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在宇宙中心的紐約做著時尚達人,用正宗美式英語和local的朋友談笑風生,參加各種各樣的social party……出國前,我曾幻想這是自己即將擁有的留學生活。
如果你夢中的留學生活也是這樣,那麼請你快醒一醒!
真實的留學生活,不僅和這樣的「光鮮亮麗」完全不搭邊,甚至還相去十萬八千里……
獨自在大洋彼岸留學,不光要精心計算一個月生活費的支配,常常還有語言上的難題,最難的是,還可能面對local們的地域偏見,這才是留學僧的真實日常……
主頁君最近看到的一個豆瓣高分紀錄片《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國讀高中》,就相當客觀地呈現了留學生的在國外遇到的一系列挑戰。
現在,大家就跟隨主頁君一起,來看看獨自在外留學的他們,到底有多難……
留學生真的太太太太太難了
留學,意味著要離開熟悉的地方,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新環境。
也正因如此,如何快速融入當地環境,往往是留學生邁出的最難的一步。
「在國內的時候,大家都是亞洲人,在這里,我是第一次感受到種族的不同,也感受到了什麼是種族歧視。」
紀錄片的開始,出現的是中國女孩孫瓏菲的聲音,這個五官還有些稚氣未脫的女孩子,是美國核桃山藝術高中留學生中的一員,而這已經是她獨自在美國的第三年。
曾經是美國聖約瑟夫女子高中校友的黃文琪對此也深有感觸,她回憶了自己剛來美國時無法融入的時刻:「我剛來學校的時候,整個學校有700多個人,但只有5個中國人,而且我年齡很小,大家都不愛帶我玩。」
「在這邊,我覺得他們對亞洲人還是不算友好。」從美國高中成功過渡到大學的學姐莊梓怡,也和紀錄片中的其他留學生有相同的感受。
「雖然你的球技比較好,但教練還是不會用你,因為你是Chinese. 」這是在溫徹頓中學就讀12年級的男孩,親身感受過來自美國學校老師的歧視。
就連美國南肯特男子高中的校長,也能感受到中國留學生在融入方面的難:「中國孩子剛來學校的前幾個月,在課堂上都會比較吃力,當讓他們對學習材料發表自己看法的時候,美國男孩會積極發言,中國男孩就不習慣這樣。」
……
其實,難以融入「local 圈」,幾乎是所有留學生都要面臨的難題,也是讓大多數留學生感到痛苦的一道進階題。
獨自生活,雖然說是大部分人都要面對和接受的人生階段,但留學生式的獨自生活,卻是完全不同的境況。
語言不通,文化不同,和身邊的local難以達到情緒上的共通,甚至在美國待上個兩年,都可能交不到一個當地朋友。
在這樣的環境下,心與心被隔離起來,就好像進入到一個真空的世界,那種密不透風的窒息感,甚至讓留學生感到絕望……
@知乎Sofiaaaaa
我現在跟白人一塊出去玩,總是難以理解到對方的梗,講話沒話題,也沒有笑點…但是和中國小夥伴在一起的時候就不會有沉著臉的情況。我現在的目標就是趕快考個好大學,擺脫這個地方,好遇見更好的人。
@知乎廖浩然
在國外,當你度過了短時間的興奮期後,孤獨寂寞冷就成了常態,你必須學會一個人做飯,一個人購物,一個人照顧自己,但你可能還是融不進國外的圈子……所以很多人都選擇了畢業早早回國,因為國內會有種歸屬感,畢竟那是一個有淘寶有夜宵有晚上不關門的商店的地方。
還有一些小夥伴也爆出了類似的問題:
「我的朋友們最近好像都不太開心,留學的困難已經慢慢顯現出來:上課參與不了(討論),學習壓力也很大,室友關係生疏,也融不進外國人的圈子」……
「留學後有這樣的心酸和無奈:國內的圈子回不去,國外的圈子融不進,留學生就在圈內和圈外尷尬徘徊」
「聖誕節是留學生最孤獨的時候,到處都空蕩蕩的,有節日氛圍的地方又融不進去。有時候覺得那些色彩斑斕的熱鬧的畫面真好啊,可我終究是個不屬於這里的異鄉人。」
是啊,一談到「無法融入」這個話題的時候,留學生們總是有太多的心事想要吐露,難以在他鄉找到知己,故鄉的友人也因為距離漸行漸遠。
留學生們真的太太太太太難了……
融不進的圈子,不必強融
所以,面對難以融入到新環境的困境,留學生們應該如何走出這個死胡同呢?
