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有人說,阿爾罕布拉宮是波斯藝術思想, 阿拉伯科學以及希臘哲學交融在西班牙開出的一朵奇葩, 它的獨特魅力, 使之成為諸多景觀設計師的靈感源泉。
阿宮到底有多精彩,還是要眼見為實吧。
要想了解阿宮,最好先䁖一眼它的所在地——格拉納達。
格拉納達是西班牙安達盧西亞自治區內格拉納達省的省會,位於內華達山脈山麓,達羅河和赫尼爾河匯合處,海拔738米。地盤不大,僅88平方公里,人口也不多,據《維基百科》介紹:2017年市區人口才232,700人,在西班牙王國排名第13位。就這,還有3.3%的人口沒有西班牙國籍,其中31%來自南美洲。
格拉納達的市徽中有一只石榴,因為西班牙語中,石榴就叫「格拉納達」。
展開全文
黃昏的格拉納達很美。
著名的摩爾人皇宮阿爾罕布拉宮是格拉納達標誌性的建築。這座融匯著穆斯林、猶太教和基督教風格的著名歷史古跡,使格拉納達市成為西班牙一個文化和旅遊熱點。
格拉納達是一個有故事的城市,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
據《維基百科》中文版介紹,格拉納達至少從公元前5500年起就開始有人定居。起初有一片凱爾特伊比利亞人的居住地,他們和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和古希臘人有來往。前5世紀,希臘人建立一個名為「艾利勃格」(Elybirge)的殖民地,在公元前古羅馬統治下,這名字演變成為「伊利勃里斯」 (Iliberis)。西哥特人保持該城市作為傳教士中心和民政事務中心的重要性,並將它建立成一個軍事重地。
猶太人在該城市的郊區建一個名為迦納塔(意為猶太人的格拉納達)的社區。在迦納塔幫助下塔利克·賓·澤雅德領的摩爾人在711年第一次占領了格拉納達,713年鞏固其統治。摩爾人將城市稱為伊比拉,並且設為科多巴哈里發省的首府,而其餘的基督徒社區則稱之為「愛爾維拉」(Elvira)。11世紀初科多巴哈里發的內亂使該城市在1010年被毀。在隨後重建過程中,迦納塔郊區被並入市內,此城市的現代名字也由此而來。1013年伴隨著茲里德王朝(英語:Zirid dynasty)的來臨,格拉納達成為一個獨立的蘇丹王國。11世紀末,該城市地盤擴大,跨越達若河直到如今阿爾罕布拉宮所在地。
1492是西班牙歷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年。
這一年,伊莎貝拉和費爾南多的軍隊攻下了統治伊比利亞半島南部七個世紀的摩爾人的最後一個重鎮格拉納達,完成在伊比利亞半島基督教勢力對伊斯蘭勢力數個世紀的征戰收復失地運動。
格拉納達的最後一位君主穆罕默德十二世(博阿布迪爾)向天主教雙王上交格拉納達城門鑰匙。博阿布迪爾的母親阿依夏(英語: Aixa)痛心疾首,指責他的兒子:「你哭得像個女人只因為你沒有像個男人一樣保護我們的國家。」
這一年,在對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向西航海去印度的計劃三次拒絕之後,伊莎貝拉終於同意資助哥倫布的探險。由於財政吃緊,伊莎貝拉拿出一個自己裝滿首飾的首飾盒給哥倫布作為資助,同時答應哥倫布的條件:他和他的後代做為西班牙開拓殖民地的總督,並獲得一成的利潤。8月3日哥倫布啟航。
次年哥倫布攜帶著一些印第安人和黃金凱旋,西班牙從此進入了海外冒險和殖民的黃金時代。1494年,伊莎貝拉和費爾南多通過《索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和葡萄牙瓜分了世界。
還是這一年,3月31日,伊莎貝拉和費爾南多頒布法令,把西班牙的猶太人和穆斯林驅逐。大約有2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剩下的被迫皈依基督教,並在日後再次遭到迫害。
這一年發生的事情奠定了西班牙的歷史走向,也決定了日後歐洲,美洲和非洲這三塊大陸的命運。
