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現代人還能離開咖啡嗎?不能!高興了來杯咖啡,傷心時來杯咖啡,放松休閒喝咖啡,加班幹活更要喝咖啡!
但是你們以為只有年輕人才喝咖啡嗎?錯了!100年前雲南的彝族祖先就開始喝咖啡了!100多年過去朱苦拉村民還在喝咖啡,不僅如此,那裡還存活著樹齡超百年的古咖啡樹,成林成片,這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
上個月芍藥到雲南旅行時聽說了這個神奇的地方,一個神秘的古村落故事也漸漸浮出,我想,這個不為人知的百年古村落,應該被更多人知道。
Vol.1651
x
中國咖啡發源地朱苦拉
雲南有一個偏遠的少數民族村落,交通閉塞,通訊落後,但那裡的祖祖輩輩世代飲用咖啡,距今已超過100年時間,不僅如此,村莊裡超過上百年樹齡的咖啡樹竟有二十多棵,簡直是世界奇跡!
2017年,這個村落因保存完好的古咖啡林震動了國際咖啡屆,逐漸蜚聲在外。
村落藏身於懸崖峭壁之間,到達不亞於李白的「難於上青天」,但一批又一批專家學者、咖啡愛好者不畏艱難,前往朝聖。
這個充滿魔力的地方就是雲南賓川朱苦拉村,它也是迄今為止國內保存得最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
北緯26°,海拔1450米,朱苦拉的自然條件有多獨特呢?它不偏不倚,正坐落在大理賓川縣、楚雄大姚縣、麗江永勝縣三縣交界的漁泡江邊,有如壁掛般懸吊在金沙江峭壁上,孤僻靜謐,遺世獨立。
朱苦拉的意思是「繞過來」,意指這裡是山路曲折,彎彎繞繞、兜兜轉轉才能到達的地方。
大理文學院院長納張元曾在著作裡這樣描述它的兇險:「山寨四周都是懸崖絕壁,沒有明顯的路可以通行。山陡得猴子淌眼淚,巖羊滾下山坡,行人像壁虎一樣貼著懸崖小心翼翼移動,稍不留神腳下一滑,就像鳥一樣飛下萬丈深淵。」
60年代,曾有一位大學生被分配到這裡來工作,山路越走越險,他不敢再往前走了,就在懸崖上寫下「革命到此止步」幾個字,就此辭職回家。當時,就連村民從山外買回的豬仔養大後,都不敢趕到山外去賣。
即使到今天,朱苦拉的村路都非常難走,且常年因雨季滑坡導致路面塌方。咖啡協會長陳德新,為了考察6年中進入朱苦拉15次,他的線路是:
「越野車行20公里至3000米埡口山頂,再下20多公里至海報1650的朱苦拉村委會,下車,徒步7.2公里到海拔1450米的朱苦拉自然村,全程50.6公里」。
誰曾想,歷經一路跋山涉水、驚心動魄、膽顫之地,竟能抵達一片古樸純真的世外桃源。
一進入村落,終年翠綠的咖啡林撲面而來,80戶人家環抱其中,整個村落都彌漫著咖啡香。
青灰瓦頂,一條白雲帶山繞在半山腰上,與屋頂上的炊煙相映,比房屋還高的神仙掌自然生長在村口斜坡上,不時傳來牛羊舒展而婉轉的叫聲,悠然平靜。
在這裡時間似乎走得格外緩慢。
房屋下是13畝百年古咖啡林,再往下是原地傳承的56畝第三代咖啡種植地,這就是這片古咖啡林,讓世界對朱苦拉刮目相看。
生命更古老、存活更久的咖啡樹尚且有零星的一兩棵,但像朱苦拉這樣成片成林保存完好的古咖啡林遺跡,世界上再沒有第二個了。
百年古咖啡林,超過100年樹齡的咖啡樹僅剩24棵。
不過,咖啡是怎麼來到朱苦拉,形成一場奇遇的呢?竟然是因為一個叫田德能的法國人。
1904年田德能神父因傳播天主教,輾轉來到朱苦拉村,由於他有飲用咖啡的習慣,托友人經越南帶進一株咖啡苗,栽在教堂後牆下,並繁衍後代。
後經考證,這株苗是阿拉比卡波旁鐵皮卡咖啡,適宜生長在海報1000-1800米的山地上,而朱苦拉村海拔1450米,氣候乾燥,濕度低,完全滿足這個品種的生長所需。
從此,雲南小粒咖啡的發源由此而來。
隨著修女、教士越來越多,咖啡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村莊裡開始出現擴種咖啡的局面,神父成功帶動了全村人一起喝咖啡……
