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近年來,中國家長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行萬里路」被納入子女教育規劃,相應的「研學」「遊學」也就越來越受到歡迎。教育部及其他相關部門推出多項政策推行,也在促進了遊學市場的發展。
據《2019泛遊學與營地教育白皮書》,泛遊學項目2018年市場規模保守可能約在946億左右,預計此後泛遊學與營地教育市場規模或會保持20%以上水平的增長率,逐年快速上升。
與遊學市場熱伴生的風險和問題,卻也漸漸暴露。
今年7月22日,某機構組織高中生遊學,在返程過程中,出現39人食物中毒。人身安全毋寧是遊學教育的隱患之一,除此之外,長期以來,費用高昂,遊學質量參差不齊,「只遊不學」等也是遊學行業一直被詬病的問題。
整體看來,遊學市場仍舊是一塊「大蛋糕」。如何打造更有助於孩子成長的遊學產品,如何入局遊學市場,是風口之下,值得我們深究的問題。
斥巨資送孩子遊學背後,是當代家長的教育焦慮
「遊學熱」的背後藏著家長的希望和焦慮。一方面想讓孩子走出去增長見識,一方面也有攀比心理。
當遊學成為一種趨勢後,家長跟風的現象越發明顯。
尹雪(化名)是某民辦企業的職員,也是一個12歲男孩的媽媽,近期在給孩子了解國外遊學項目,動輒3萬以上的遊學費,相當於她3個月的薪水,本來已經快打消送孩子出國遊學的念頭。最近一件事卻讓她決定送兒子去遊學。
她最近突然發現:小學6年,全班只有自己兒子沒有出過國。
「我都能想像,放暑假回校後,當其他同學都在討論暑期去哪玩了,兒子難以融入的樣子。」尹雪說。
對於普通的工薪家庭來說,一個暑期就幾萬的遊學費用相當於是「燒錢」,但仍有不少家長願意買單。
當然,也有一些家長,願意退而求其次,選擇讓孩子在國內遊學,成本則降到了幾千元。
一位最近送孩子去北京遊學的黃女士說:「讓孩子出去遊學,能達到體驗生活、學習自立、開拓眼界等目的。」
對於中產以上的家庭來說,遊學更偏向於一種教育投資,也是針對孩子未來留學做的前期準備。
有數據表明,上海一個中產家庭每年花在孩子雙語學校學費、興趣培養上的費用在30萬左右。對於他們而言,每年讓孩子出國遊學本來就在計劃之內,在孩子了解各個國家的風俗文化,在要選擇出國時,就能有自己的考量,選擇自己中意的國家。
在遊學這件事上,不同階層的家庭,側重的目標不一樣,但近年來的遊學熱,更多是源於普通家庭對於該領域的關注和嘗試。
市場滿足不了需求,75%的家長認為遊學效果未達預期
讓孩子參與遊學,特別是送孩子去國外增長見識,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投入,那麼孩子遊學回來後,效果怎麼樣呢?
目前正值暑假期間,中國青年報在7月中旬調查了近2000名中小學生家長,74.9%的受訪家長為孩子購買過假期遊學項目。而當談到遊學後的效果,其中75%的家長表示,孩子遊學收獲低於自己的預期。
對於遊學市場的一些問題,63.7%的家長認為存在「遊」多「學」少的問題,55.4%家長表示實用性不強,51.8%的家長認為遊學機構存在收費高、亂收費的問題,48.3%的家長表示遊學市場存在管理不規範、虛假宣傳的現象。
從數據中我們不難發現,遊學教育確實火了,可在質量把控、政策監管上仍有不小的進步空間。
在參與遊學的中小學生中,占比最高的是小學高年級學生,在遊學大軍中占到79.7%。
據業內人士透露,在2年前,遊學市場的主要人群是初中生和高中生,但近兩年,小學生的人數占比在迅速攀升。
曾有網友爆料稱,「在大英博物館看見大陸小學生走馬觀花,在Chain Town看見大陸的小學生買跳跳糖,在國家藝術館看見小學生集體逛玩具區。於是開始懷疑低齡遊學真的有用嗎。」
「相對來說,中學階段到外面去遊學,孩子獲得的東西會多於小學階段。」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
由於受知識儲備、思維發展規律的影響,中學階段的孩子對社會和人文有更大的感知度。而對於家長來說,結合孩子自身興趣,來幫助他們制定遊學計劃,也十分重要。
回歸教育本質,一種入局「遊學」的正確姿勢
一邊是家長對於遊學的較大期望,一邊是遊學市場在的種種不規範。
除了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要使遊學產品滿足家長、孩子需求,有助於孩子成長,回歸教育本身是關鍵,這不僅是遊學機構需要考慮的問題,也是家長需要考慮的問題。
不同年齡階段、認知水平、文化氛圍的孩子,看到的世界也各有不同。因材施教在遊學領域,或可具化為分年齡段施教。
對於低齡孩子的遊學,我們可以選取更多自然景觀,讓他們更直觀去感受世界的美。即使要參觀人文景觀,也可以在遊學之前,由父母或者老師引導他們做一些準備,這樣在遊玩的過程中更可能收獲更多。
當然,準備對於每一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是有有必要的。一個地方的歷史背景、風土人情是怎樣的,有什麼奇聞異事;對於這個地方,對於這里的文化,我最感興趣的是什麼……這些問題都可以提前思考、準備,家長也能在其中成為「引路人」。
讓孩子帶著問題出發,是讓「遊學」發揮價值的第一步。
針對「遊」多「學」少,泛泛而遊的問題,如果能讓孩子學會在旅程中學會記錄和思考,會得到一定緩解。
騎象小學堂的創始人曾進,是一位研學遊的資深「極客」,在記者對她的採訪中,她提到自己每年都會帶兒子出去遊學。
但和一般遊學不同的是,她會引導兒子做遊學手帳。在出發之前,會讓兒子在手帳上列出旅行的物資以及對目的地的期待。
在旅行的過程中,兒子會記錄下遊玩的路線,以及自己遊玩過程中的觀察與觸動等。
也許,很多家長覺得這樣的遊學方式太麻煩了,但正是這樣認真的手帳遊學方式,讓曾進老師的兒子漸漸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
在一次去兵馬俑遊玩的時候,他仰著頭問曾進:「媽媽,為什麼秦始皇要那麼累啊?」對於大多數成年人來說,看兵馬俑似乎近乎於看泥人,沒有太多自己的思考。
動員孩子,把旅行記錄下來,開始可能並不容易,但一定能讓他們收獲更多。
有了這樣全面的手帳圖書,自己帶著孩子去遊學,都能讓他們收獲滿滿。
遊學本身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但如今被一些人用於謀利,反而失去了它本身的作用,但通過一些好的方法,我們能讓遊學這件事,好玩又有益。
>遊學教育遭遇「翻車」?75%家長不滿遊學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