阿拉貢國王費爾南多二世。
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
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
最後收復失地的天主教雙王——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與丈夫阿拉貢國王費爾南多二世。
西班牙歷史學家指出,伊莎貝拉和費爾南多只是聯合各自的國家,而並不是合併。兩國在聯合之後仍然各有自己的議會、政府、法律、法院、軍隊、稅制和貨幣。 兩國的財政也分開,連兩位國王的個人收入都要分開。這些都明確地寫在協議書里,並曾請西班牙最高地位的兩位大主教仲裁、公證。一切法令、文書都必須由雙王共同簽署,僅國王一人簽署的無效。伊莎貝拉不是王后而是女王。伊莎貝拉和費爾南多所有的紋章上都寫著一句話:「伊莎貝拉和費爾南多,他們平起平坐。」這是兩人共同的座右銘。署名的時候,國王在前、女王在後,但紋章卻必須卡斯蒂利亞的在前、阿拉貢的在後。兩國臣民的國籍要分開,不得重疊。卡斯蒂利亞的騎士和城市只對女王一人宣誓效忠;阿拉貢的則不必向她宣誓。
天主教雙王對西班牙民族國家統一和獨立的維護,構成了他們共同的事業,《西班牙通史》的作者拉富恩特則認為,此前恩里克四世統治時的無政府狀態「就像著了魔一樣的」消失不見了,西班牙那死屍一般的軀殼,變成了一個強壯又豐采奕奕的體格。
阿爾汗布拉宮平面導遊圖。
阿爾罕布拉宮是一座位於西班牙南部城市格拉納達的於摩爾王朝時期修建的古代清真寺——宮殿——城堡建築群。西班牙語:Alhambra,即紅色城堡、紅宮的意思。宮殿為原格拉納達摩爾人國王所建,現在則是一處穆斯林建築、文化博物館。1232年在老城改建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現存規模。宮牆外圍有30米高的石砌城牆。有兩組主要建築群:一組為「石榴院」,另一組為「獅子院」。
統治格拉納達的奈斯爾王朝的第一代統治者穆罕穆德一世修建了阿蘭布拉,因穆罕穆德被稱為「紅人之子」,這座宮殿又叫作「紅宮」。其作為伊斯蘭教世俗建築與造園技藝完美結合的建築名作以及阿拉伯式宮殿庭院建築的優秀代表,1984年被選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中。
阿爾汗布拉宮每天只放8000人入內,門票極其難買,要提前幾個月在網上訂購,景區只放當天的票,少的可憐,要想買上幾乎像中彩票一樣。阿宮的門票據說分ABCD四種,我們的票只能進花園,不能入宮,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參觀它的最精華部分——石榴院和獅子院。我後來咨詢楊導不能入宮的原因,他說,一是弄不著票,二是對於旅行社來講成本太高。我問他是否有可能弄到黃牛票,他說運氣好的話,也許會碰上,幾十歐到100歐,但我們時間耗不起。於是,我們與阿爾罕布拉宮的精華部分擦肩而過,遺憾萬分。但無論如何,我還是把做功課時在國外英文網站下載的高清圖留在這篇遊記里,慢慢欣賞。
阿爾罕布拉宮的精華在納斯里得皇宮。皇宮有三個主要部分——梅蘇亞廳、桃金娘庭院、獅子庭院。
這是獅子庭院中庭。
夜色中的阿蘭布拉宮。
獅子庭院拱門及走廊頂棚上的拼花圖案相當精美。其拱門由石頭雕刻而成,做工精細、考究、錯綜複雜,同樣,走廊頂棚也表現出當時極其精湛的木工手藝。
由於柱身較為纖細,常常將四根立柱組合在一起,這樣,既滿足了支撐結構的需求,又增添了庭院建築的層次感,使空間更為豐富、細膩。變幻的光線使纖麗精巧的雕花圓柱嬌媚萬千。
雕飾如此精美,任何文字在這里都是蒼白的。
獅子庭院為長方形宮院,長116英尺,寬66英尺,周圍環繞以124根大理石圓柱的精美遊廊,輕靈的圓形屋頂飾有金銀絲鑲嵌細工的精美圖案。四個大廳環繞獅子中庭。列柱支撐起雕刻精美考究的拱形回廊,從柱間向中庭看去,其中心處有12只強勁有力的白色大理石獅托起一個大水缽(噴泉),將高出的水引入到宮中,從石獅子的口中瀉出水,順勢流淌到庭院地面縱橫兩條水槽,又流向圍合庭院周邊的四個走廊,讓這里一年四季流水潺潺。
