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隨著各個城市出行限制的逐步放開,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迎來了旅行小高峰。
太久沒有出門的大家,終於有了出遊機會。
早早安排好假期的景點行程,要打卡的特色小吃……盡最大可能,去體驗目的地的風土人情。
衣食住行的「住」,自然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而放棄酒店、轉而訂民宿,變成了如今的流行風潮。
根據中國旅遊與民宿發展協會發布的《2019年度民宿行業發展研究報告》,近年來,民宿在某搜尋引擎上的搜索指數就長期高於酒店。
圖源:中國互聯網數據咨詢網
然而,當人們打開各類民宿預訂app時,手指往下滑了好幾頁,頁面上民宿還是都長得都差不多。
這個假期在朋友圈裡瘋狂刷屏的網紅民宿,逐漸也變成了批量復制的模樣。
千篇一律的網紅民宿
在各種APP上搜出來的民宿照片,大多逃不過這幾樣配飾:
沙發邊擺一棵綠植,牆上釘一個鹿頭,還有那隻熟悉的火烈鳥……
床品和家具的配色大多是「性冷淡風」,灰白純色或格子為主。
陽臺,普遍擺著一個白色鐵絲吊椅,再不濟,也要有粉紅色小帳篷,下面搭上王冠或星星抱枕。
到了晚上,這裡就會變身絕美的夜景擺拍場地。
在各類app上隨意一搜,打著「北歐風」、「ins風」、「地中海風」標簽的民宿數不勝數。
「網紅城市」尤其是這類歐洲風民宿的聚集地。
明明幾座城市之間隔著若干個地理分界線,和北歐之間更是橫亙著整個歐亞大陸,卻通過這一間間民宿達成了奇怪的「文化統一」。
前幾年大熱的莫幹山民宿,就是這種「批量生產」的代表。
澎湃新聞報導,一位當地民宿業主曾表示:
「這兩年,新建的民宿看上去全是舊木材、土坯房、鵝卵石,看上去大同小異」。
千里迢迢去旅行,可能剛一落腳,就像是去走了個親戚。
朋友圈裡,有人吐槽小院的裝修和自己舅舅家的一模一樣,這圖片,是不是讓你覺得似曾相識
這種風潮並不是沒有來由的。
上某app搜索,在「民宿拍照」的詞條下有超過13萬條筆記。
這些民宿的所在地跨越大江南北,裝潢風格卻基本是如出一轍的ins風。
這數萬條齊全詳盡的拍照攻略,都是為了一條精致漂亮的朋友圈服務的。
在一間網紅民宿打卡拍照,逐漸升級為旅行的必備要素。
只不過,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光看民宿照片,根本不知道你究竟是在哪旅遊。
「網紅」風格,遠不止民宿
網紅ins風的民宿不是不好看,而是美則美矣,卻不合時宜。
當窗外是山林聳立,房間裡卻擺著幾隻本應在肯亞的湖畔優雅漫步的火烈鳥,怎麼看都顯得違和。
這種違和感背後,體現的是民宿風格高度同質化的問題。
上網一搜,幾乎每座旅遊城市都會有一條必打卡的「網紅古街」。
然而你仔細一看,這些古街,又都長得大同小異——
門口掛著風鈴的精品店,賣著各類五顏六色的牛軋糖雪花酥的甜品鋪,滿滿當當的絲綢古玩店,還有不知道為什麼能遠渡重洋散布在中國各大古鎮的非洲鼓,以及一溜的大小酒吧。
去第一個的時候,興許還覺得新鮮。但只要多去幾個,就不難發現這些古街古鎮的本質都是「復讀機」。
在央廣網的一則報導中,一位遊客哭笑不得地吐槽:
「朋友去四川給我帶來一把梳子,一看,上面寫著的是‘少林寺紀念’。」
集中批量生產的紀念品,大同小異地充斥在各個景區的購物街。
就算拍照看起來再「網紅」,也難掩其中的單調乏味。
和北歐風、ins風的民宿一樣,這些景點」古色古香「的風情也都是大差不差,可又無一例外地會受到遊客的歡迎。
而在被精致包裝的古風外表下,則是這類景區空洞的內裡。
早在2015年,《人民日報》就曾撰文批評各地的景區紀念品「都長一個樣」。
「長得差不多的手絹,在湖南叫「湘繡」,在南京叫「蘇繡」,在四川叫「蜀繡」。」
這些標榜著「地方特色」的景點,其實更像是「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各地分店」。
那真正的「湘繡」、「蘇繡」、「蜀繡」在哪裡?
