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本文由最有愛的公眾號 Pinterest 原創出品
(ID:pintchina)
要怎麼保護一塊海邊,
千百年積累下來的、脆弱的自然沙丘?
有人說,圍起來,
永遠拒絕人靠近,禁止開發;
有人說,
那就讓它長出一座美術館。
什麼神仙操作?
還真有。
不信,你往中國渤海灣邊看……
01
海邊的神仙美術館
中國北部,秦皇島市昌黎縣,
一片被稱為黃金海岸的海灘上,
有一座占地930平方米、
半隱在沙丘中的「白色洞穴」,
隱秘而令人驚嘆。
它的名字叫:沙丘美術館。
也許你沒聽說過它,但,
它早已斬獲國內外十餘個獎項,
更是在今年榮獲了LCD最佳文化目的地獎,
(LCD被形容為「博物館界的奧斯卡」)
成為2020年度亞太地區新建文化地標。
見過它的人,無一想離開。
原因來過就知曉,
只因為這裡的有趣和獨一無二,
貫穿裡外,實在太吸引人:
整個美術館占地約930平方米,
從隧道般的洞口(主入口)進入,
擁有7個延續的室內展廳。
▼
每個展廳幾乎都有
朝向不同、不規則的天窗,
在一天的不同時刻引入自然光。
看似有些隨意的洞口,
實則通過精確的計算,
避免陽光直射到藝術品上。
是光源,也是風景展示,
從洞口往外看,
不同的洞口、在不同的時間裡,
都是別致的裝裱畫。
逛完了室內展廳,
別忘了3個視野廣闊的展覽平臺。
▼
可以選擇坐在室內,透過光潔的玻璃,
看到「洞」外的藍色海浪,
也可以走到洞口,置身海天之間,
在陽光的沐浴下,
吸一口帶著海味兒的風。
在看似幽暗的螺旋樓梯,
拾階而上,是另一番風采。
▼
帶上幾分好奇心,隨著光的腳步,
通往沙丘頂部觀景平臺,
廣袤的大海,熱鬧的人群,
畫卷漸漸在眼前展開,
此時你在觀景臺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也在看你。
不僅在外觀上融入自然,
整座美術館都內藏「心機」。
▼
植被沙土覆蓋表面,減少冬夏能源負荷;
各個天窗提供的白日的自然采光;
提供恒溫恒濕的傳統冷氣機,
被低能耗、零排放的地源熱泵系統替代……
現代科技和自然在它身上完美結合,
使它的狀態更靠近自然。
在這裡,可以裝作自己也融入沙丘,
偷偷享受到從未體驗過的、
自然贈與沙丘的滿目溫柔。
與沙丘共生的美術館,
有了生命力,也有了無聲的吶喊:
「只要有我在,
這片千百年積累下來的沙丘,
就永遠不會人為‘被推平’」。
02
「幸運的沙丘」
實際上,這句「無聲吶喊」,
也正是沙丘美術館能夠誕生的緣由。
沙丘的存在,本是海岸生態的重要一環,
卻有太多沙丘因不敵「商業價值」消失……
這片沙丘,
或許本也難逃相同命運。
但幸運的是,
它遇見的甲乙方恰好有一份共同的希望:
從自然環境生態的角度考慮,
保住海岸線旁這處自然環境,
即便,會犧牲部分「商業價值」。
「孕育」這座沙丘美術館,
整整耗時3年。
而設計定稿就用了2年。
初始構思的想法,
受啟發於孩童們在海邊挖沙的遊戲,
同時它像早期人類居住、進行藝術創作的洞穴、
不僅像沙丘、還像分裂時的細胞;
也像海浪退卻時,
留下的一組組泡泡;
建好後,設計師李虎說,
「我無法描述它具體是什麼,
它就是一座不可名狀的建築,
需要每個人親自走進去,用心去體驗。」
不管別人說它像什麼,
相信你會有自己的答案。
天馬行空的創意難,
接下來的落地實施,