看到這種圖案讓我想起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故事:宗教衝突使穆罕默德難以繼續在麥加生存,於是逃亡遷徙至麥地那。麥地那原稱葉斯里卜,距麥加450公里。公元622年9月某個夜晚,穆罕默德與支持者阿布·伯克爾開始逃離麥加,貴族們派人監視跟蹤準備殺害他。穆罕默德命堂弟阿里·伊本·阿比·塔利卜睡在他的床上,放下帳幔,迷惑密探。二人躲進一個山洞,追兵趕來卻發現洞口結滿蜘蛛網,未予理會,他們順利逃到麥地那。這些精美的圖案讓我情不自禁地聯想到蜘蛛網。
兩姐妹廳。
獅子庭院的鐘乳石天棚簡直精美絕倫。由石膏做成的圓形、棱柱形和三角形組合變化成的鐘乳石狀的造型,在阿爾罕布拉宮的頂棚中多次出現。小小的窗中透出忽明忽暗的光線,讓這些微小的單元形成碎狀、點狀、片狀的色差效果,輕盈飄然,轉瞬即逝,極盡奢華的圓形的穹頂象徵著茫茫蒼穹。這還是圖片,如果在現場,我想我會把眼珠子留在那里,這些內飾不知出自那位美學大師之手,超富想像力的傑作!
阿本莎拉赫廳。
王朝之盾。
在阿爾罕布拉宮最有意義的裝飾元素包括:鋪砌釉面磚的壁腳板、牆身、橫飾帶、覆有裝飾性植物主題圖案的系列拱門,以及用弓形、鐘乳石等修飾的頂棚等。
從13世紀到15世紀,格拉納達一直是西班牙的最後一個穆斯林王國的首都,也是當年伊比里亞半島上最好的城市。現在,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被稱為伊斯蘭建築史上最重要的建築之一,成為西班牙最具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而獅子庭院在阿爾罕布拉宮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富靈性的精美建築!
灌溉用水道。
在阿爾罕布拉宮,擁有完整水渠灌溉體系。眾所周知,宮殿是摩爾人所建,他們來自於北非的乾燥沙漠,又被同樣缺水的阿拉伯人征服,惜水節水成為他們骨子里的習慣。可以猜測他們在建造規劃的時候就將節約水源的智慧融入了這座輝煌建築。
在這里行走,隨處都能找到水的蹤影,或是長方形的水池邊射出的生機勃勃的噴泉,或是園林一角靜靜積蓄的小池,或是過渡室內外的花型雕啄的水缽,連沿路下山的石制扶手上也被鑿出一條溝渠,將水引入山腳。整座宮殿,無論是建築還是園林內都埋伏了無數的水系。但這些水不是自來水,而是天然的山泉水,水的行走動力也不是電源,而是自然山體的高低落差。據說,在摩爾人統治的時代,格拉納達周邊的平原田地也都靠他們設計的複雜水系灌溉。是阿拉伯人,澆灌出了一個富庶的格拉納達。
夜色中的香桃木院(桃金娘庭院)。
「桃金娘庭院」是阿爾罕布拉宮最為重要的群體空間,是外交和政治活動的中心。它由大理石列柱圍合而成,其間是一個淺而平的矩形反射水池,以及漂亮的中央噴泉。桃金娘宮院長140英尺,寬74英尺,中央有大理石鋪砌的大水池,在水池旁側排列著兩行桃金娘樹籬,這也是該庭院名稱的淵源。桃金娘樹籬的種植則要溯源於1492年西班牙占領該地之後。在桃金娘庭院內,可以欣賞兩個極佳的建築外觀,其一的主景為一座超出40米的高塔,在塔上能夠觀看引人入勝的美景。周邊建築投影於水池中,纖巧的立柱、優雅的拱券、以及回廊外牆上精致的傳統格狀圖案,與靜謐而清澈的池水交相輝映。南北兩廂圓柱走廊上的精美圖案均為手工製作,用珍珠、大理石等磨成粉末,再混入泥土,然後用人工慢慢堆砌雕琢而成。
格林納達在1238年後進入了它最繁榮的時期,名垂千古的阿爾罕布拉宮開始出現,這是伊斯蘭教王國在格林納達的最後天堂。做為納斯里得皇宮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桃金娘庭院以其精美的建築向人們展示著伊斯蘭的文化和智慧。
桃金娘庭院中的水池,噴泉,綠樹組成唯美畫卷,並與周邊精雕細刻的建築﹑廊柱﹑拱門﹑牆體相映成趣,恍若仙境,美不勝收!
