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說起阿爾巴尼亞這個歐洲小國,大概只有上年紀的人是比較熟悉的。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阿爾巴尼亞與大陸關係的黃金時期,兩國的關係好到能穿一條褲子。在自己不富裕的情況下,國人節衣縮食,把大批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阿爾巴尼亞,前後給阿爾巴尼亞的經濟、軍事援助將近90億人民幣。而那時爾巴尼亞人口不過200萬,相當於人均受惠4000元,這在當時的歐洲,已屬於中等水平國家的收入。需知同一時期,中國農民一年的收入還沒有100元。
俗語雲:一鬥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這句老話用在阿爾巴尼亞身上再合適不過,從70年代中期開始,兩國關係急轉直下,直至破裂,僅保留大使級外交關係。
四十年鬥轉星移,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這世界已不再是昨日的那個世界,阿爾巴尼亞也從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成為議會共和制國家。這個曾被中國稱為「歐洲的一盞社會主義的明燈」的國家又是一副什麼樣的現狀呢?經濟發展水平如何?
東歐劇變以後,阿爾巴尼亞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國家經濟一度出現短暫的繁榮。由於國內經濟政策的失誤,國有銀行的呆壞帳占到總貸款的50%以上。百姓貪圖高昂利息存在銀行里的錢取不出來,矛盾迅速激發。阿爾巴尼亞百姓走向街頭高呼「我們要自己的錢」「打倒強盜政府」等口號,並開始打、砸、燒、搶,整個國家陷入了動蕩之中。
展開全文
暴動持續半月之久,直到聯合國派出維和部隊干預,暴亂才得以平息。在這場動亂中,3000人死於非命,2萬人受傷。對於一個只有200多萬人口的小國來說,足以使其傷筋動骨了。
盡管當年的動亂已過去20多年,今天的阿爾巴尼亞依然是歐洲地區最貧窮的國家之一,2017年阿爾巴尼亞的國民生產總值突破130億美元,人均GDP則超過4000美元。出口商品主要為紡織、制鞋等來料加工產品及農副產品,進口商品主要為機械設備、礦產品和紡織品等。
在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隨處可見30年前所建造的那些具有社會主義特徵的居民樓。在餐廳打工的服務生,月薪只有300歐元,還不到3000元人民幣。
近些年來,阿爾巴尼亞與中國的關係回暖,兩國經貿往來日益頻繁,中國已成為其五大貿易國之一。上世紀60年代中國援建的阿爾巴尼亞首都機場從2015年開始,已由中國光大控股公司接管經營。所以,國人來到這里,一眼就能看到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