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中國海洋旅遊近年來發展迅速。
自然資源部最近發布的《2019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濱海旅遊業已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2019年濱海旅遊業實現增加值18086億元,比上年增長9.3%,占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50.6%。
中國擁有綿長的海岸線和星羅棋布的海島,海洋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濱海和海島是人們觀光休閒、度假療養、回歸自然、放松身心的理想空間。
什麼是海洋旅遊
要了解海洋旅遊,首先要認識海洋。
海洋一般分三部分,濱海、近海、遠洋。
濱海地區:陸地和大海之間的區域,也就是潮汐帶,包括岸上周邊一些區域。
近海區域:20海裡左右。
遠洋區域:濱海和近海是海,更遠的叫海洋、遠洋。
海洋旅遊是以度假為核心的旅遊類型,包括海洋旅遊、濱海旅遊、海島旅遊、遠洋旅遊。據世界旅遊組織有關測算,海洋旅遊在全球旅遊業中的經濟貢獻接近三分之二。
我國海洋資源
我國是海洋大國,海洋資源涉及一洋四海,分別是太平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有400多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度3.2萬公里,從東北角的丹東開始,到廣西的防城港一線。
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島礁有6000多個,像浙江、福建、海南都是島礁比較多、分布比較廣的省份。
我國海洋地貌景觀豐富,有一些是海蝕的,有一些是海積的。海蝕是由於海水、海風的影響,比如風洞石,海積地貌是沉積而成的,比如海灘、沙灘。
從觀光到休閒
海洋旅遊最初是從洗海水浴慢慢發展起來的。
從新中國到改革開放之前,其功能主要是外事接待,如北戴河,是一個定點療養的地方。
海洋旅遊真正的起步應該是1978年,有些地方交通不便,海邊很多基礎設施跟不上,海洋旅遊可供觀光的項目不多,主要是度假。
1992年,國務院批準了首批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很多和濱海有關係,如北海的銀灘、三亞的亞龍灣。
2003年,我國編制了《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
2010年,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
2011年,國家設立了浙江舟山群島新區。
2012年開始,我國海洋旅遊進入大發展階段。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海洋強國戰略,提出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這其中包括海洋旅遊。
2013年被定為「中國海洋旅遊年」。最近幾年,海洋旅遊發展比較快速。
2016年,「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提出,加大海島旅遊投資開發力度,建設一批海島旅遊目的地。加快海南國際旅遊島、平潭國際旅遊島建設,推進橫琴島等旅遊開發。
2017年,原國家海洋局印發《全國海島保護工作「十三五」規劃》,提出培育一批宜居宜遊海島,探索形成旅遊、漁業等海島生態開發利用模式,創建100個和美海島。
2019年,自然資源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了《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暫行辦法》的通知,明確海域、無居民海島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和所有自然生態空間統一進行確權登記。
我國海島分布
在海島地區分布上,2017年海島統計調查公報顯示,浙江、福建和廣東海島數量居前三位,我國海島呈現「南方多、北方少,近岸多、遠岸少」的特點。
海島開發上,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知海島自然景觀1082處,人文景觀774處,已建成各類海水浴場90個,已建成5A級涉島旅遊區6個;4A級涉島旅遊區41個,3A級涉島旅遊區28個。
國家級海島有哪些
海南
2009年12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2020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方案明確,圍繞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建設,推進旅遊與文化體育、健康醫療、養老養生等深度融合,提升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發展水平。
廣東橫琴
2019年3月,國務院批復了《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建設方案》。方案提出,加快構建以休閒旅遊業為核心的現代產業體系,深入推進粵港澳更合作無懈,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粵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逐步將橫琴建設成為面向未來、國際品質、生態優先、協同發展、智慧支撐的國際休閒旅遊島。
福建平潭
2016年9月,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平潭國際旅遊島建設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國際旅遊島建設全面推進,獨具特色的旅遊產品體系基本形成。到2025年,國際旅遊島大致完工,成為兩岸同胞向往的幸福家園和國際知名的海島休閒度假旅遊勝地。
有業內人士指出,我國海島旅遊業起步較晚, 大多數海島的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甚至處於滯後狀態。
與陸地旅遊城市相比,海島在交通、食宿、水源和用電成本等方面均高出很多。目前市場上,相應的資金進入緩慢且規模體量不大,導致海島的開發建設難度大。
在海洋旅遊中,機遇與挑戰並存。尤其是被寄予厚望的幾個國際旅遊島,因為他們不止是中國的旅遊島,更是要做世界的旅遊島!
最近好文
▼▼▼
聲明 :人民旅遊致力於智慧財產權保護,尊重權利人的版權,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我們無法核實其出處,難以取得權利人的許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或溝通許可事宜。
聯繫電話:010-65363014
出品:民生周刊新媒體事業部
素材來自海外網中國經濟網
圖片來源於網路
責任編輯:昱縈
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