起碼,大概率並不會出現在人均一個自拍桿的網紅景點那裡。
根本來看,人們來這些景點「打卡」,追求的並非這個地方真正的文化特色,而是一些被大眾定義的「標簽」。
例如ins風民宿所代表的「高級」和「精致」,老街巷所代表的「古味」;
還有在大量心靈雞湯的轟炸下,逐漸濫俗化的「說走就走」的小資情調。
在這樣的旅遊文化下,想要出門來一趟「自由行」,實際上依然並不「自由」。
如今的導遊,不再是那個舉著小黃旗子的小姐姐,而是我們手機裡寫著各類網紅攻略的app。
一邊,是發滿九張圖的朋友圈獲得了數量喜人的點讚;
而另一邊,我們也正與這些目的地真正獨特動人之處漸行漸遠。
網紅文化,正在降低你的審美力
有人概括,當下的人們,正處於一個「低美感」的社會。
在《圓桌派》節目中,蔣方舟就曾評價這類「網紅審美」的由來,指出審美單一的本質,是人們對文化接受渠道的單一。
當人們缺乏從閱讀、電影等藝術中體驗「美感」的經歷,僅僅「靠網上的這些網紅來決定你的審美」,就造成了審美觀念的高度趨同。
這種「審美」本身是格外懶惰的,因為它往往並不包含人們對何為「美感」的獨立體驗,而僅僅只是對時下潮流的盲目追隨。
沿途的風景、旅行的感受本都不該是千篇一律的,我們對「美」的判斷也不該是。
擺出同樣的姿勢,坐在布置相似的精致房間裡,再給照片加上同款濾鏡,人們不斷追求網紅民宿中人造復刻的「美感」,卻失去了對旅行、對生活更為豐富的想像力。
如果要把旅行比作電影,那麼它應該是一部節奏緩慢、肌理豐富的紀錄片。
紀錄片《臉龐,村落》裡,被譽為「新浪潮之母」的阿涅斯·瓦爾達與青年藝術家JR就進行了一場這樣的旅行。
他們開著一輛能夠列印巨幅照片的小貨車,穿行在法國的幾個小村落裡,記錄下一路上遇見的各種普通人的面容。
在日常生活裡,這些人是再尋常不過的礦工、服務生、農場主。
但在可愛的瓦爾達奶奶和靈感滿溢的藝術家JR眼裡,這場旅途中的每一次相遇都可以成為一件藝術作品。
旅行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異域風情的吸引力。
這種吸引力不應被任何既定的標簽所定義,而是來源於每個人內心與這一方景色最真實也最強烈的共識。
餘秋雨有過一句勸誡:
「我們總是太多概念、太多預設、太多追隨、太多知識、太多傳聞,而捨棄了本來最值得珍惜的耳目直覺和具體細節。」
「結果,哪兒都走到了,卻走得那麼空洞,那麼亦步亦趨、人云亦云。」
慢綜藝《奇遇人生》的slogan,是「用探索世界的方式,探索自己」。其實反之,也亦然/《奇遇人生》第一季
旅行的快樂,在於尋覓與欣賞那些存在於遠方的美好事物,而這個過程應該是「與我有關」的。
給文章點個
在看
吧,放下追逐網紅式風潮的執念,回歸對審美的自覺和獨立,也是回歸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槽值》招聘新媒體內容運營坐班實習生,工作地點北京,三餐免費、提供班車。長期招聘線上約稿作者,單篇稿費300-1500元。點擊☞招聘☜即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