
7日,有媒體從靖邊縣龍洲派出所警務室獲悉,目前警方已找到視訊中的一位村民和兩位遊客,並口頭傳喚三人,案件仍在進一步調查中,是否對丹霞造成破壞,還需通過有關部門的鑒定。
踩踏丹霞不是第一次!
翻看過有關丹霞地貌的新聞,發現踩踏破壞丹霞地貌的事不止發生一次。
2018年,甘肅張掖七彩丹霞景區就發生過一起多人破壞丹霞地貌事件。
這一行人不僅破壞丹霞地貌,還為視訊配文:「不是有一個新聞說踩了一腳,要用六十年恢復,我們幾個不知道踩了好多腳,我還弄了沙子。」
此後,該網友上傳視訊,配文「重要的是發兩遍,我們去的後山不用給門票,比給門票的還要好看。」
兩段視訊引來眾多網友指責:公然破壞原始地貌,還沾沾自喜,出言不遜,太囂張!
隨後,警察部門宣布了調查結果,破壞七彩丹霞景區山體的遊客共有4名,而且已到當地警察局自首,但在接受批評教育後,就於次日離開了。
事發後,張掖市邀請甘肅省地礦局水勘院地質專家對破壞的地質地貌進行鑒定。
甘肅省地礦局水勘院礦產勘查開發分院院長彭楊宏介紹,被踩踏山坡長約200米,寬度約1米,其中中間一段踩踏嚴重,破壞了保護層。「保護層就像咱們的雞蛋殼一樣,對丹霞地質體起一個保護作用,但中間破壞的已經無法去人工修復,可能會進一步加劇風化作用。」
網友:嚴懲!
對於此次「冒險雷探長」違規進入景區並踩踏丹霞地貌一事,不少網友都表示了憤怒:
有網友建議,該網紅博主去自首:
不少網友表示,他的行為屬於明知故犯,要對他嚴懲:
還有網友認為,違法成本太低是造成這種行為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編舉雙手讚成嚴懲,曾被寫入了2020年最高法的工作報告中的「巨蟒峰損毀案」,就是最好的案例。
2017年4月,三名「驢友」為攀爬巨蟒峰,在山體打入了26根巖釘,他們最終不僅因故意損毀名勝古跡而被判刑,而且被判賠償600萬元。
這個案子的判決體現了保護生態環境的司法理念,傳遞了依法保護自然遺產和名勝古跡的強烈信號。
獵奇要有道德底線,
無知不是觸碰法律底線的借口,
違法必將受到嚴懲。
最近好文
▼▼▼
聲明 :人民旅遊致力於智慧財產權保護,尊重權利人的版權,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我們無法核實其出處,難以取得權利人的許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或溝通許可事宜。
聯繫電話:010-65363014
出品:民生周刊新媒體事業部
圖片來自網路
責任編輯:昱縈
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