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統計學者可以統計,每年出國留學的學生的各項平均成績;
心理學者通過心理測試,可以提供學生未來的專業類型和職業傾向;
留學中介憑借成功案例;
國外院校展示著悠久的歷史,校友的輝煌;
班主任:考三本可能不大,要不留學吧;
隔壁的老王:出國吧,誰誰誰家的孩子,你看人家出國以後變化多大;
所有的解讀都沒有任何問題,所有的答案也不能說錯,但落實到自己的孩子是否適合出國,不論是家長、老師甚至是專業的留學機構都很難給出確定的答案,嚴格的講,這本身就是一種選擇,就像一場旅行,是火車還是飛機僅僅都是一個過程,但因為這個過程太重要了,不僅僅是金錢,更是孩子的時間,所以在這個十字路口家長很難抉擇。
如果就是憑借以上的原因,那麼
國內學霸型的學生,出國初期也跟不上國外的學習進度的情況;
測試的答案家長和孩子非常認同,但實際情況卻不一樣;
通知書是別人的,和自家孩子沒一毛錢關係;
偉人的校友不一定就是偉人,你可以以偉人為傲,但求職的時候,你能這樣說嗎;
考三本都沒有希望,寄希望出國進行的改變,等於在賭博,贏了還好,輸了你是否可以承受;
老王沒有惡意,但孩子和孩子一定不同;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孩子適合出國,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一個話題,剛才有所提及,出國留學也罷,國內高考也罷,當我們回頭看時,這個一定是一個過程,人們常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如果家長和學生將留學作為目的,那就犯了大錯,留學無非給孩子換了一個全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至於孩子將來發展如何,會有一定的關係,但一定不絕對。
有關留學作為過程的話題如果可以接受的話,為了更好的進行分析,我忽略以下問題:
1、家庭經濟情況
2、孩子的語言能力
3、孩子當下就讀的年級情況
之所以忽略以上問題,因為錢可以掙,孩子的語言能力可以通過培訓獲得提升,至於忽略年級情況,是因為各個年級都有單獨的留學方案可以對接,不會是問題的主要矛盾。
忽略以上,針對孩子個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學習習慣:
這里提到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成績沒有直接的、必然的聯繫。我了解到的周圍的很多的學生,考試非常優秀的學生,首先需要肯定學生的付出,在一些「好」的初中,學生就已經是十一點才能寫完作業,而且非常多的學生是通過一對一等課外課的方式培養的,就像化肥催熟一樣,這樣的孩子參加國內的考試沒有問題,但正是因為他們的全部時間被課程、作業消耗,所以這樣的學生缺少思考的時間,他們也會參加演講比賽,但那些朗朗上口的辭藻是背的,因為他們沒有時間去消化、思考、經歷哪些對於他們不重要但必須的問題。
習慣的養成需要時日,當學生處於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學習緊張到沒有時間讓自己自由的使用自己的大腦,沒有時間去看看藍天白雲,真的是學到了那種不辨寒暑,不分五谷的狀態;對於這種狀態我不認同,我感覺這種狀態不應該出現在一個學生,起碼不應該出現在一個本科以下學生的身上,現實卻是很多本科下的孩子就是這種狀態,這些孩子沒有時間養成習慣,或者說他們的習慣是老師、家長設定的,自己只是一個執行者,而且在執行的過程中大腦是不需要而且也是不容許思考的,試想這樣的一個學生,當周圍的一切消失,完全憑借已有的學習習慣來面對學習時的茫然,我感覺不到輕鬆。
2、自理能力: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明確一下「幼童留學」(清政府派出的留學生,年齡都非常小,關於這個話題會另起一文介紹)是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不能和現階段的留學趨勢相提並論。
本人不讚同高中以下孩子獨自留學,有父母陪讀例外,所以本條所指向的學生相對集中,高中生留學包括部分大學生,因為這個年齡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幾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我們對孩子關愛有加,卻讓很多的孩子喪失了獨立生活的能力。一些偏駁的新式教育方法的無節制的濫用,比如一味的鼓勵,家長已經不敢甚至不會責備孩子;豐裕的物質滿足,使得孩子不懂得珍惜;一味的嬌寵,孩子的心中沒有了敬畏等等。
