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五台山,山如其名。東台望海峰、南台錦繡峰、中台翠巖峰、西台掛月峰、北台葉鬥峰,共同組成這片「佛國聖地」、「華北屋脊」。
五台山珠聯璧合地將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為一體,對佛的崇信凝結在對自然山體的崇拜之中,完美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成為持續1600餘年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
這里保存有東亞乃至世界現存最龐大的佛教古建築群,顯通寺的磚殿,塔院寺的大白塔,菩薩頂的木牌坊,羅睺寺的開花見佛,無不在建築史留有一席之地。
而「大朝台一圈相當於500年修行」的佛教信條,每年吸引了眾多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來五台山朝拜。
對於普通遊客來說,這里有人文的積淀也有自然的雄奇,夏天可以避暑冬天可以賞雪,五台山是一個被上天眷顧的旅行目的地。
如果說,五台山是一個佛教世界的「宇宙中心」,那麼台外是圍繞著這一中心的璀璨星河。
佛光寺、南禪寺無疑是其中最閃亮的兩顆星,一顆名為璀璨,一顆名為久遠。
但也正是因為公主寺、廣濟寺、巖山寺、洪福寺等組成的台外寺廟群的存在,才讓星河真正成型,讓這五台古建的星空不只有雙子星的孤獨吟唱。
這里的建築中國最古,這里的彩塑精彩紛呈,這里的壁畫宛若天宮,五台山成了古建築愛好者的追星之地。
佛光寺
如果重新回到發現佛光寺的那個瞬間,當梁思成、林徽因行走在五台山的懷抱中,登上佛光寺的台階,眼見殿門緩緩推開,在幽暗中迸射出千年塵土也無法掩蓋的輝煌光彩,本身亦為一個意味深長的雙關。
建築與民族都深處苦難之中——山雨欲來,時代劇變,也正是這一瞬間,光芒從殿門的縫隙湧入。
在大廈將傾、神州陸沉的前夜,發現這樣一座美與實用並存的唐代建築,真是輝煌又安慰的時刻。
這一時刻串聯起無數的時空節點,聯結溝通成為一條朝聖之路,通向佛教的精微義理,通向工匠的得意匠心,通向唐代,通向歷史本身。
梁思成在他厚厚的日記里,記載了無數中國建築史上的重要時刻——但沒有哪一個時刻可以與這一瞬間相比——佛光,又不止是佛光;建築,又超脫於建築;時代,又不局限於時代。
南禪寺
3000多平米的小廟,並不宏偉高大,也不深邃神秘,卻剛健質樸、溫柔靈動。
它擁有大唐賦予的曲線、骨架和肉身,在這方小小的天地內,為我們留下與那段光輝歲月親密接觸的時空隧道。
在南禪寺早期的歲月中,五台山有數百座寺廟,這只是一座最不起眼的村級小廟,無論如何,也輪不到由它來代表大唐的榮光。
那是唐會昌五年(845年),距離南禪寺大殿的重建已過去六十餘年。五台山被卷入到一股巨大的風暴之中,三百餘座佛教寺廟被陸續搗毀、拆除。
如此決絕的命令,來自當時的大唐天子李炎,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唐武宗滅佛運動。
在疾風掃落葉式的滅佛風暴中,南禪寺安然無恙地「活」了下來,成為偌大五台山地區的特例。
這當然不是因為它被另眼相看,恰恰相反,是它太不顯眼了,以至於根本沒人注意。
盡管十餘年後,佛光寺等五台名剎紛紛重建,但唯有這座小廟,才是唯一幸存的武宗滅佛前的唐代木構建築。
顯通寺
若要問五台山的中心在哪,那麼答案一定是顯通寺。
顯通寺的前身是漢明帝劉莊所敕建的大孚靈鷲寺,它與洛陽白馬寺幾乎始於同時,被公認為中國有史料可查的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
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夜夢金人的漢明帝劉莊派人不遠萬里從西方的天竺國請來的兩位貴客——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隨後在洛陽附近修建了白馬寺,這是佛教在中國所掀開的第一頁。
