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這 裡 是 , 深 港 書 評
▲點擊錄音,收聽本期欄目
賽米斯特拉,這座城最初的名字。彼時默默無聞,當世的文明聚焦於一千公里外,所羅門王的光耀之土。
之後是Legos,除去「漁村」二字無從了解更多。
然而歐亞的咽喉要道註定不會被忽視,文明的天平緩緩傾斜,2700年前崇拜奧林匹亞眾神的希臘人遷居至此,這裡正式更名為拜占庭。
當春秋戰國的青銅劍戟在遙遠東方揮舞碰撞,地球的這一面——波斯、雅典、斯巴達的遠征者紛至沓來;臺河伯平原上曾經煊赫的帝國身影西沉,羅馬建築的奇石異寶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黃金角海灣,君士坦丁大帝只用五年時間便建起一座璀璨新城——
君士坦丁堡,就此命名。
繼任者狄奧多西選擇基督教,凝聚信仰,夯實城牆,其堅固程度令幾百年間覬覦這塊財富之土的進犯者,所能做的不過是剮蹭牆皮。直到抗著十字旗幟的窮表親從西邊打來,搶走蛇柱上的金碗,剝掉方尖碑外鑲裹的黃銅,衣衫襤褸的西歐騎士坐地分贓,呼喊著「自創世以來,任何一座城都不會有這麼多的戰利品!」
而小亞細亞的西北,源於草原牧族的奧斯曼土耳其新貴崛起,從聯姻到攻城略地,加農炮的發明讓基督教堂正式響起伊斯蘭教的唱誦之聲。
這裡是歐與亞、血與沙、新與舊、冰與火、內陸與海岸、赤地與綠堡、欲望與禁欲、現世與彼岸、屠戮與信仰,統治與叛亂……
這裡是希臘人、羅馬人、匈人、阿拉伯人、十字軍西歐人、塞爾柱人和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國界碰撞。
如今,站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望向兩岸:
七丘之城,宣禮塔與改革者的雕像並立其中;
街頭巷道,緊裹的黑紗與曼妙的裸露肌膚摩肩接踵;
戰艦、郵輪,沿岸的獨棟豪宅,這裡是通往未來的入口;
城牆、水道、教堂和焚毀的石柱,隨處可見三千年間任何一段歷史的傳送門。
這是千層糕,又是萬花筒,
我該如何念你的名字,伊斯坦布爾,眾城之城。
誤解某個區域的方式說來簡單,做旅遊攻略就是其中一種。
要去土耳其麼?依照各大網站的設計,你將開啟星月之旅。預定好卡帕多西亞的洞穴旅館和熱氣球項目,下單了適合坐在屋頂露臺的披肩長裙,你有一份此行的打卡清單,甚至有網紅景點的拍攝建議和配圖文案。不出意外,你將收獲來自社會各界的點讚,以及關於匯率、交通、酒店和網店鏈接的咨詢,還有來自家人雷打不動的那句「注意安全」。
你打包行李,準備啟程,至於為什麼去伊斯坦布爾?大多數人的回復是——哦,那裡是機場。
我毫不懷疑,如果格雷梅修建一座國際機場,會令一半以上的旅行者倍感便捷,省去了土耳其國內航空的舟車勞頓——畢竟地下水宮的美杜莎並不適合合影,索非亞大教堂一直在維修……而藍色清真寺,「清真寺到處都有。」
囉嗦了這麼久,終於可以引出本文的精神主旨——為了避免錯過也許是這顆小行星上最值得走入的城市,請在出發前將這份書單收入囊中。
構築認知的骨架
當你到達伊斯坦布爾國際機場,下飛機隻覺這座新機場與大部分國際交通樞紐別無二致,出發層的免稅店神似新加坡樟宜機場的布局安排,走出來也未見新意——除卻還在土建階段的機場清真寺,一眼望出去的土坡、圍欄、機場高速……「發展中城市。」你在心裡想。
乘坐機場大型巴士一路向南,一桿桿的路燈劃過頭頂,在土耳其語的報站聲中昏沉睡去,再醒來窗外已是換了光景:石路,城牆,小小的木質建築一個挨著一個。