阿爾罕布拉宮建於地勢險要的小山上,其背後是終年積雪的利華達山脈,景色壯觀。阿爾罕布拉宮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建築之一,它由一系列具有濃厚摩爾文化特點的宮殿、庭院和花園組成。光、水、色彩、精致雕飾與自然風格的完美和諧,使它成為一個外觀神秘,內里奢華的建築奇跡。
團友小董也在此樂不思蜀。
阿爾罕布拉宮的後花園是整個宮殿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與宏偉的建築群共同成為一個整體。穿過整齊修剪的松樹回廊,松樹被密實地連成一排長長的「樹牆」,工人在「牆」上修剪出一個拱門,整齊精美。
在這里我們還看到一處古樸的庭院花園,摩爾人把玫瑰、柑橘,以及其他野花野草塑造了阿爾罕布拉宮獨特的自然環境,後花園是大自然的樂章,庭院花園則是花、草、水與建築的共鳴。
女士天生喜歡花兒,有花就摞不動步。
阿爾罕布拉宮的花園是我見到的最富詩情畫意最唯美的園林。
庭院中到處都是橘子樹,橘香撲鼻,導遊說這種橘子不能吃,比較酸,只是用來觀賞。
正在勞力的園丁。
水渠庭院(Patio de la Acequia),有長長的水池,兩側有花壇,噴泉,柱廊,涼亭框架,以及蘇丹花園(Jardín de la Sultana)。被認為是維護最好的安達盧斯式中世紀花園。
松樹回廊。
當地導遊一邊走一邊介紹,還不時地來點小幽默,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阿爾罕布拉宮聖瑪麗亞教堂。
遠處是內華達山。
城堡廢墟。
從城堡可清楚地觀賞到整個格拉納達阿爾貝辛區。
卡洛斯五世宮殿是西班牙君主為了彰顯其重新征服失地格拉納達的功績,使之成為征服異族的見證特意而建。
其次皇室需要一個地方其包括所有舒適的條件,而皇宮或是夏宮並無法滿足他們。於是國王下令建造一宮殿並要求在阿爾罕布拉宮。工程在1527年開始,一直到1957年才完全結束。皇宮呈正方形,其主要外觀是寬63米,高17米。其具獨特的圓形中庭。它的建築師是米開朗基羅的學生,建築整體外方內圓,中間是寬廣的圓形庭院,周圍是兩層的柱廊。只有南面和西面的外牆做裝飾,而北面東面因連接到阿爾罕布拉宮而沒有裝飾。
卡洛斯五世宮殿是一座文藝復興式的建築,與阿爾罕布拉宮穆斯林風格有著鮮明對比。因為國王是信天主教的,所以風格是西式的,而附近其他建築都是摩爾式的。
俯瞰卡洛斯五世宮殿。
卡洛斯五世宮殿外觀側面。
外牆很漂亮,這環據說是拴馬用的。
小細節。
導遊在整理耳機。
園丁見了遊客的鏡頭也很開心。
快樂的遊客。
孤芳自賞的遊客。
攝影︱ 屈蘭根 配文︱ 潘天翠
本文部分未簽名圖片源自《維基百科》及其它國外英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