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編者按:這次中科院動物所的科研人員去野外科學考察,主要目的是對青藏高原農牧區昆蟲資源進行調查,全程15600多公里,歷時75天。在此,我們邀請科考隊員將親身經歷分四期,給大家講述科考的內容和所見所聞。
日喀則地區大體處於喜馬拉雅山系中段與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中段之間,南北地勢較高,其間為藏南高原和雅魯藏布江流域。日喀則地區地形龐雜多樣,基本上由高山、寬谷和湖盆組成,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日喀則喜馬南麓六大名溝被稱為西藏小江南,分別是:亞東溝、陳塘溝、嘎瑪溝、絨轄溝、樟木溝、吉隆溝。
這次科學考察,我們選擇亞東溝、樟木溝以及吉隆溝為日喀則地區考察的重點區域,由於樟木塌方嚴重,沒能進去,隻完成亞東溝和吉隆溝的考察工作。
享有「西藏糧倉」和「高原果蔬之鄉」的白朗縣
喜馬拉雅山高山地貌的亞東縣(雲霧散開,亞東美景盡收眼底)
半幹旱高原河谷季風氣候區的吉隆鎮
白朗縣
白朗縣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平均海拔4200m,屬典型的高山河谷寬谷地貌,高原溫帶季風半幹旱氣候。白朗縣是西藏發展較好的農業區之一,種植的主要作物有油菜、小麥、青稞等。同時,白朗縣也是西藏自治區糧食主產縣、國家級蔬菜標準化種植示范區,享有「西藏糧倉」和「高原果蔬之鄉」的美譽。
通過地表植被類型和覆蓋成度就可以看出高原溫帶季風半幹旱氣候的特點
我們於2020年6月20日中午到達白朗縣,考察時間為2020年6月20日-6月22日,共計采集3天,主要的采集方式是網掃和黃盤誘集。
黃盤是我們在白朗縣采集的主要工具
今年來白朗的時間相對早了一些。青稞剛出苗,油菜花還沒有開,最常見的開花植物是錦雞兒和黃芪。看到漫山遍野都在開的錦雞兒,我們原本以為這又是一個收獲的季節,但采集之後發現,某種鱗翅目種類的數量較多,蜂類較少。
剛出苗的青稞
正值花期的錦雞兒
烈日下及時處理標本的小吳哥
某種切葉蜂的巢穴
切葉蜂用花瓣做的巢室(上圖中切葉蜂巢穴中的巢室)
亞東縣
亞東縣位於西藏南部邊境,地處喜馬拉雅山脈中斷,屬於喜馬拉雅山高山地貌,與印度及不丹接壤,平均海拔3500米,北部寬高,南部窄低。我們在亞東縣的考察時間為2020年6月23日-7月2日,共計10天,考察地點主要為:上亞東鄉、下亞東鄉、康布鄉、乃堆拉港口則裡拉方向以及普針拉,共放置3個馬來氏網、2個藍片陷阱,累計放置黃盤8次。
雲霧繚繞中俯瞰亞東溝
雨中黃盤
雨中馬來氏網
藍片陷阱
與之前的白朗截然不同,在亞東調查期間基本每天都在下雨,我們變成了等太陽的人。早上出去找好地方等著,如果運氣比較好,中間雨停的時候可以工作一會。
頻繁的降水使得采集變得困難,同時山地路面的濕滑又一次考驗了小吳哥的駕駛技術。
在亞東,天好像被捅破了一樣,雨基本上沒有停過,只是雨量大小的變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則裡拉附近工作的那幾天,從早到晚,雨基本上沒有變小的意思,我們幾乎每天都是在大雨裡淋一天。雖然很辛苦,但還好收獲不小。
在則裡拉附近,我們發現一片延伸到河谷的山坡,坡上有很多地蜂的巢穴,密密麻麻全是,這也是我上研究生以來第一次見到這麼多的蜜蜂巢穴。我們在大雨中沿著坡往下一直走到河谷,由於草比較深,再加上下大雨,返回的時候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在雨中找了一個多小時的路。雖然被淋成了落湯雞,但還是很開心能找到這麼多的巢穴。
河谷景象
站在山底,試圖找到來時的路
大雨中澆了一天的小吳哥和我,感覺就算是再貴的防水鞋和沖鋒衣也扛不住在大雨澆一天。
某種地蜂的巢穴
回巢的地蜂
大雨中收黃盤的我們。今天吸取了昨天的教訓,防水鞋還不如20塊錢的「漆皮鞋」來得實在。
大霧中的普針拉民政站(中國和不丹交界處)
停雨間歇,賣力掃網的小吳哥
在一座老房子土牆上發現的某種條蜂巢穴
蜜蜂巢穴知識補充:
蜜蜂類物種根據自身的生活習性,可以在土中、枯木中、秸稈中甚至是巖石上築巢,下面是一些常見的蜜蜂築巢的方式:
(1)在土中築巢,包括土丘、地埂、溝壁、土牆和草地等都是很多野生蜜蜂築巢的場所。例如一些分舌蜂、地蜂、條蜂、隧蜂等。在土中築巢的種類絕大多數都喜歡在陽光照耀比較充分和植被稀疏的地方築巢。少數種類在草叢及落葉下築巢。
(2)在植物性材料中,包括門窗、竹子、朽木、枯樹幹或者木樁及植物莖稈等的孔洞內都是它們的築巢場所。例如常見的木蜂屬、孔峰屬、切葉蜂屬、壁蜂屬和蘆蜂屬的一些種類。
(3)還有一些壁蜂在蛞蝓的殼內築巢,有的熊蜂利用廢鳥巢或者是鼠洞築巢。黑顎條蜂在石洞內用泥土築巢;黃斑蜂的巢穴掛在植物的莖上,黑大蜜蜂的巢在陡峭的巖壁上,巢脾下垂暴露,距地面30m以上。
訪花的地蜂(大)和隧蜂(小)(別看「我」個頭小,「我」也是植物傳粉的好幫手)
蜂or蠅?(一隻擬態成蜜蜂的雙翅目昆蟲,企圖欺騙捕食者其擁有攻擊能力)