1948年,當時的老村長李福生發動全村43戶種植了80多畝咖啡,然而1984年時,因為一場雪災,咖啡林凍死一大片,隻存留了現有的13畝。而神父在教堂外種下的那棵苗不幸於1997年自然死亡。
由此可見,雖然朱苦拉村種植咖啡的條件得天獨厚,但能成為「活化石」保存至今也是幾經風雨。
當年的天主教堂生活用房,曾是當地最輝煌的建築,如今已無人居住,成為危樓。作為朱苦拉百年咖啡發展的見證者,它也成古文物了。
咖啡樹一呼一吸、花開結果之間,都牽動著村民的心。
大家按照祖先遺留的技法照料咖啡林,用咖啡豆換取鹽、大米、核桃等生活必需品,即使這樣的收入非常微薄,村民們也舍不得砍掉一棵咖啡樹。
這個村寨的日升月落,早已與咖啡林捆綁在一起。
同時流傳下來的,還有祖先們對咖啡豆的加工方法。
每年2-4月,樹上開滿漂亮的小白花,細細碎碎,星羅棋布,全村都彌漫著清幽的花香。
花謝後咖啡便開始結果,漸漸由綠轉紅,到了11月家家戶戶忙著采收,一直持續到來年4月。
未成熟的咖啡果實
成熟後
那時,並沒有先進的加工工具,村民們怎麼處理咖啡?首先是日曬、揀擇:
接著用舂醬料、草藥的大缸子杵臼脫殼:
忙不過來的時候,當地婦女們圍坐在一起,一邊閒聊家常,一邊用嘴去殼,不過這個土辦法因衛生原因被淘汰了,卻也留下一種厲害的稱號——唇齒脫果皮傳人。
去殼後豆子身上還有一層羊皮紙需要舂搗,再經過風車淨選,排除破碎、損壞、個頭不足的咖啡果實,就得到飽滿圓潤的咖啡豆:
接著,鐵鍋翻炒、石磨研粉、用紗布包裹投入鐵壺或土罐中燒煮一氣呵成……一杯古法炮制的朱苦拉咖啡被倒入碗中,供人飲用。
灶臺邊、牛圈裡、草堆上……任何場合、時間,只要村民們口渴或勞累了,就會歇下來聊聊天,喝口咖啡,伴隨著偶爾的彝族山歌,貧窮的朱苦拉因靜謐呈現出另一種富有……
直到今天,朱苦拉村民對咖啡的文化屬性全然不知,在漫長的自然生活中,他們也發展出了自己的咖啡生活觀:
比如炒制時會加入一些雞油或豬油,炒好的咖啡粉存放在紙包裡儲存,若是來了客人或是哪家辦喜酒,每張桌子上都少不了一壺咖啡,村民們都用碗喝,少用杯子。
面對外面激進的現代文明,他們顯得慵懶、落後,與世隔絕,卻因咖啡獲得了某種文明共融,中西方文化也在此達成某種共識。
在咖啡成為村民的生活習慣、精神信仰之時,古咖啡林的保護、文化傳承也面臨嚴重的挑戰,一個字,這裡太「窮」了:
咖啡樹隨時有遭受自然災害的可能,育苗育種技術需要現代化支持,咖啡豆的銷售受道路限制,除了改善村民生活,讓世界知道有朱苦拉的存在也變得任重道遠。
好在,有識之士不斷奔波至此,修路、寫書、發聲、提供資金和無償種苗……這裡被遺忘過卻從未放棄信仰,歷經滄桑卻依然生機盎然。
走進朱苦拉需要毅力和勇氣,把朱苦拉帶出去更需要信仰和智慧。
有人說咖啡的世界裡不可能富有禪意,
但禪是什麼呢?芍藥覺得大抵與茶一樣,
都是給我們脆弱的內心以善良和堅定,
咖啡,不就是嗎?
衷心希望朱苦拉村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發展。
友情提示:
路難走,小夥伴不要貿然前行,
最好找大理或賓川當地土著帶路,
避開雨季,小心路塌方。
據說它最佳觀賞季節是11、12月,
聽說政府和商人正在著手修路了,
相信修好後抵達朱苦拉會容易許多,
期待那天到來!
參考資料:
1、《大山深處的遺夢—百年朱苦拉咖啡》視訊,賓川高原有機咖啡協會出品
2、《朱苦拉咖啡之旅》陳德新著
本文圖片來源咖啡夢莊園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歡迎轉發朋友圈
轉載請到後臺回復【轉載】,按要求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