也毫不容易。
工人一看這些龐雜的曲面和圓洞,
就知道施工難度相當大,
直言「太麻煩了。」
沙丘美術館龐雜的三維曲面殼體,
又遇見了一個「幸運」,
秦皇島靠海,當地擅長造船的木工,
將造船的技術,用在了它身上。
「我們拼這個木板的時候,
都抽成條抽條以後放水裡煮,
煮完了再把板圍成圓形的。」
但一旦突破了種種難點,
一個仿佛活著、充滿生命力的藝術品,
就誕生在了眼前。
木模板加上手工作業,
混凝土表面的許多條紋肌理,因此而來,
意外構成了真實之美。
主創建築師李虎說,
「當模板全部拆掉,
第一次鑽進去的時候,
那一瞬間我們覺得出乎意料地有趣。
這有趣不是它完美,它很不完美,可是它很真實。」
建造的最後一步,也最為重要:
恢復沙丘的原生態。
他們進行了種植土和海砂回填。
未覆沙時的形態
建成後的第二年夏天,
沙丘上的植被就已經鬱鬱蔥蔥。
白牆、泥土、綠葉,相映成趣。
在時間的打磨下,
這裡比初建成時更和諧、完整、充滿活力。
03
清華學霸夫妻檔
有關「自然」的宣言
賦予「沙丘」生命的幕後團隊,
是OPEN建築事務所。
主持設計的李虎、黃文菁,
是OPEN建築事務所的合夥創始人,
他們既是夥伴,也是夫妻。
這對同樣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
在國外名校留學過的學霸CP,
2003年於紐約共同創立OPEN建築事務所,
2008年建立了北京工作室。
從設計構思到落實再到辦公室管理,
兩人恰好互補,
互相照應,互相補充。
不僅在海邊造出了一座沙丘美術館,
就像他們共同寫下的事務所宣言中的一句,
「重構人造與自然之平衡的可能性。」
可以在OPEN建築事務所的
眾多優秀設計作品中,
看到許多對自然的親近。
有改造6年,
由一組廢棄航油罐重獲新生的
綜合性藝術中心。
▼
上海油罐藝術中心
狀態:建成
有教學樓頂被設計成有機農場,
為36個班的學生提供著36塊實驗田的校區,
「不僅讓師生有機會學習耕種,
還對這片土地曾作為農田的過去留存敬意。」
▼
北京四中房山校區
狀態: 建成
有在山谷底部,
仿佛一塊巨石神奇降落林間的
音樂廳。
▼
山谷音樂廳
狀態: 仍在施工中
你能想像嗎?
沙丘美術館的故事也沒有完結。
有了神秘「洞穴」,
渤海灣上還將出現一座「黑色礁石」。
一個在岸邊,一個在海裡,
兩者之間,
長長的棧道連接沙灘與大海、藝術與人
構成一場無聲的海邊對話。
▼
海上美術館
狀態:待建
同時在建造與自然之間達成平衡,
無論是哪一處,
它們都有不同的動人。
想到不斷有優秀的作品在這塊土地上出現,
很難不讓人感到激動。
人們常常感嘆國外的建築有多美,
不如有生之年,
去親自看看國內的優秀建築吧。
不為了「網紅打卡」,
只為能親身聽一聽,
建築、藝術、自然……在說些什麼。
期待有更多美好的、尊重自然的建築,
在中國的廣袤大地上生長。
這不是被建設的土地的「幸運」,
而是所見之人的幸運。
感謝OPEN建築事務所官方授權
圖片 /OPEN建築事務所官網、公眾號;攝影:@吳清山 在野照物 、田方方 一勺景觀攝影 、陳顥 、夏至 、蘇聖亮等;紀錄片《洞:神遊殼中》及建築學報《UCCA沙丘美術館》視訊截圖
撰文、編輯 /網友小黎
責任編輯 / 蜜糖
END
「喜歡就點讚」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