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在巴彥胡舒蘇木白馬繁育基地的草原上進行套馬活動,向廣大遊客展示蒙古族高超的套馬技藝和獨具風情的草原民俗文化。新華社發
從北京的中軸線一直向北延伸,竟然與800年前草原都城元上都的中軸線重合。北京大學中國古代邊疆民族史學者羅新2016年徒步走完這條450公里的中軸線,他站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元上都的遺址上向南眺望,寫出了《從大都到上都》一書。書中感慨:這條遊牧與農耕、草原與中原的貿易文化交流之路,見證了多元一統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歷史文脈和命運共融。
如今的元上都遺址已經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護和利用。羅新考證,從大都到元上都,當年的馬隊需要走1個月左右。巧合的是,在他徒步的2016年,從北京通往內蒙古呼和浩特的高鐵剛剛開始修建。2019年6月21日,內蒙古在國新辦舉行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省(區、市)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今年年底,北京到陰山下的高鐵即將開通,北京到呼和浩特將從9小時縮短到3個半小時。
在共和國的版圖上,內蒙古狀如一匹駿馬,奔騰在祖國正北方。時光匆匆70年,這匹駿馬追隨時代的發展飛馳,跑出一道亮麗風景線。
「從陰山高處拖下來的深綠色的山坡,安閒地躺在黃河岸上,沐著陽光。這是多麼平靜的一個原野!但這個平靜的原野在民族關係緊張的歷史時期,卻經常是一個風浪最大的地方。」歷史學家翦伯讚在《內蒙訪古》一文中這樣寫道。
如今,這片118.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處處是團結祥和、進步繁榮的景象。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為多數的2500萬各族人民,正譜寫著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北疆樂章。
這里民俗風情壯美。內蒙古民族眾多、民俗獨特,草原上的人淳樸敦厚、真誠豪放;草原上的歌音色渾厚、聲調悠揚;草原上的舞剛柔並濟、熱情奔放;草原上的酒濃烈醇厚、回味悠長;草原上的肉滋味鮮美、綠色天然;以蒙古族和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為代表,民俗風情具有開放、大氣、雄邁的氣質和魅力。
在內蒙古蘇尼特右旗影劇院舉行的首屆草原合唱節上,蘇尼特右旗少兒合唱團成員演唱歌曲《共同心願》。新華社發
這里社會風尚和美。內蒙古人民擁有勤勞善良、熱情好客、誠信互助等優良品格,各族人民心連心、手拉手,守望相助、手足相親,千里草原到處呈現一派團結和諧的喜人景象,經濟社會發展生機勃勃、蒸蒸日上,祖國北疆這片熱土充滿魅力、令人神往。
2018年,內蒙古經濟總量和人均生產總值分別達到1.7萬億元和6.8萬元,較70年前增長595倍和137倍。內蒙古由「吃糧靠返銷」變為糧食淨調出省區,由「輕工業皮毛匠、重工業釘馬掌」到逐步形成現代工業體系。
過去「手無寸鐵」,現在內蒙古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基地、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和國內外知名旅遊目的地。
其中,煤炭產量、電力裝機、風電裝機、外送電量居全國首位;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天然氣的生產能力居全國第一;稀土新材料、雲計算、單晶矽產業規模全國第一;牛奶、羊肉產量居全國首位;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6個糧食淨調出省區之一。
科教文衛事業跨越式發展。1949年內蒙古文盲率超過90%,中等專業和高等教育幾乎一片空白。現在的內蒙古建立起了涵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的現代教育體系,全區普通高等學校有53所。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體系基本形成,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顯著改善,人均壽命由自治區成立初期的不足35歲提高到75.4歲。民族文化大區建設如火如荼,民族文化和藝術、風俗得以保護、傳承和弘揚。啟動實施「草原文化研究工程」提出草原文化和黃河文化、長江文化同為中華文化源頭的全新史學觀。草原文化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
一座座現代化城市在千里草原拔地而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2.7%。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牧民喝上了自來水、看上了衛星電視、用上了衛生廁所,柏油路也修到了家門口。全區鐵路營運里程超過1.2萬公里,公路通車里程超過20萬公里,民航機場達到29個,99.6%的建制嘎查村通了公路,內蒙古人做到了由「勒勒車,慢悠悠,三天三夜到包頭」向日行萬里、朝發夕至的歷史跨越。
一列從呼和浩特至中亞方向的中歐班列在沙良物流園整裝待發,工作人員在吊裝集裝箱。新華社發。
過去的草原絲綢之路,如今已經是大陸向北開放的前沿之窗,內蒙古已建成18個開放口岸,由滿洲里、二連浩特進出的中歐班列占全國近一半。今天的內蒙古,營商環境明顯改善,資源要素集中集聚,發展活力持續迸發,優勢突出、結構合理、創新驅動、區域協調、城鄉一體的發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內蒙古全心全意為各族人民謀福祉,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2013年以來累計減貧141.76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1.7%下降到1.06%。這些年,全區七成左右財政支出用於民生建設,建立起了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社會保障等事業長足發展,平安內蒙古、法治內蒙古建設紮實推進。今天的內蒙古,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祥和,各族群眾的日子從物質上到精神上都更加紅火起來。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村景象。新華社發。
人們最為關心的生態問題,在70年里取得重大成就。1949年,內蒙古森林面積只剩下91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只有7.7%。通過持久和大規模的人工造林與天然林恢復工程,2018年全區森林面積達到2614.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22.1%,林地和森林面積均居全國之首。內蒙古草原的沙化、荒漠化通過禁牧、休牧、輪牧以及退耕還林還草和風沙源治理工程,從2000年開始發生逆轉,沙化、荒漠化土地連續18年做到「雙減少」,草原植被蓋度從2000年的30%提高到44%。內蒙古自覺扛起建設大陸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責任,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以草原、森林保護為首要任務,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加強環境污染治理,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今天的內蒙古,正在走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堅決不搞打破自然生態平衡的開發,不建超出環境承載能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資源承受強度的項目,全力守護好祖國北疆這片碧綠、這方蔚藍、這份純淨。
新時代標示新方位,新起點展現新作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主管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內蒙古這匹奔騰的駿馬,正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大道上縱橫馳騁,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途上縱橫馳騁,在「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的征程上縱橫馳騁。明天的內蒙古,將是一個經濟更加繁榮、政治更加清明、民族更加團結、社會更加和諧、文化更加興盛、生態環境更加優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地方,必將為做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更多光彩。
(本報記者高平)
來源:《光明日報》2019年8月7日
責編:王遠方
編輯:張雪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