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今年寒假,廣州的小學生小元(左六)到澳大利亞遊學,和當地孩子一起上課。 受訪者供圖
■廣州小學生小元表示,到澳大利亞遊學能了解到當地人的生活。 受訪者供圖
■關注遊學低齡化
遊學愈來愈熱,還呈低齡化發展,學生和家長各有看法
每逢暑假,廣州的旅遊大軍中就會多了一些年輕的面孔,不過跟過去單純的旅行看景點相比,現在的家長更想讓孩子在旅行中收獲文化知識、提高外語能力,所以遊學逐漸成了學生在假期的重要活動。到了近期,遊學更出現低齡化的趨勢,對象從以往的中學生發展到小學生。假期遊學怎麼遊?孩子們可以有什麼收獲?家長又有何思考?新快報記者走訪發現,對於遊學,學生們普遍歡迎。有一名小學生到澳大利亞遊學後直呼,在那里上學就是「到學校玩一天就回家,爽!」不過,家長則關心收費水平等事項。
9歲女孩插班式遊學 回來說還想再去
「遊學完不想回來,還想以後每年都去。」廣州一位家長嚴女士告訴新快報記者,今年寒假參加遊學後,9歲的女兒小元就對媽媽說,這個暑假還想再去澳大利亞插班遊學。
那是女兒小元第一次出國遊學,插班到澳大利亞一所公立小學,進行為期三周的學習。「給她報這個班的目的,一是想讓她鍛煉英語口語能力,二是看一下國外的孩子們是怎麼學習的。」嚴女士說,三周的插班生活讓孩子的英語尤其是口語水平提高很大,她認為,這種插班式遊學比專門定制的旅遊、參觀式的遊學學到的更多。
小元目前在廣州市海珠區一所小學上三年級,平時的英語成績不錯,但是第一次到國外遊學,嚴女士還是非常擔心她因為聽不懂,不能和老師及同學交流。
「我和她爸爸一起陪她去澳大利亞,第一天送她報到時,我跟她爸爸說,完了,回來肯定要哭了,最擔心的是她放學後跟我說,‘媽媽我不想去了’。」嚴女士說,令她驚訝的是,第一天放學後女兒很開心,而且很自然地跟爸爸媽媽說英語。「她雖然有很多聽不懂,要靠猜,但她願意開口說。當時覺得很神奇,不知道老師是怎麼做到(讓她開口說英語)的」。
除了英語語言能力的提升,上課方式的不同也讓小元印象非常深刻。她在回國後非常樂意分享這段遊學經歷,她還做了一個分享的PPT。在PPT中她寫道:「澳大利亞的學校與中國的學校完全不一樣,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他們是玩一天就回家’。他們的午餐是自己帶,可以帶手環、玩具、零食。上課坐地上,下課可以去操場玩。爽!」小元說,雖然她不太會說英語,但仍過得很快活。老師布置的作業更多需要學生主動完成,而非強迫完成,老師就像朋友一樣。
小元在課程結束時,非常捨不得老師和同學。她跟媽媽說,以後每年寒暑假都想去澳大利亞遊學。
家長: 出國遊學花費不小但收獲更大
「這個暑假,因為我的時間沒有安排,所以沒有辦法。下個寒暑假,有機會還會讓她參加遊學。」嚴女士說,女兒在澳大利亞遊學的花費是一萬元,再加上父母陪伴的機票、食宿,三人花費五六萬元。「幾個人出國的花費不小,但是收獲很大,比起走馬觀花式的遊學,我比較主張參加插班式遊學。」她認為,大人通常低估了孩子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家庭條件允許的話,插班式遊學能讓孩子們真正開口說外語,讓小孩的視野更加寬廣。
這個暑假,小元雖不能再次去澳大利亞遊學,但她的暑假生活安排得很豐富,學習自由泳、自學英語、讀完《三體》等幾十本書。「(女兒)暑假有上一些才藝課,但沒有上補習班,因為我們答應她,學習成績好的話就不上補習班。我認為,保持好奇心和學習的態度很重要,當然,父母的引導也很重要。」嚴女士說,她答應小元這個暑假一起去北京看長城、故宮,她希望孩子多看看這個世界的各種生活,學會接受和包容各種文化。
遊學達人:要根據興趣選擇遊學項目
「第一次遊學是小學三年級去奧地利參加世界合唱錦標賽,隨後去了德國、義大利等國遊覽。在梅賽德斯賓士公司參觀,讓我知道汽車工藝之美,對藝術有了興趣。第二次遊學是去美國,參觀了不少博物館,感受了那里街頭的音樂氛圍,都很吸引我。」講起自己的經歷,準備進入大學學習的餘詠詩如數家珍。她告訴新快報記者,與同學一起去遊學,與和父母去旅遊是不同的,遊學可以與朋友分享快樂,跟著老師學習很多知識。「後來上初中時,我遊學更多元化,比如去參觀華南理工大學的實驗室,去中科院能源所聽科學家講故事。」餘詠詩稱。
阿詩認為,她後來申請到美國做交換生,和從小有機會去外面遊學有關,其中最直接的一次影響是上初一時,她跟隨廣東實驗中學團委到新加坡進行交流,感受到不一樣的文化。
阿詩介紹,讓她對遊學更深度思考的是,上高一那年,省實南山班的一位老師牽頭制訂了一個暑假到西安研學旅行的方案。那是結合一些學科進行規劃,比如,在歷史學科學習西安的文史,在語文學科學習古詩詞,在英語學科到博物館聽雙語翻譯等。「學生研學是依照課本大綱,和旅遊目的地的旅遊文化相結合,給學生提供更多開拓視野的機會,是學與遊相結合的綜合實踐過程,這需要學校與旅行社進行詳細的溝通。」阿詩說,那次去西安研學給她留下深刻印象,大家去之前做了一個研學手冊,在旅遊過程中又一起探究和分享,回來時再與原計劃比對,發現有不少收獲。
作為經驗豐富的「過來人」,阿詩建議,有計劃遊學的同學一定要用好研學旅行的資源,最好能得到大學和文化、科研機構的支持;其次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的研學項目。此外,去外國遊學時,除了語言浸泡類課程,最好能與當地人多接觸。
家長: 遊學經歷給女兒帶來深遠影響
「女兒在小學階段的三次遊學經歷,給她帶來深遠影響。」阿詩的媽媽林順意告訴新快報記者,在外遊學時,女兒還去參觀了賓士汽車公司,把小的汽車樣板帶回來,對它們的精美工藝有了了解。而在施華洛世奇水晶店參觀時,女兒挑選了一款水晶玫瑰花帶回來給媽媽,更讓她驚喜不已。「當我收到這個禮物的時候,很難想像一個8歲的三年級小學生,可以從那麼遠的地方挑選這麼漂亮的禮物帶回來」。
林女士也發現了女兒的變化:除了聽老師的話,還能幫助老師管紀律,團隊精神加強了。
出國遊學令阿詩打開了眼界,她很想出國去,學習外國文化,所以在高一時,報名參加了與美國的一年交換生計劃,後來繼續留在美國上高中,今年繼續考大學。
「讓孩子遊學的費用,與自己帶她出去旅遊,花費差不多,開始時我們還考慮一下,到後兩次都沒怎麼考慮了,覺得對孩子有用,就值得。」對於不菲的費用,身為商人的林女士表示,自己負擔得起。
■統籌:新快報記者 李應華 ■采寫:新快報記者 鄧毅富 謝源源 李應華 朱清海
>遊學遊學,遊還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