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 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可這名揚四海的天下第一奇山
這古往今來,被無數文人墨客盛讚
且句句封神的三山之首
似乎有個致命弱點
展開全文
中國名山,數不勝數,形態萬千,無奇不有。
它們有的巍峨雄偉,有的旖旎娟秀,有的將宗教、文化與山水相融,有的則因無數詩、文、詞、畫的傳頌而馳名。
但這其中只有黃山,冠著「天下第一奇山」的稱號,名滿四海。
無數人曾為它寫下詩句,與之相關的詩篇便兩萬有餘。它是活靈活現的水墨畫,是中國人的美感源泉。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它號稱集名山之長,泰山之魁偉、華山之險峻、雁蕩之奇巧、峨眉之秀麗……無不兼而有之,包羅萬象,卻自成一體。
見過黃山奇景的,大概都會忍不住感嘆一句,「這就是中國啊。」
© 陳一年 / CTPphoto
© 陳一年 / CTPphoto
© 謝光輝 / CTPphoto
這座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風景絕色,底蘊濃厚,每年引得上百萬遊客蜂擁而至。
但實際上,黃山似乎有個不大友好的缺點:一年之中,至少有80%的時間,它都處在陰雨連綿、雲霧繚繞的天氣里。
© 餘晴峰 / CTPphoto
© 餘晴峰 / CTPphoto
外出卻逢陰雨天,大概是一般旅途中最致命的弱點。
甚至有些不太了解情況的,懷著滿腔熱情與期待而來,不料碰上連天的雨,在山腳住了兩晚,就自認倒霉的走了。
這黃山上的大雨大霧,著實苦了不少人。
攀山時腳底易打滑,走幾步衣服就被熏得潮乎乎,好不容易登上了山頂,卻連百米開外的景都看不清。
有網友戲稱,「黃山歸來不看嶽,我卻什麼也沒看見」。
© 餘晴峰 / CTPphoto
© 餘晴峰 / CTPphoto
即便如此,黃山的熱度卻不曾減過。
文化人捧著滿腹的詩詞來一探究竟,攝影師扛著長槍短炮三番五次的造訪,節假日里人們攜家帶口的上山,大巴送來一車又一車的旅遊團。
它憑什麼?
© 謝光輝 / CTPphoto
為什麼我看到的黃山,像假山?
下雨對黃山的遊客來說,究竟是福是禍?
全年都浸泡在雨霧中的黃山,到底有什麼好看?
不妨一起走進雨中的黃山,一探究竟。
2湖、3瀑、12泉、24溪、72峰……黃山奇景甚多,但卻是靠著五絕著稱於世: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
尤其是那「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的景色,見者無不嘆其瑰異。
© 麥翔雲 / CTPphoto
奇松,是黃山五絕之首。
別看這黃山處處有青松點染,其實黃山松的生長環境格外嚴苛,必須努力將根部紮於巖石深處,才能夠汲取到充足的養分。
每顆看似高不盈丈,卻堅毅地立於山間的黃山松,樹齡往往都有數百年之久。
© 麥翔雲 / CTPphoto
玉屏樓,是許多人初訪黃山的首站。
雖是集奇景之大成的絕處,最惹眼的還要數左側那標誌性的迎客松,古樸而又蒼勁,向遠道而來的遊客們伸著臂膀,以示歡迎。
人民大會堂的會客廳中,那副出自鐵畫大師儲炎慶手下的鐵畫屏風,畫的便是黃山的迎客松。
受地形、陽光、雲雨等因素的影響,黃山松生的千奇百怪。
它們可繞石而過,亦可穿石而出;有的如蒲團,有的像龍爪;狀似展翅的取名為鳳凰,纏綿繾綣的則稱其連理。饒是那矗立於峰林溝壑間、盤根於危巖峭壁之上的無名野松,也迥然不同,各有千秋。
晴日里固然能將姿態奇巧的黃山松瞧得更分明些,可小雨天觀松,倒是別有一番趣味。
水墨氤氳的景致,多了幾分虛幻縹緲,漸漸變得不太真切,像是踏進了一幅氣韻十足的畫里。水汽和霧氣的掩映下,奇松與怪石時隱時現。
此時的黃山,像是活著一般,一呼一吸間,山體也跟著微微輕顫。
© 陳一年 / CTPphoto
© 陳一年 / CTPphoto
而實際上,黃山的松,最愛夏日的雷雨。
它們的種子借風鑽入花崗巖的裂縫,在那方寸之間生根、發芽,而雷電和雨水將空氣中的氮氣轉為氮肥,才使得它們能夠在貧瘠的巖石中存活與成長。
即使阻礙了遊客出行,但倘若沒了大雨助攻,或許也就見不到這般蒼勁有力、挺拔堅毅的黃山奇松了。
可以說,黃山松的命,都得靠這惹人厭煩的雨來續。
同為五絕,比起隨處可見的奇松,可遇不可求的雲海則顯得稀奇多了。
據說黃山的雲海,每年只有大約50天可見。
毋庸置疑,黃山最好的景便是在那高山之巔。
登頂海拔上千米的高峰,俯首望去,仿佛連雲頂都踩在了腳下,像是脫離塵世,闖入了天界。
風輕的時候,景色一鋪萬頃。遠處高峻的山巒淹沒在漫無邊際的雲海里,露出的山峰宛如一座座渺小的孤島,在浪濤聲中隔海相望。
這氣勢磅礴的天海大觀,前一秒還看似水波不興,頃刻之間卻又翻騰了起來,雲卷雲舒,似白浪湧動,變幻莫測,氣象萬千。
運氣好的話,還能看見一束束佛光傾斜灑下。
黃山雲海主要由層積雲形成,並與季節、氣溫、濕度等因素均有關。
山下落雨山上晴,便是最佳觀賞期。而雨雪之後的日出和日落,會把雲海變為「霞海」,絢爛的色彩一點點在雲層中暈染開來。
天海的光明頂、西海的丹霞峰、北海的獅子峰,都是觀日出的搶手寶地,也是出攝影師們大片的好地方。
來黃山觀雲,得帶上一顆平常心。
你拿捏不準這山間無常的天氣,就算啟程前機關算盡,也不一定得償所願。
反倒是順其自然時,陣雨連連的天忽而又晴空萬里,便恰好能撞見那美不勝收的景。
登山的路途或許遙遠又艱辛,且沿途雨霧蒙蒙。
登頂時卻能瞬間開霧睹天,得此波瀾壯闊、煙波浩渺之景色,此番豁然開朗之情,何嘗不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收獲?