紀錄片《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國讀高中》為留學生提供了融入當地圈層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
1.語言關
黃征宇十歲來到美國,先後考入斯坦佛與哈佛商學院,畢業後的他,憑借自己的努力做到英特爾執行董事的位置,還在歐巴馬的授權下,成為首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美國白宮特別助理。
擁有如此金光閃閃的履歷,說明黃征宇已經很好地融入到了美國社會中。
然而,剛來美國的他,和大多數留學生一樣,也在為無法融入外國朋友圈而苦惱。
隨後,他分享了自己剛到美國,曾因為自己英語發音很糟糕而在友誼上受到打擊的故事。
那一年,他終於交到一個美國朋友,但每次他一叫男孩的名字,對方都要氣呼呼地跑掉,原來,小男孩的名字叫Edgar, 但他卻叫成了「 a girl 」.
由於父親是老師,爸爸告訴小黃征宇,要想快速攻克語言難關,可以背英語故事,小征宇照做了,並且真的行之有效,這是他為自己融入美國做的第一個努力。
當然,「背英語故事」並不適用於所有留學生,如果想要克服語言上的困難,最有效的方式當然是抓住所有機會進行英文交流。
在美國的教育體系中,主課、課外活動和社區服務是最重要的三大板塊,後兩者是中國留學生融入的重要契機。
所以,大家可以在課外活動中積極主動和老師同學交流,同時也要積極參加社區服務活動,在課外活動這種快樂的交流氛圍,以及社區服務的合作模式中,人與人的交流總是更輕鬆,情感上自然也能更緊密一些。
2.培養主管力
然而,攻克完語言這個關卡,並不意味著大家就能很順利地融入到交際圈中了。
主管力是美國人非常看重的一點,在他們的教育理念中,美國教育體系想要培養出來的人不僅自己要非常成功,同時也能改善別人的生活,誰有主管力,誰就擁有了吸引身邊人的能力。
除了慢慢地培養自己的積極和自信,還要培養自己的主管力。像美國孩子那樣,勇敢發言,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才是真正的融入。
3.加強合作能力
除了主管力,合作能力也是美國教育非常重視的一點。
黃征宇接著說,美國本身是個移民國家,對於各種各樣的民族來說,融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在不同民族的相處之道中,不僅要學習其他民族的相處之道,還要將自身的優勢附加到大環境中去。
這也是美國重視合作能力的一大原因。
因此,到了美國後,如果同時攻克了這三關,融進美國的local圈,便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然而,這三道難關並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步一步的積累。
在這個自我改變的過程中,如果努力試著融入卻還是融不進去,那就千萬不要逼迫自己,融不進的圈子,真的不必強融。
在最後,紀錄片又給我們所有留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新思路:如果我們試著融入卻還是融不進去,那就不要刻意去融入,也不要刻意去學習別人,而是要珍視自己的特點,保持自身文化的多樣性。
尹逸菲,是聖多明尼格高中的十二級中國留學生,她融入美國的方式,充分保留了自身的中國特色。
尹逸菲是一名茶藝愛好者,在校園群體中泡茶的時候,她就成了一個靜謐又吸引人的中國女孩子,在她眼里,泡茶可以反應自己身上的很多特點,同時還能表達自我。
憑借著自己精湛的茶藝,尹逸菲成為了校園的茶藝社社長,並收獲了一些小「粉絲」。
她的故事告訴我們,或許,我們在認可自身文化的同時,反而會將其他人主動吸引到身邊。
《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國讀高中》不僅客觀記錄中國孩子在美國讀高中的生活狀態,還為更多計劃留學和已經出國留學的孩子和家長提供美國高中較為準確、客觀的信息, 大家如果有出國念書的打算,一定不能錯過這部紀錄片。
紀錄片《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國讀高中》視頻觀看:
除了想知道如何更好的融入到留學生活環境中去,小夥伴們還想討論與留學相關的什麼問題呢?歡迎在評論區給主頁君留言,沒準下一期的話題就由你來定~
ref: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767853/answer/153769944
https://v.qq.com/x/cover/5xu9zlt1au4aefg/u0539p4319u.html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7617405/
本期推薦閱讀:
後台回復關鍵詞【教育】,閱讀文章《這部豆瓣9.1、全球5億人看過的恐怖片,拆穿了中國教育的騙局》。
微信公眾號又雙叒叕改版了…
為了讓大家第一時間看到優質的海外內容
千萬!千萬!千萬!
記得【星標】或【置頂】INSIGHT視界
>「我在美國讀高中,卻根本沒朋友」這部紀錄片揭開留學的殘酷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