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 人民日報 》( 2019年03月17日 08 版)
圖為米勒當年租用的住所,原是農民的谷倉。
崔士鑫攝
巴比松是巴黎南郊一個森林邊緣的小村落,距巴黎城區有50多公里。一條狹窄的主街,寂寂無人,冬雨飄落更顯荒涼。愛麗卡·蓋奇的畫室在巴比松村中間一個丁字路口拐角處。櫥窗里是她在野外寫生的照片,不過照片上的背影,遠比現實中的她年輕。
在她擺滿成品、半成品畫作的畫室里,身著沾滿油彩大圍裙的愛麗卡翻出一個小冊子,上面記載她來到巴比松的時間。「我比盧梭和米勒呆在巴比松的時間還長!」愛麗卡曾在喧囂繁華的巴黎從事繪畫生涯25年,然而最近的30年她卻成了巴比松為數不多的常住村民,按她的話說,或許她將終老於此。
這個小村落緣何有如此魅力?
100多年以前,一批在西方美術史上赫赫有名的畫家,曾聚集在這個當時只有一家旅店的林邊小村,直接面向大自然作畫,開創了被譽為「印象派先驅」的巴比松畫派。那是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工業革命帶來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也造成了貧富分化、社會與環境的污濁。同時,僵化的學院派繪畫傳統也讓一些渴望創新的畫家感到壓抑和不滿。一些畫家來到楓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用寫實手法描繪自然和農村生活。更有不少人定居下來,漸漸形成以盧梭、米勒等為代表的巴比松畫派。
這一畫派的畫家各擅其長。比如盧梭愛畫富有「精神氣質」的橡樹,杜比尼善畫水上光影,特羅揚擅長畫鄉村土地上的牛羊群,柯羅偏愛畫朦朧的叢林霧氣,而被稱為「農民畫家」的米勒,最樂於描繪農村的樸素風情,比如著名的《拾穗者》與《晚鐘》等。但他們都有共同的創作理念即「回歸自然」「面向自然,對景寫生」,並注入自身的觀察與情感。
盧梭是第一個到巴比松寫生創作的畫家,1848年後他長住巴比松直到1867年去世。米勒在巴比松親自下田勞作,他說:「我生來是一個農民,我願意到死也是一個農民,我要描繪我所感受到的東西。」由於全身心融入大自然,這些紮根泥土的畫家摒棄了模仿精致的荷蘭風景畫畫風,不再拘泥於歷史宗教題材畫作中所想像的模式化風景,而是到自然中寫生,再回到畫室創作。在對大自然的細致觀察中,他們敏銳把握同一景致在不同光線與空氣中的微妙差異,從而為印象派的問世開辟了道路。
創作的背後,是他們對大自然和農村生活的真摯熱愛。從愛麗卡的畫室向前不遠,便是盧梭曾租用的農舍,如今是他的繪畫博物館。但如果不看指示牌或經人指點,很可能會把它當作一間普通民居而錯過。而盧梭就在這里生活了整整20個春秋。
再向前去,米勒租住的灰白牆屋舍更顯簡陋,那原是農民的谷倉。米勒出生於諾曼底的農民家庭,到巴黎學畫時窮困潦倒,曾因生計而為接生婆畫招牌畫,為迎合資產者感官刺激畫裸女畫。直到他攜全家在巴比松定居,才喚回了他對藝術本身的熱愛與追求。他筆下的鄉村,真實而又令人感動。他的名作《拾穗者》中三位在田間辛勤勞作甚至看不到正面的婦女,讓羅曼·羅蘭有了這樣的評價:「米勒畫中的三位農婦,是法國的三女神。」他也成為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受人民愛戴的畫家。他的另外一幅作品《晚鐘》,一對正在田間勞力的夫婦,在夕陽晚鐘聲里,放下手中農活虔誠祈禱。這幅畫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法國館展出,令無數觀眾為之動容。
沿米勒故居門前的道路向前,就是大片的森林。在畫家們經常野外寫生的地方,山石上有一處盧梭與米勒的浮雕,似乎已成為森林的一部分。1853年,盧梭等居住在巴比松的藝術家們,向政府申請保護楓丹白露的原始資源,繼而形成了保護大自然的社會風尚。後世許多畫家如法國印象畫派的莫奈、西斯萊以及來自世界各國的畫家,都曾到巴比松寫生、尋找創作靈感,帶動了世界性的環境保護運動。因為巴比松畫派所描畫的,並不僅僅是一地一時的風景之美,而是工業社會中整個人類社會的自然戀歌與靈魂深處的鄉愁。這也是巴比松這一偏僻的林邊小村,能吸引許多像愛麗卡這樣有還鄉之夢的都市人,願意終老於此的重要緣由。
愛麗卡曾經來過中國,遊過長城和三峽。她說最喜歡北京的胡同,雖然在城市之中,卻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她對今天的巴比松也有一些遺憾,因為許多人來到這里,只是把這里當作一個景點,或者是臨時的創作地,真正住在村里的畫家越來越少了。所以她住在這里,還有一點「堅守」的意味。愛麗卡買下的這處住所,有著200多年歷史,曾有許多藝術家、作家和詩人會集於此,比如著有《狄德羅傳》的法國作家、藝術評論家、記者安德烈·比利。
盡管房屋很古老,天氣很寒冷,但已年近八十的愛麗卡筆下的畫作,依然那麼陽光明媚,充滿童趣。那都是她在巴比松外出寫生的畫作,她能一一說清出處,每一幅仿佛都是紮根於這片底蘊深厚的泥土中,盛開的富有生命力的藝術花朵。
(崔士鑫其人:不負江山不負卿!從首都北京援助雪域高原首府拉薩,克服高寒缺氧、經歷「3.14」,從第六批轉戰第七批援藏幹部,任西藏日報總編輯。在藏期間潛心學研藏文,重塑西藏黨報版面風格,開啟重要版面評論欄目,著作多部新聞專著,再重返人民日報擔任研究部主任,掌庹中國傳媒方向,獲國務院特殊津貼)
人民日報崔士鑫:感受「接地氣」的巴比松(旅人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