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摘要
中青評論
相較於遊學有沒有用,更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是,遊學現象的興起,會不會帶來新的教育攀比和過度競爭問題。
暑假期間,很多家長都給孩子報了假期遊學項目。近年來,遊學已經成為中小學生中的一股「潮流」,甚至在一些家長和孩子眼中成為必不可少的假期項目。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78名中小學生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4.9%的受訪家長為孩子購買過假期遊學項目,小學高年級學生參加遊學項目的比例最高。關於遊學效果,75.0%的受訪家長感覺孩子假期遊學的收獲通常都低於家長預期。只「遊」不「學」、「遊」多「學」少被指為遊學項目存在的主要問題。
遊學,儼然成了近幾年寒暑假期間的一種流行現象。圍繞相關話題的討論其實大同小異,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遊學市場的規範問題。比較突出的就是遊學機構服務水平的參差不齊,另外涉嫌虛假宣傳、收費標準不明、安全保障不夠等問題也較普遍。這次調查中,74.8%的受訪家長就建議加強遊學市場準入門檻,嚴查機構資質,62.4%的受訪家長希望出台遊學產品標準,53.9%的受訪家長希望教育和旅遊等部門對遊學機構加強監管。作為一種迅速壯大的市場,且涉及未成年人的安全保護,遊學市場的行業標準以及資質界定、市場準入等管理規範,的確應該及早跟上。
二是對遊學的效果表示懷疑。此前一些地方的遊學活動就被指是只「遊」不「學」,甚至純粹是變相的學生遊。這次調查中,75.0%的受訪家長感覺孩子假期遊學的收獲通常都低於家長預期,其中17.9%的人直言遠低於預期,足見其整體效果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其實,不管是遊學市場的不規範,還是成效不明顯的問題,實質都是一個新興市場的發育問題,隨著監管的完善和家長意識的提高,遊學市場整體質量的提升,應該是可以期待的。當然,對於遊學的實際效果,家長也應該理性看待,不宜期待太高。
但是,相較於遊學有沒有用,更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是,遊學現象的興起,會不會帶來新的教育攀比和過度競爭問題。此前就有媒體報導,一些學校將遊學活動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掛鉤而導致部分家長「不敢不報」。
不可否認,在組織規範和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遊學活動對於增進學生的視野和獨立能力,還是有一定的幫助。但是,遊學畢竟並非是學生獲得課堂之外的鍛煉的唯一方式。且一般花費不低,一旦成為一種「必須」的統一安排,就將加劇部分家長的負擔,變成另一種「補習班」。尤其是學校不應該將之納入考核之中,更不應該主動出面參與這樣的遊學組織活動,構成對所有家長和學生的「綁架」。
事實上,近年來教育部門不斷出台為學生和家長減負的舉措。在應試化的課外培訓熱降溫後,要警惕類似遊學這樣的新興方式打著「素質教育」的名號卷土重來,給家長和孩子帶來雙重負擔。到底哪些是日常教育中的統一安排,哪些是家長和學生可以根據家庭條件、個體差異進行的自主選擇,應該有一條明確的界限,學校就應要做到不越界。且面對漸成風氣的假期遊學現象,學校還有必要提醒家長和學生不必盲目跟風。
可以說,作為一種市場化產品的「遊學」,其規範管理其實並不複雜。而作為一種教育方式的「遊學」,如何確保理性、良性發展,不成為教育「劇場效應」刺激下過度競爭和盲目攀比的新工具,還需要學校、家長和教育部門的共同努力。
撰文/朱昌俊
微信編輯/黃帥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當遊學成為另一種「補習班」,誰敢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