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我在雪梨晨跑,跑過著名的Mrs. Macquarie’s Chair.
昨晚,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發了一段牢騷。大意是:此刻,我在澳大利亞一個人旅行,本來料想是十分瀟灑愜意又享受自由時光的旅程,但昨晚我感到了一點點的抑鬱或者說是frustration,為什麼呢?因為我覺得連續好幾天了,一個人去吃晚餐,總是不知道吃什麼?最後全是應付了事,囫圇吞棗,草草收尾。讓人垂涎三尺的decent靚麗餐廳,因為我是一人旅行,根本無法點上好幾道菜,無法消受滿城美味——此前,我剛在墨爾本完成了五天旅行,由當地旅遊局盛情邀請和悉心安排的行程,因為都是和媒體同仁共進午餐和晚餐,完全不用擔心自己會抑鬱,吃得好,吃得靚。
這就很奇怪了?我一面享受著一個人的旅行時光,由20歲到30歲階段,還沾沾自喜「孤獨要趁好時光」,一面還要抱怨獨自旅行所引發的抑鬱?眼看著40歲接踵而至,卻變得有點害怕一個人去旅行了——這種害怕和抑鬱在今年的好幾次獨自旅行中被不斷放大,引發我無端的焦慮。
直接的導火線就是:一個人旅行,吃飯成了大問題。我仔細回想了一下,十年前在歐洲留學,旅行時,對於吃,好像沒有現在這麼講究。去到旅行目的地,總是簡單果腹,把更多時光留給看風景,體驗和寫作。轉眼到了三十歲的最後一個夏天(在澳洲,這是冬天),因為工作的原因,對於餐廳美食開始略知一二,也花費心思去學習和了解,漸漸對食物和餐廳有了一點心得。我覺得,在旅行中,「吃」真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環節——這就是為什麼,當我一個人在雪梨旅行的日子里,我並沒有做到如我期待的那樣,去打卡高級餐廳,去酷酷的brunch餐廳,感受澳式風味的年輕又富有設計感的fusion味道!是的,我一個都沒有去成!原因是,一個人很難去這樣的餐廳用餐,最多是去到一些不錯的咖啡館,只有喝咖啡還可以一個人進行,並且在咖啡館一個人坐在角落里默默吃著各式brunch,味道還會大打折扣!
另外一個讓我輕微抑鬱的fact是:我盡然已經無法像年輕的時候那樣非常motivated去探索旅行目的地的很多精彩未知了。我變得有點遲鈍(或者懶惰?)physically來講,我現在更容易勞累,更難克服時差(我開始采納朋友的建議,購買褪黑素,以快速抵抗時差,當然在澳洲旅行,是沒有時差之苦的)。這幾天在雪梨,因為是冬季,天黑很早,天一黑,我就開始找地方吃晚飯,吃完後,就窩在酒店,連門也不想出——在這個時候,要是有一個人一道旅行,說不定,我就被她或者他說動了,出門去逛逛,去體驗雪梨的夜生活。而事實上,第一晚我回到酒店是在酒店的健身房度過;後來的幾晚,我不斷告訴自己:明晚我就去clubbing啦!可是到了周五,然後到了周六,我依然沒有去clubbing,在酒店房間,放著音樂,發呆,完全成為了一個中年人旅行的樣子——並非是貶義。
昨晚是周六,我就應該去clubbing的啊!我想起了以前在倫敦,周六clubbing是一件令我多麼愉快和興奮的事情。而到了現在,這樣的事情,變得遲緩了——我因此變得很抑鬱。
一個人旅行真是不容易啊。你無時無刻不在照顧你自己的情緒,在清理你自己的膽小和懦弱,永遠需要比那些有旅伴的人要多出一份敏銳、多去獲取一些安全感,甚至是比他們先「邁出一步」,打破僵局,break the ice。你必須不斷自己去motivate你自己,不然,一個人旅行就會陷入一種單調和一成不變,以及固步自封,還有沒有任何創意和進步的局面。
很明顯,昨晚我輸了,輸給了自己的一點點懶惰,以及疲憊,再次錯失了在雪梨clubbing的機會——這一點讓我真的很鬱悶。後來我一想,這不是雪梨的問題,這是我自己的問題。但我也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是不是真的年紀大了,人老了,就需要一個伴侶呢?在旅行中,有一個人去聆聽,去與你分享,和你一道去高級餐廳,點上一桌美味,可以一道住進心儀的設計酒店(從成本上來講,也划算很多)。
澳洲的咖啡館,大都小而美,治愈人心。
位於Bondi Beach的Iceberg Club泳池,也是治愈人心的。
為了繼續和旅行中不斷襲來的孤獨感作戰,我嘗試了很多方式讓自己愜意。比如去到很多城市,進行跑步運動,挖掘城市的跑步路線。事實證明,運動可以分泌多巴胺,讓人興奮開心。這次在雪梨最讓我驕傲的事情還是跑步,從我住的酒店跑步穿過皇家花園,沿著海岸線跑,一路看到歌劇院的美景,藍天海景,成為30歲最後一個7月的美好回味。昨天我還去New Town看了一部獲獎電影,獲得今年戛納影展金棕櫚大獎的韓國電影《寄生蟲》,這也是這大半年我在影院看到的最震撼的一部電影。我也去了不同的書店,包括在雪梨故地重遊,遇到同樣的書店,同樣的店主,六年如一日,這是雪梨的長情之處。把這些細小的溫暖都組合起來,連同澳洲的陽光一起對抗一個人旅行的孤單與鬱悶。
《寄生蟲》真是一部好片!