吉隆鎮
吉隆鎮南面和西南與尼泊爾相鄰,屬於半幹旱高原河谷季風氣候區,平均海拔2600m。吉隆鎮目前是中國和尼泊爾主要的通商港口,這一點從往年停在鎮裡面的尼泊爾貨車就可以看出來,今年由於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港口還未開放。我們在吉隆鎮的考察時間為2020年7月3日-7月14日,共計12天,采集方式主要有網掃,以及黃盤、馬來氏網、林冠馬來氏網以及藍片陷阱誘集。考察地點主要為:熱瑪村、吉普村、乃村、沖色村、沖堆村、電站附近。
進吉隆之前合個影
翻過這座山,走過這山路不知道多少彎,到達吉隆縣城
隨處可見的尼泊爾貨車(照片拍自2018年來此地科考)
從吉隆縣城到吉隆鎮,海拔從4600m直線下降到2300m,隨著海拔的變化,植被類型垂直變化非常明顯。我們根據海拔變化,共安裝5個馬來氏網(3400m-2300m)、1個林冠馬來氏網、2個藍片陷阱。
林冠馬來氏網
馬來氏網收集效果展示
采集利器知識補充:
(1)馬來氏網:大部分昆蟲和部分無脊椎動物,在飛行、爬行或穿行林間的過程中,對黑色不敏感。在撞擊到黑色幕布後,昆蟲就會沿幕布向上或向光亮的地方爬行。馬來氏網誘集就利用了昆蟲這樣的特性,在馬來氏網的最高點有個開口,開口聯通裝滿酒精(或其它溶液)的收集瓶。馬來氏網誘集不需要擔心下雨,基本可以保障旱澇保收。一般一個馬來氏網放置5-7天,就可以收獲較多的昆蟲量。馬來氏網放置時間可根據不同的季節或生境而有所變化,一般收集瓶的更換時間為5-7天,最長不要超過15天。
(2)林冠馬來氏網:林冠馬來氏網誘集法不僅利用了昆蟲上述特性,收集近林冠的昆蟲,還能補充采集另外一些特性的類群:很多甲蟲撞擊到幕布後,不往上爬,而是假死掉落到最低點。我們在林冠馬來氏網的底部也開了一個孔。甲蟲或有些幼蟲就會調到下方放置的采集瓶中。收集時段同馬來氏網。更為重要的是,樹冠昆蟲采集目前除了塔吊、噴霧等方法外,很少有有效的采集和監測器具或方法。
在吉隆鎮,基本每天也都在下雨,塌方也隨處可見,相比於亞東好一點的是下午雨基本會停,留給我們時間工作。在吉隆鎮的時間過得很快,雖然考察時間比較久,但是整體感覺很舒適,也可能是因為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在等太陽這件事情上,幹活的時候也是身心愉悅。在吉隆最厲害的還要屬乃夏村的蚊子,三四十隻蚊子圍著你轉,褲子上、衣服上、帽子上全是蚊子「可愛的」身影。
這是我和小吳哥第三次來吉隆,我們經常開玩笑說見證了吉隆的發展。第一年來的時候沖堆村剛開始修路,往往一堵就是一個小時;第二年來的時候路基本上修好了,在蓋路兩邊的房子;今年來的時候房子也蓋好了,在修綠化帶。每年的感覺都不一樣,感觸很深的還有前往乃夏村的路。去年我們來的時候,全是土路,一個四川的工程隊帶了很多尼泊爾人在修路,我們在山頂堵了兩個小時,今年來的時候路已經全部修好。這也只是我們親眼見到和感受到的變化,還有很多我們沒有看到的變化,正在一天天發生。
通往乃夏的路(19年拍攝)
今天是搬石頭開路的人(前往乃夏村的路上 2020年拍攝)
不知道為什麼,手裡的火腿腸突然就很香
有點陽光就「燦爛」的小蜜蜂(小袋中黑色的蟲子基本上全為淡脈隧蜂屬的種類)
石蛃「借宿」在條蜂家
又一隻「COS」蜜蜂的食蚜蠅
黑大蜜蜂——「吃飯」也要很優雅
7月15日,結束吉隆工作,轉點普蘭。15日早上裝車從吉隆鎮出發,晚上住帕羊鎮(海拔4800m)。帕羊在我們的心裡和沱沱河一樣恐怖,從吉隆到普蘭,晚上只能住到帕羊,尤其是在吉隆待得時間比較久,到了帕羊以後都會二次高反。今年已經是我第四次到帕羊,沒有一次能躲得過帕羊的二次高反,難受的時候會後悔怎麼把氧氣袋那麼早扔掉,但薄暮帕羊賓館房頂上的彩虹和火燒雲也從來都沒有缺席過。
帕羊的火燒雲
遇見彩虹
日喀則科考小結:
日喀則地區考察的時間為2020年6月20日-7月14日,考察點主要涉及白朗縣、亞東縣以及吉隆鎮,共計采集標本45400號,以膜翅目傳粉昆蟲為主。
本期主要出場人物:
張丹: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本次科考故事的講述者
吳清濤(小吳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科研助理
李宏亮(李老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科研助理
下期預告
世界屋脊之屋脊——阿裡調查
來源: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眾號資訊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中科院之聲」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中科院之聲」公眾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為星標」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