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反而不利於就業?為什麼雇主說留學生不如國內名校畢業生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留學反而不利於就業?為什麼雇主說留學生不如國內名校畢業生 留學 第1張

  「留學開頭難,中間難,結果更難」,有人這麼說。

  畢業季有多少對成功的滿足,就有多少對未來的迷茫。上百萬或幾百萬人民幣花完了,下一步該去哪里呢?是把錢賺回來照顧父母,踏踏實實過份小生活,還是做到象牙塔中勾勒的夢、青春誓言里許下的諾言?

  學生時代最幸運的事可能就是心思單純。不去想未來,不去爭得失。健身房、教室、食堂、加上時不時的派對或朋友聚會。努力和回報基本成正比,生活很滿、煩惱很少。然而畢業的潮水一湧上來,將小魚小蝦們不留餘地地沖上沙灘,便不留情地離去。留給畢業生這樣一些選擇——1讀研(回水里去);2間隔年;3直接去國際型企業工作(另一個相對舒適的水域);4去其它地方工作;5創業。

  選擇1和2給人更多的時間思考未來方向,選擇3水到渠成開啟人生模式,而選擇4和5,可能是大轉折的開始。我選擇的是5,創業者。今天從我在國內兩年多的全職創業經歷,講講差點讓我死無葬身之地的「留學生高級感」 – feeling superior to others。

  先從「高級感」是什麼說起。加引號的高級,很明顯就是一個不確定議題。留學生的「高級」,一部分是在國外的生活、學習經歷促成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包括人與人之間理應保持距離,包括上班和休息時間有明顯劃分,包括做事情應該有章程,包括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有良好的三觀和道德原則。而另一部分是,認為自己經歷了學費高昂的教育,批判性思維訓練,有了寬闊的視野,理所應當要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留學反而不利於就業?為什麼雇主說留學生不如國內名校畢業生 留學 第2張

  近年來國內很多中小型企業的HR或公開或私下的都表示,如果有類似條件的國內名校畢業生和留學生,他們一定首選國內的畢業生。這樣的態度讓部分留學生家長憂心忡忡——是否留學其實不利於就業?

  我想其實HR們的這個選擇的原因,就是留學生們所顯示的「高級感」給企業帶來了困擾。不同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使留學生在職場中做事的方式(對主管、對客戶)都比較西方化,在中國人看來過於生硬,而認為自己應得好工作的心態,又使留學生容易不滿足當下,容易跳槽。四大和麥肯錫這樣的跨國公司自然是不怕人才的流動性的——適者生存一直是他們的企業文化,而不斷地有年輕人流入也是他們保持競爭力的方式。這樣的企業文化格外適合留學生。但是對國內的大多數中小型公司來說,留住人才是他們首要考慮的問題,畢竟人才的培養需要成本,而員工的思維是否發散,遠遠不如他們是否「好用」來的重要。

留學反而不利於就業?為什麼雇主說留學生不如國內名校畢業生 留學 第3張

  那到底「高級感」是不是一個絕對的缺點呢?需不需要克服,又應該怎麼克服呢?

  我想先舉個我自己的例子。這一個例子有關於規則和文化,也恰恰就是我說的「高級感」的第一部分。

  我在大一的暑假回國實習,在一個機構給小孩當家教。機構有專門負責和家長溝通的老師,也有班主任。我只是和孩子做一點智力開發和興趣培養的遊戲,每天下午上班兩小時,按小時拿薪水。

  有一天,有個家長在晚上9點的時候突然給我打電話,請我多關心一下他的孩子,在他晚上回家以後也電話鼓勵他做作業。家長的語氣中似乎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要求。我當時大吃一驚。首先認為機構私自外傳我的聯繫方式,這是不尊重我的隱私。其次覺得家長提的要求很無理;我是按照小時拿薪水的,他無權要求我使用我的私人時間免費給他孩子服務。

  所以我這個認知是留學生才會有的嗎?我想也不是。但是留學生在大多數情況下,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會更加堅定地認為「理」應該先於「情」。如果理在自己這一邊,自己就沒有錯。所謂「關心學生是老師的職責」,這是情,不是理。在互相不熟悉,沒有私交的情況下,逾越「理」的界限,擅自要求對方施予「情」,這是不對的——西方人通常這麼認為。當時的我也這麼認為。