六年前去到的書店還在那里,同樣的店主,同樣的問候。
跑步看到的美景,浸潤內心。
沿著這樣的海岸線跑步,內心十分開懷!
是的,為了戰勝一個人旅行的抑鬱感,我覺得一定要去一個你在當地有朋友的旅行目的地,不然你就要自己創造機會,去當地結交朋友,讓你和當地產生聯繫,只有這樣,你才不會抑鬱。此外,朋友圈的友人給我了其它建議,包括去購物,買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花錢讓人轉移焦慮,也許有用。
今天下午,我一個人在The Rock逛完集市,買了一杯long black(澳洲管黑咖啡、美式咖啡叫long black)後,坐在長凳子看遊人往來。那些和我一樣是一個人旅行的人,也展露同樣的未知,惶惑與不適樣貌,但是這些樣貌很快被澳洲的陽光稀釋了。
我覺得除了吃飯是一個問題,一個人旅行,也會讓我在閒逛的時候,感覺局促。如果是兩個人,或者是三個人,就會有另外的旅伴去幫你發現你忽略的細節,在玩耍的時候,也許會消磨更長久的時間,也可能有超越你自己的嶄 新髮現。我最鬱悶的大概是:一個人旅行,沒有人幫你拍照吧!就像那天我一個去Bondi Beach的海岸線hiking,我真是看到了許多美景,我真想和這些美景合影,但是身邊沒有旅伴。等待長久之後,那個感動的moment已經過去了,忽然可以抓住遊客,但能幫你捕捉到那個moment的人真是少之又少,難怪我會抑鬱!
在Bondi海岸線hiking的時候,好不容易有一張照片。感謝給我拍照的美國姑娘!
一個人旅行,感覺是最容易被欺負的!要是遇到一群一起旅行的人,或者是被旅行家庭包圍,那時,你恨不得從這群人中立馬跑開,他們散發的那種熱鬧與凝聚力會讓你更加孤單吧。所以我覺得,一個人去餐廳晚餐,是不幸的(當然,我們內心都可以建設起強大的自我領域,一個人也不怕,但內心強大也必然讓你把更多的溫暖拒之門外,這個世界,講究磁場效應)。
回到文章開頭的話題,一個人旅行讓我有點輕微的抑鬱了,這樣的問題絕對是我自己的問題,也真是人到不惑之年的一種不惑感作祟?也許我把20幾歲去clubbing的motivation置換成了去跑步的motivation?也許這就是年齡帶來的變化?但是真正可以解決一個人旅行抑鬱的問題,解開這個心結的人還是自己。今天我略微幸運,終於被一個澳洲的朋友叫去一道和他在雪梨的朋友吃brunch,雖然我現在不想過於和陌生人社交,因為我不想把自己的來龍去脈講一次(尤其在旅行已經讓我精疲力竭的時候)。但一道brunch的時光還是很好的,有說有笑,胃口大開!
傍晚將至,我一個人在一家即將關門的商店遇到一個澳洲的男店員,他非常健談,主動和我聊了好一會兒,從墨爾本到雪梨,從他的出生地到我的工作,讓我再次感受到澳洲人的熱情友好,和一種easy-going感——這些都幫我減輕了旅行的抑鬱感。
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一個人旅行的抑鬱感,如今在逐漸被放大和被我注意到。所以我第一次在異鄉的旅行中開始想念我媽媽做的粉蒸排骨,想念我爸媽包的水餃,想念北半球的溫度——也許這種「圍城」心態才是讓我一直旅行的原罪?離開是為了回來,回來是為了離開。
我有預感,我還將一個人旅行,但我內心也渴望被理解和寬容,不過第一步,我只能學會和自己和解。
2019年7月28日,雪梨,夜
撰文\攝影:張樸
新書《而我只想去巴黎》
已在當當網、天貓商城、京東
以及全國各大書店出版發行
新浪微博:@Blonde小樸時態
微信平台ID:張樸好時光
Instagram:ethan_zhangpucd
張樸,作家,挪威奧斯陸大學媒體學碩士,曾在倫敦BBC,美國駐華使館工作。出版文集《孤獨要趁好時光:我的歐洲私旅行》《香港的前後時光》(內地與港台版)《仿佛,一場告別》。新書《而我只想去巴黎》於2019年2月正式出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