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白米飯是中國餐桌上的常客。但要成為白飯,首先還是要從稻米說起。
糯米稻的故事,貫穿了黔東南地區侗族、苗族和糧食有關的日常生活以及節日慶典。稻米在黔東南這片土地有著多樣的意義,要講述黔東南地區民族的故事,便是稻米的故事。駐紮在四川的攝影師李勁每年都會跑一趟黔東南,鏡頭對準黔東南的稻田與稻田上的人一拍就是幾年。問起緣何如此,也只給了一個緣字。
清代中期鎮遠巡撫方顯在《平苗事宜疏》中曾提道 :「黔省故多苗,自黎平府以西,鎮遠府以南皆生苗地, 廣袤二三千里,戶口十餘萬。」處於雲貴高原向東南丘陵的過渡地帶,黔東南大部分地區海拔在 400 米到 1200 米之間,光熱足,植被豐富,非常適合水稻的生長,地理環境決定了水稻勢必成為苗侗兩族在這里的主要耕作物。雍正、乾隆時期名將張廣泗在其奏折中曾如此描述 :「苗疆盡屬水田,亦非塞外陸地易為耕種。」
耕作指導著一年的生活節奏,稻米也串聯起整個黔東南人們的生活。稻米之於黔東南不僅僅是食物本身, 因而更是一種生活信仰。
加榜梯田,一年四季皆有其美, 住在高山上的苗族人歷經數代人畢生心力, 才墾殖了這美麗的梯田。
黔東南又被稱為「百節之州」,各縣各寨每一年都有百種節慶,而這些節慶皆按照稻米的播種、豐收貫穿全 年,黔東南的節慶歷,便是這一年到頭稻米的生長歷。每年正月初三開始的蘆笙節是苗族一年中最大的盛會之一, 而蘆笙會舉行三天之後,意味著春耕大忙就要開始了,久而久之,耕種前的蘆笙舞蹈便成為了每年盛事。到了 二月初二,則要求神靈保護、祈五谷豐登,此時要過「祭橋節」。
稻谷成熟之後, 晾曬風幹,在食用之前, 需要用棍棒將谷粒從谷穗上打下來。
三月初三,侗族播種節,這也是關於秧苗的故事,傳說很久以前,報京有個侗家後生,在坡上放牛時,和一個漂亮的姑娘對歌,忘了照看牛,不覺牛跑到別人的田中踩爛一大片秧苗。當時的秧苗是直撒播種的,重新撒種已過了季節,後生急得不得了。這時,姑娘叫他莫著急,便跑回家拿了一只竹籃,到她自家田里勻來一籃秧苗送給後生, 又幫後生把勻來的秧苗插在被牛踩爛的田里。秋收時出現 了奇跡,田中原先被牛踩爛的地方,稻谷收成竟比其他地方增產好幾倍。這對青年男女的愛情,也隨著稻谷的成熟而成熟,締結了美滿的姻緣,從此,人們就興起了水稻移栽的方法。後人為了紀念他倆移栽秧苗可獲增產的貢獻和羨慕他倆幸福美滿的婚姻,男女青年們把那裝秧苗的竹籃視作交友結情的象徵。
篩吹稻米
今年4月趕著黔東南苗族開秧節,攝影師李勁再一次奔赴黔東南,這些年間,稻田里極為原始的耕作方式確實 如今已經鮮少見到,憑借運氣才能拍到一張牛車耕作的瞬間,人間淨土黔東南的土地面貌與耕作方式在不斷發展著, 黔東南的社會結構尤其在這兩年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苗寨里來往的人們多樣了起來,土生土長的苗寨兒女也開始慢慢融合了其他地區的生活方式,李勁說如今還能拍到過去那種讓外省攝影師心頭一震的鏡頭已經非常難得了,但這里的人們與稻米的關係,卻始終如一。
李勁多年前拍到的雙耕牛 這種極為原始的耕作方式正在從這片土地漸漸消失。
攝影師說
黏米和糯米飯都是苗族的主食,在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平時普通日子大都以黏米為主食,但凡走親訪友或節日來臨則多為糯米做成的各種食品,有甑蒸絢白的糯米飯,染成色的花飯, 做血腸以及各種糯米粑,當然少不了釀酒。
黔東南地區餐桌之上無酒不歡,自古苗家就有一整套屬於自己的釀酒技術,可謂家家戶戶都會釀酒,男女老少都會飲酒,進寨「擋門酒」,客歸「送客酒」,逢年過節更是不醉不歸,祭祀禮遇酒味相伴,而這酒也是來自當地稻田,出了黔東南絕對尋不到其二,至今依舊保持著千古不變的味道。
黔東南壯觀的梯田景觀,也是吸引我一次次前往的重要原因,比起其他地區,這里的村落保持得相當古老,雖然這幾年有了不少變化,機 械化生產越來越多,村落也開始進行所謂的現代化建設, 不過在黔東南每年大小節日依舊無數,你何時來都可以趕上一場深入民間的稻米狂歡。變化雖有,但稻米在黔東南的神聖地位卻從未改變,這也是我的鏡頭想要捕捉到的黔東南內核。
編輯 / 郭奉儀
圖 / 李勁
-end-
YouMay Also Like
雞:「我在廣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當我們談論三毛,我們在談些什麼?
米飯?面條? 你最喜歡的主食是哪一種? 通過留言和評論分享給我們吧~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那就動動手指
點擊右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