蘇丹艾哈邁德廣場到了。
對於國旗下的一代,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廣場。
這一端磚紅色的是索菲亞大教堂,而那一端白色大理石的是藍色清真寺的院落。
清晨的微光從尖尖的宣禮塔上投射下來,仿佛也沒有什麼,你從大型巴士上接過行李,說了一句:「和照片上的一樣。」
可照片不會告訴你,這是一座能量的角力場。
《伊斯坦布爾三城記》一書從西元前6000年開始講起,直到20世紀,前後貫穿近八千年,將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爾的故事融會貫通,以平易生動的敘事、翔實嚴謹的實地考察和優美的筆調,探索這座「世界之都」。
伊斯坦布爾——三種偉大文明碰撞交疊之地。《伊斯坦布爾三城記》一書幫我們梳理這張文化的千層餅如何將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一層層地鋪就塗抹,它是關於這座城最詳盡的歷史解說。
在這本「說明書」的指引下,站立於蘇丹艾哈邁德廣場之中,你會感受到此刻正立於一個臺風眼中——周遭氣焰裹挾著東西南北,三千年來沒有哪裡比這裡的風頭更盛,如果歷史的風雲變幻肉眼可見,你會看到上空濃雲密布、呼嘯嘶扯——圖特摩思的方尖碑守護著埃及的冥靈,蛇柱消逝的銅碗上盤旋著羅馬酒神的盛宴;索菲亞教堂的馬賽克記錄著查士丁尼將這座建築獻給基督教的聖母……雕塑與建築的本命從一座座磚瓦石柱中熊熊燃起,如果有BGM,此刻當放送聖鬥士星矢的《天馬座幻想》。
所有這些意識形態中的聲色感受,全仰仗《伊斯坦布爾三城記》帶給我們的體驗加持。
通讀此書,了解伊斯坦布爾的歷史過往,文字如咒語一般將神燈擦亮——伊斯坦布爾,這座城沉寂千年的眾位神明,會施施然地向你走來。
《伊斯坦布爾三城記》
(英)貝塔尼·休斯 著
黃煜文 譯
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
2019年10月
貼近人文的肌理
了解一座城市的歷史,要了解風俗的成因。
《伊斯坦布爾:面紗下的七丘之城》建立在豐富的現代土耳其史料之上,包括文學、歷代記、詩歌、國家檔案以及遊記,再現了這座巨大的國際化大都市、奧斯曼帝都——的社會歷史。此書通過伊斯坦布爾,呈現出一幅廣闊的奧斯曼社會圖景,揭示出四個世紀中它的建造、蓬勃以及轉型。
行走在伊斯坦布爾,眼前匯聚了《權利的遊戲》的七國樣貌,它有著紅堡下喧鬧狹長的集市,亦有著多恩花果纏繞的亭臺園林,它飄揚著貴族階層繁冗的金箔圖樣,街巷間穿插著挑擔販賣的平民美食。與清真寺的肅穆持戒相比,大型巴士紮的水煙攤鋪太慵懶,一柱柱的烤肉太縱欲,一山一山的果脯甜食也太過甘美。幸有《伊斯坦布爾:面紗下的七丘之城》的描述,我們可以了解到這喧囂熱鬧的貿易帝國是如何建立,蘇丹的意志統治和市民的物欲享樂是如何地融合。
本書向我們介紹了土耳其煙草與咖啡文化。盡管統治階級以沉溺於煙草咖啡影響早晚禱告為由幾次明令禁止,但在伊城的民間,咖啡館是不同階層社交往來的勝地,前來咖啡館的客群即有著德爾維熙托缽僧,又有著知識界人士,還有那些無處可去唯有整日閒坐的窮人。書中亦有對這座花園之城的章節描述,帝國自海外征戰而來的珍惜物種遍植於蘇丹園林之中,統治者對於休閒與狩獵的需求造就了伊城大量園丁工種的存在,同時影響了土耳其民眾對花卉園藝的推崇與喜愛,在伊斯蘭世界中,花園象徵了天堂,《古蘭經》對天堂的描述是水流豐沛的花園,信徒們在柔軟的地毯上,被清涼的溪水環繞……這樣的描摹反映在伊斯坦布爾無處不在的花園庭院建造之中。