黃山,一年四季都好看
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二訪黃山後,曾在《遊黃山日記後》中道,「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黃山的奇景,若是只去一次,定是領略不完的。
每年夏季,都是黃山人氣最旺的時候。
不過,此時的黃山倒是多了幾分通透感,青山翠景,綠意盎然,依舊是避暑的好去處。
適逢雨季,「三瀑」奔流而下,更是其他季節里都看不到的風景。其中最值得一看的當屬九龍瀑,一瀑九折,一折一潭,景色尤為壯麗。
冬天則是黃山最美的時候。
雖然有一部分景區暫時不開放,但冬季里的雲海、冬雪、霧凇、冰掛,讓一切都像是鍍上了一層白霜,將黃山變得如仙境一般夢幻。
不耐寒也無礙,冰天雪地中,泡一個熱氣騰騰的溫泉,就再愜意不過了。
但最適合遊玩黃山的,是春秋兩季。
五月高山賞杜鵑,十月秋楓紅葉,這兩個季節里的黃山不僅溫度適宜、遊客稀少,色彩也極為絢爛,無論是秋遊還是踏青,都是偷閒好選擇。
春光,夏嵐,秋色,冬韻。
其實黃山每一季,都是一副絕美的畫卷,只等你落入那或濃或淡的水墨里。
或許是長年泡在這團團雨霧之中,黃山也變得格外神秘,心里藏了許多小事。
黃山之奇,從何而起?要知道,起初這里可沒有什麼雲海,處於一片真正的汪洋大海之中。
世人都說其「前山雄偉,後山秀麗」。它歷經造山運動、地殼抬升、冰川消融以及自然風化等一系列變動,才形成了如今這般錯綜複雜的峰林地貌。
它集八億年地質史於一身,第四季冰川的遺跡,如今還在前山的東南部分布著。
黃山本名也並不叫黃山,而是因為「臉黑」,峰巖青黑,遙望蒼黛,故而被稱作「黟山」。
後來,因傳說黃帝軒轅氏曾於此煉丹,才為其改名為「黃山」。
故事中說,山峰陡峭,有的地方連猴子都爬不上去。
可黃帝為采集煉丹所用的藥草,踏遍了每一寸山崖。
© 謝光輝 / CTPphoto
再後來,人們將黃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藝術寶藏,留下了極為豐富文化遺產。
這其中,包括上百座徽派風格的亭台樓閣、近300處字體各異的歷代摩崖石刻,更不要說那浩如煙海、不計其數的文學作品。
黃山還孕育出了「黃山畫派」。
那氣韻超逸的風格,在中國畫界影響深遠。
自那之後,每當有人提起中國山水畫,人們都會想起黃山。
可被稱作「黃山脊梁」的,既不是那歷經億年風霜形成的峰林,也不是用詩文畫作讓黃山聲名遠揚的文人和藝術家,而是那些千年以來,代代相傳的黃山挑夫。
他們在崔巍的山間,挑著搖晃的扁擔,邁過上萬級台階,將幾十上百斤重的貨物運到山頂。挑在扁擔上的重負,支撐著黃山的一切。
如今,黃山挑夫卻越來越少了,像是一道即將消失的風景線。
© 謝光輝 / CTPphoto
© 陳一年 / CTPphoto
上黃山去看看吧。
盡管一年有200多個雨霧天,可只要不是雷暴雨,黃山依然可以風景如畫。
遍布峰林的奇松異石、一年四季變化萬千的綺麗景色、藏匿山林之中的奇聞趣事……總有幾個能讓你大開眼界。
這樣的黃山,
你說好看不好看?
– End –
圖片均授版權保護 · 未經授權禁止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