  那這個認知錯了嗎?我到底應該堅持我自己,還是為了適應環境而改變?在這兩年多的創業過程中,我不斷在問自己這個問題,而答案又確實不斷地在變化。

  從一開始堅持自己沒有錯,到後來越來越「接地氣」,我想讓我改變的不完全是適應和生存的願望。更大的原因其實是理解了改變的意義。

  「老師,我希望你騙我女兒說這個項目名額已經滿了。因為我不想讓她去。」

  「老師,我孩子想學歷史,我想讓她學會計,你幫我勸勸她。」

  「老師,這個學校要求100分托福,你告訴我的孩子要110,這樣他才會更努力」

  「老師,你看這個文書結尾是不是還要升華一下?」

  不行,不合適,不要吧,不需要。這是最開始我們的反應。

  我們希望告訴學生真實的情況,但是當家長也一起走進畫面中時,我們發現完全沒法劃分地這麼清楚。留學是孩子的事情,理應由孩子參與。但其實很多中國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非常緊密,孩子從小依賴父母做選擇,並沒有做選擇的能力。這個時候如果一味去讓孩子做決定,不理父母怎麼想,其實是在趕鴨子上架。

  所以到底什麼父母可以參與,什麼最好不要?其實也並沒有絕對的答案,但嚴格而苛刻地採用西方的行為模式是不合適的。做教育也是做服務,什麼是好的服務?真的是團隊「高大上」嗎?是「初心」嗎?不是的啊!如果客戶不能從中受益(不管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這又是什麼好服務?

  公司是這樣,個人又何嘗不是呢?我們擔心失去了這種「高級感」的我們將會變得世俗,變得不像自己,變得放之四海而皆準。但其實這些所謂的行為方式本來就只是表面,並不影響我們的核心部分。依賴於表面的行為來確認自己的身份(identity),又何嘗不是因為對自己不夠了解、也不夠自信呢?

留學反而不利於就業?為什麼雇主說留學生不如國內名校畢業生 留學 第4張

  我有一個朋友,回國三年已經周轉波折換了三個工作。一個是父母關係幫他推薦的,兩個是他自己應聘的。但不管在哪一個地方,他都覺得毫無歸屬感。父母推薦的那個地方,大家都覺得留學生比較稀有,經常問他國外的事情。可是真的到了大家聊天和做事的時候,他總覺得自己格格不入。自己應聘的兩個地方,一個他覺得公司太小,沒有前途。另一個公司是乙方,整天要打交道的甲方們要求太多,他像個奴仆一樣,太沒成就感了。

  聊天當中,他還帶著學生的青澀,卻又有了一絲社會人四處碰壁後的憂愁。跳槽是常態,追求更好是人之常情,但我覺得歸屬感可能是自己給自己的,而那一份他想要的「完美」職業很可能並不存在。與其尋尋覓覓,不如安心在一份工作中先沉淀幾年。我認為有的工作是用來學習的,例如在四大工作一般是1.5-2.5年,獵頭崗位一般1-2年…但有的工作是用來鍛煉心性的。在後者中,越是牢牢抓著(cling on)自己的留學生的「高級感」,可能越不幸福,也越容易事事不順。

  作為一個創業者,我一直以為自己是比較現實,不那麼象牙塔的;但其實我和大家一樣,一開始總覺得無法適應,總覺得客戶和市場在和我對著幹。

  我想我的轉折點在忘記自己是誰,想要什麼,而全心去觀察周圍是誰,想要什麼的那一刻。我認識到自己其實是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社會里的一員,我在我自己畫出的小小空間里可以有我的思考和創意,但是如果我真的希望成為一個對社會有一點點貢獻的人,我就必須和社會的現實形態為友,從它的角度去看問題。

本文作者Rita 為真酌學院聯合創始人。微信公眾號【真酌學院theacademy】

>留學反而不利於就業?為什麼雇主說留學生不如國內名校畢業生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