本書可以看尷尬刁難伊斯坦布爾消費風俗史的記錄,它幫助我們在享受充沛美好物資與服務時多了幾分底氣——閱讀它也許可以讓咖啡更醇厚,茶點更香甜,花草綠蔭萌生出宗教感的神聖面貌,讓徜徉於大型巴士紮內的「買買買」具備了更理直氣壯的文化研究的理由。
《伊斯坦布爾:面紗下的七丘之城》
(土)埃布魯· 寶雅(英)凱特·弗利特 著
於國寬 鞏詠梅 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8年3月
感受現代土耳其的斷裂與彌合
《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自傳性作品。對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爾一直是一座充滿帝國遺跡的城市。
這個城市特有的「呼愁」,早已滲入少年帕慕克的身體和靈魂之中。作家以其獨特的歷史感與善於描寫的傑出天分,重訪家族秘史,挖掘舊地往事的脈絡,拼貼出當代伊斯坦布爾的城市生活。跟隨他的成長記憶,我們可以目睹他個人失落的美好時光,認識傳統和現代並存的城市歷史,感受土耳其文明的感傷。
偉大的城市誕生偉大的記錄者。
上海有張愛玲,北京有老舍,伊斯坦布爾有奧爾罕・帕慕克。
《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將目光著眼於城市中的心靈。伊斯坦布爾經歷了徹底的西化改革,北部的商業區閃爍著一線大牌和高端酒店,而南部的老城區依然充斥著保守、貧窮、似乎未曾開化的底層貧民。
《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
(土)奧爾罕·帕慕克 著
何佩樺 譯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4月
新老城區的生活方式似有千年之隔,這樣的割裂在伊斯坦布爾的傳統文化與落後的生活方式之間搭建了某種聯繫。帕慕克在對逐漸落寞的傳統報以深厚的同情,作為一個西化主義者,他在伊斯坦布爾的現代化進程中倍感矛盾。他將這種文明的沖突交錯滲透至日常的個人體驗,融匯在對童年的書寫中,形成了映射現代伊斯坦布爾精神特質的哀愁。
這是一本私人化的敘述,《三城記》帶我們了解建築和遺跡的過往,《面紗下的七丘之城》幫我們體會伊斯坦布爾繁榮街巷和傳統商貿文明的成因,而《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將歷史與現今相連,通過帕慕克的目光與筆觸,我們看到了這座千年城池在生擅長斯的人群心中的斷裂與彌合。
當薄暮的海風吹過,宣禮塔的唱誦之聲與郵輪汽笛一同響徹博斯普魯斯海峽,隨著帕慕克的柔聲傾訴,你也許會突然理解那些坐在岸邊無所事事地等待日落的伊城人,理解他們眼底的空曠與平和,這座城市像永恒一樣古老,又像飛機上的航空雜誌一般陌生簇新,經文與新聞間的鴻溝,生活與生命的差異,這是屬於現代伊城人的哀愁。這哀愁如同羽毛般輕盈難以琢磨,唯有隨風,在日落之後的日落,黎明之後的黎明中,在古老與現代的夾縫之中靜默,看一個個驚訝的觀光客從他們的眼前走過。
■《晶報·深港書評》,稻荷/文、圖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編輯 | 鄧曉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