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471年)的菩薩頂,坐落在山西省五台山靈鷲峰上,是五台山最大的密宗寺廟。「菩薩頂」是滿語「菩薩居住的地方」,相傳文殊菩薩曾在寺中顯聖,故又名真容院。作為清朝歷代皇帝朝拜五台山的行宮,菩薩頂享有和雍和宮同樣的黃頂琉璃殊榮。
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共存共榮,是五台山在佛教界享有盛譽的重要原因。清朝康熙帝五次朝台、乾隆帝六度巡山,均在菩薩頂住宿並留下大量墨寶、碑刻。種種空前絕後的禮遇,使這座皇家寺院成為至高無上的尊貴象徵,被譽為「漢地布達拉宮」和五台山黃教寺廟之首。
寺廟建築布局具有濃烈的藏傳佛教色彩,最著名的文殊菩薩殿是朝山信徒必定要叁詣禮拜之處。該殿還有「滴水殿」之稱,殿前的一塊簷瓦無論春夏秋,也無論陰晴雨,總是往下滴水,滴落的水花在陽光下反射出五彩繽紛、若隱若現的彩虹,形成五台山的一大奇觀。
民間相傳因為文殊菩薩常住此地,為顯其靈驗,故而「智水長流,永掃愚昧。」有專家解釋這是建築上的巧妙設計,古代工匠們在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儲水層,雨天時,雨水存於儲水層內,在天空睛朗後,積水就象古代計時的「滴漏」一樣便慢慢從簷瓦間滴下。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瓦片下的儲水層並沒有多大容量,卻能夠讓水滴年復一年永不停息。千百年來,文殊殿前的丹陛石竟水滴石穿成為蜂窩狀,每位遊客到此,無不以手接水洗臉,可能用嘴接水洗心。令人遺憾的是,大殿後來經過修葺後就看不到這一奇特的景觀了。
大雄寶殿前的三通石碑分別為康熙、乾隆和嘉慶皇帝題寫,簡述了菩薩頂的歷史和朝拜五台山時的經歷。有趣的是,在嘉慶皇帝題寫的石碑碑額上有一常年不乾的濕腳印,民間相傳是因為嘉慶所立的石碑高於兩位先皇的石碑,文殊菩薩認為其大不敬,就在碑上踩了一腳。
相傳康熙皇帝在五台山進香時經過澡浴池,遠遠看見婦女們在池邊洗衣服,而池內還有一個和尚在裸體洗澡。康熙皇帝於是拔出弓箭怒而射之。和尚負傷帶箭逃走,康熙順著血跡一路追趕到菩薩頂,卻發現殿內文殊菩薩塑像的右肩上插著一支箭,方才醒悟:「文殊幻像與民共樂。」
康熙皇帝於是敕封該菩薩像為「帶箭文殊」。這尊「帶箭文殊菩薩」通高2.3米,按照密宗經典規定製作,與內地寺廟的文殊菩薩像有所不同。據說後來班禪大師不忍目睹菩薩右肩被箭所插,讓人將箭拔下,但康熙皇帝給它的「帶箭文殊」封號卻一直流傳至今。
原創
五台山最大密宗寺廟菩薩竟「身插一箭」 大殿晴天滴水至今成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