對於留學生群體的獨立生活能力指向的不僅是自理生活,而是包括獨立面對壓力,獨立協調人際關係,主動尋求幫助,獨立理財等多方面,這些問題對於那些準備出國的孩子而言很重要,我見過個別學生因為無法與環境融合,不去上課;也有學生出國後一周消費100萬;因為自己無法面對或不懂得去面對,造成的結果非常糟糕,而這些信息又不會及時傳遞到家長,結果就是問題一點點的匯聚,不僅影響到的是孩子的學習,更可能對孩子的稚嫩的心理造成嚴重的負擔,從而給孩子帶來心理的陰影,這樣的案例不少。
3、人格完善:
這個好像比較難以衡量的標準今年已經可以用數字衡量了,雖然結果是殘酷的,2015年美國學校辭退的中國8000餘名學生中最重要的一條指標就是學術造假,這個話題我以前沒有看過官方的統計,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觸目驚心。這是哪里出了問題,結合今年美國審理的中國學生侵犯同學的案例,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
我們缺失了太多,當然理由很多,社會的導向問題,惟分數的選材模式,教師授業的單一性,家庭教育的不完整,等等,但不論理由有多少,我們的確是缺失了,而且代價是一代人,如果把人比喻為一顆樹,我們大多數家長、學校、社會的注意力僅僅集中在樹上的幾個蘋果上面,成績、特長、體能,而對於其他蘋果的長勢卻漠不關心,善良、敬畏、寬容等我們無視或者漠視了他們,但這個視角得到長板理論的力挺。雖然在一定時期,孩子的長板會讓父母得意,但在一些致命短板上的缺失,缺失家長,學生,甚至社會都是不願意面對的,更多的選擇了逃避,該來的總歸會來,成長中需要經歷的都不會落下,老師,家長沒有履行的職責,或許就會有人給補上。
以上三點是我所考慮到的大的方面,因為不論是哪個年齡階段,只要是人就必須涉及到人格,出國意味著離開父母,那你就需要獨立,既然是留學,那麼需要學習習慣,至於其他方面仁者見仁,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孩子有所側重。
因為不止十個,百個家長問過我這個問題,我也無數次的解釋,記得我給一位高中同學解答類似問題,三個小時下來同學還是不清楚。我在反思,是什麼造成了這種情況,是不是我們太著急了,是否可以慢一些。
對於留學這樣一個嚴肅的話題,當其他條件都滿足的情況下,是否可以放慢一些節奏,給家長同時也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學習,共同面對這個選擇。
當然這種問題不是單方面的,就從事留學業務的機構而言,同質化的行業競爭,每月的業績考核,身處其中自然壓力很大;關於這個方面可以舉例說明一下:我進了一家鞋店,問「你看我需要買一雙新鞋嗎?」,你應該知道答案的,同樣的道理,家長進入一家留學機構,問老師,「我的孩子適合留學嗎?」。你認為你會得到什麼樣的答案,或許這個比喻有些牽強,但道理還是相通的,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家長都有理性,同樣不能要求所有的留學顧問都有理性,這麼說大家都能理解。
補充很重要的一點「觀念」:
家長一般會有這樣的理解,留學機構為孩子辦理申請的手續、遞交材料、修改文書這個才是勞力,為這些付費是值得的,但如果老師說,和個孩子提前一或兩年接觸,通過近距離和長時間的用心觀察,了解孩子各個方面的狀態,提出規劃進行引導,並且該項服務收費,大多數家長不會接受,因為家長覺得這個不值得,而且無法量化,沒有量化指標可以衡量是客觀事實,同時參考其他家長的情況,會認為其他人沒有這個過程不也沒事嗎,其他機構沒有這個過程不是學生也走的的挺好的嗎,這就是觀念。而且如果家長教了這個費用,通過觀察在這個階段孩子就是不適合留學,家長應該不能接受吧。
因為除了分數,其實沒有什麼可以參照的指標可以衡量,而沒有衡量指標的服務就現階段還不容易被家長認可,一方面是社會誠信的缺失,彼此之間無法認可在缺乏具體衡量指標的前提下進行的工作投入,另一方面家長重成績,忽視孩子全面發展,也造就了這項工作的很難開展。同時作為留學而言,家長看重的點是申請結果,對於過程中可能帶給孩子成長的幫助重視尚不夠。
一個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即就的,同樣僅僅幾個高價格的課外活動項目,幾個國外冬、夏令營會給孩子帶來實質性的改變嗎?對有的孩子也許會,但並不代表全部。
我曾有個美好的想法,針對這些孩子,他們可以被一個機構接納,在那個點開始,老師給予孩子的不僅僅是留學的申請,而是成長的指引,不僅僅是考試的培訓,而且是人生的規劃,孩子得到全面的引導和幫助,在這樣的機構,老師是真的老師。
我知道這個事情做到比較困難,但如果是正確的,那就是需要堅持的,我正在用個人微薄之力進行實踐,一定不完美,但一直在努力。
綜上,此篇用的文筆較多,但依舊覺得闡述不夠,只能希望家長多多理解,希望就更多留學及家庭教育方面的話題與家長交流,共同進步。
>你也想本科去留學鍍金,你適不適合出國看了這篇文章就全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