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我在美國吃中餐
@文| 本刊實習記者 劉國文
我第一次接觸美式中餐,大概是在六年前。那時剛去美國留學,當地的朋友說帶我去吃中餐,讓我體驗一次家鄉的味道。
這讓吃了兩周美式食物的我激動不已,以為終於可以「吃頓好的」了。
這里的中餐館和國內的餐館並沒有太大區別,只是菜單上的菜品名稱看上去有幾分生疏——左宗棠雞肉、甜辣雞肉、芝麻雞肉、酸甜雞球⋯⋯
攝影/劉國文
這些熟悉又陌生的叫法讓我有些不知所措,不知該從何點起。
我點了一份湖南牛肉,心想和湖南風味的炒牛肉應該不會有太大差別。結果吃的時候才發現,菜盤里雖然有辣椒,但更像是擺設,牛肉不但不辣還有酸酸甜甜的味道。這和傳統中餐里牛肉的做法實在大相徑庭。
展開全文
我又嘗了嘗當地朋友點的左宗棠雞,酸甜味和我的湖南牛肉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後來我才知道,這就是帶有美國特色的中餐口味。這種為適應當地口味而經歷過多次調味的中餐,早已滲透進了千千萬萬美國家庭的生活里。
雖然味道和傳統中餐比起來並「不正宗」,但還是別有一番風味。原來中餐還可以走這樣的路線,初次嘗試美式中餐的經歷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拓荒」的廣東人
美式中餐最早可追溯至十九世紀末的美國西海岸地區。時值美國淘金熱時期,大批中國人漂洋過海到美國加州工作,為謀求傳言中的寶藏和財富。
這些華工大多來自廣東地區,他們在美國工作生活的同時也向美國社會傳播了帶有廣東特色的中國飲食文化。從此,廣東風味在美國逐漸流行起來。
攝影/劉國文
總的來說,今天的美式中餐很大程度上由廣東粵菜演變而來。這里還有個趣聞,說一位美國朋友到中國品嘗各地風味的食物,驚奇地倍感陌生,稱從未吃過這樣的中國菜,唯獨吃到粵菜時激動地表示,這是他熟悉的中國口味。
在美國,美式中餐經過百年的演變和發展,早已成為美國主流菜系之一。
無論是在快節奏的大都市,還是在悠閒的鄉間小鎮,都可以看到美式中餐館的身影。在美國的影視作品里,也常常有美式中餐「露臉」。
美劇《老友記》
比如《生活大爆炸》里的謝爾頓(Sheldon),就是美式中餐的忠實粉絲。
美劇《生活大爆炸》
中餐在美國素來以味美、量足而受年輕人青睞。我在美國上學時,學校附近就有一家美式中餐廳,每天一到飯點,生意極其火爆。
我經常約同學來這里吃飯。選擇吃中餐,是因為中餐熱鬧的就食環境更容易營造出輕鬆的交流氣氛。
無論是對中國學生還是美國學生,這種獨特的交流氣氛往往和味道融為一體,讓美食超越了味覺,成了多感官交流信息的平台。
天平的傾斜
但對於許多近年來到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美式中餐卻不像原來那般受歡迎了。不同於美國人,留學生在中餐的選擇上偏向於傳統口味。
伴隨著赴美留學生數量的激增,一些美國城市里「正宗」口味的中國餐館也迎來了上升期。
新興的中餐館多為新華人移民所開,他們對傳統中國飲食口味的記憶尤為深刻,打造出來的餐飲形式也和國內流行的飲食文化類似,如奶茶、火鍋、燒烤。
這些在國內火爆的風味形式,在美國的許多大城市也逐漸流行開來,且備受中國留學生歡迎。
攝影/劉國文
我身邊很多中國留學生朋友表示,傳統中餐相對於美式中餐而言更有鄉味,而飲食也常常是聯結鄉情最直接的介質。
美式中餐,好似成了「昨日黃花」,來光顧的中國留學生日漸減少,許多人甚至對其嗤之以鼻,認為美式中餐破壞了傳統中餐的文化,引導美國人錯誤地理解中國飲食文化。
漸漸地,美式中餐館竟然衍生出了只有美國人才去用餐的怪象。
盡管美式中餐在美國的鄉鎮地區還保有強大的生命力,但在一些國際化大都市里,影響力正越來越受時代的限制。
如紐約、洛杉磯這些一線城市,美式中餐的市場正在慢慢被新興的中餐館蠶食。
作為多數華人聚集的高包容度的大都市,它們接受新興中餐館的能力也往往比其他城市略勝一籌。
加之近年來中國傳統口味的受歡迎度也迎來了新高,一些美式中餐館也改變風格,轉變成了經營中國傳統風味美食的餐廳。
在傳統風味菜館人氣爆棚的影響下,一些美國人也認識到了美式中餐和傳統中餐的區別,開始嘗試傳統的中餐口味。
一些地方的小城鎮甚至也慢慢冒出了一些新興中餐館。這些小鎮一般有較多的華人居住,對傳統中餐口味的需求量高。
傳統口味的陣營隨著時間的發展,已隱隱在美國抓住了許多人的胃,陣營的天平似乎已稍稍向其傾斜。
或許美式中餐確實存在一些爭議,但其對美國這百餘年來發展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美式中餐的出現,也在美國餐飲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讓中餐在美國有了一席之地。
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
正是這「不按常理出牌」的美式中餐味道,承載了美國華人百年來謀求生計的艱辛和努力。
菜肴之中,滿是華人歷史;奇異口味,盡是華人智慧。經歷過文化的碰撞,歷史的沉淀,美式中餐早已成為在美華人一個時代的印記。
責編:tama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