後來,兩位僧人北上山西來到五台山,他們將一座山勢地貌酷似釋迦牟尼佛修行處靈鷲山的山峰定名為靈鷲峰,並奏請漢明帝在此山麓建寺。
這便是五台山第一大寺顯通寺的建寺緣起,同時也是五台山成為中國佛教聖地的濫觴,距今已有兩千年之久。
巖山寺
巖山寺屹立近千載,為世人所知曉讚嘆或許正是因為一位名為王逵的男子。
正是在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積弱的北宋王朝在強敵侵略下大廈崩摧。在金兵掠走徽、欽二帝及大宋財寶之時,還有東京伎藝、娼優樂工、各類工匠也被金人劫掠。
而在這些被劫掠而去的人中,有一位28歲的青年王逵,他正是一位在北宋時期學得高超畫技,能力卓絕的畫工。他進入金少府監,成為了一名禦前承應畫匠。
轉眼之間便是金大定七年(1167年),靈巖院內專奉文殊菩薩的南殿落成,新殿的壁畫由王逵繪制。
這年,王逵老人已經68歲。而正是這留存至今的文殊殿壁畫讓這樣一位自北宋劫掠而來的金代畫師千古存名。
這一殿堪稱金代壁畫中絕品的上乘佳作,卻有著典型的北宋繪畫風格,風物人物也貼近北宋。
壁畫所表現之藝術形象,無論帝王將相或是宮妃才女,乃至小農工商,亦或是宮廷樓閣磨坊酒肆,及至旗仗車輛等等,皆為北宋形制。
很難判斷是金代對於宋之人文藝術乃至建築的繼承,還是這位亡國畫師在大宋亡了的整整四十之後,對於故土故人的無盡追思與眷念的投射。
他早已消失在時間里,他的生平無從詳考,只留下這動人的作品,讓我們驚嘆與思量。
龍泉寺
在五台山,始建於宋代的龍泉寺雖不以歷史悠久見長,規模、地位也難稱顯赫,但卻擁有精致的石雕藝術。
如果你是石雕愛好者,這里集中了五台山最精致的石照壁、石牌坊、石墓塔,是絕不能錯過的石雕藝術寶庫。
龍泉寺傳說最初是楊業的家廟,以告慰在戰爭中犧牲的亡靈。至今在龍泉寺西北約1公里的山坡上,還保存有一座宋代的令公塔,即傳說為楊業的墓塔。
楊業即是北宋著名「楊家將」的創始人,原為河曲人,歸屬於北漢,為抵禦契丹入侵、保護晉北立下汗馬功勞。
公主寺
晉北天地遼闊,身在其中可以感到朔風縱橫,看到山野嶙峋,而在這樣的自然風物中,有一座寺院有一個獨特而柔軟的名字——公主寺。
此間已無公主,唯有春耕秋收的質樸村民與一座山門緊閉的古寺。
公主寺最令人驚嘆的地方,是大雄寶殿內所存精湛絕倫的水陸壁畫,置身其間看到如斯氣象恢弘頂天立地的滿牆壁畫,只令人心生敬畏,慨嘆神鬼之工與信仰之力。
如果對寺廟壁畫略有了解,或許可覺察公主寺的壁畫與河北石家莊毗盧寺的壁畫雖布局有異,但是對於人物塑造,甚至祥雲等繪畫細節上都頗多相仿。
若看得仔細,會發現大雄寶殿東壁南上角有題記:「真定府塑匠任林、李欽、孟祥、張學、李珠、趙土學、敬升、陳義,畫匠武(戎)釗、高昂(升)、高進、張鸞、馬(馮)秉相、趙喜」。
如果進一步探究,就會發現繪制公主寺壁畫的一班畫匠正是石家莊毗盧寺的畫匠工人。
而比起因水浸等原因個別壁畫略有損毀的毗盧寺壁畫,公主寺保存得如此完好,令人十分欣喜。
殊像寺
五台山的「五大禪處」各有妙處:顯通寺歷史最悠久、塔院寺有地標白塔、菩薩頂地位最高上、羅睺寺有千年奇觀。
殊像寺的神通,就藏在名字中:殊像者,文殊之像也。
殊像寺這尊文殊菩薩騎獅像是五台山最大的室內文殊菩薩像。關於這尊文殊寶像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相傳工匠在造像最後一個環節遇到麻煩,不知菩薩面目如何而無從下手。眾人七嘴八舌爭論之際,院內金光照耀,文殊菩薩突然顯現了真容。匠人急中生智,便用廚房的蕎面照著菩薩真容捏造,後又在外面貼金,安在塑像之上。
這就是蕎面頭文殊菩薩,此段傳聞在蒙藏邊區尤為流行。虔誠的佛教徒因此相信,殊像寺所供與文殊菩薩真身無異,在此頂禮膜拜功德無量。
碧山寺
所謂「十方」,區別於佛教寺院中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本寺」。
「為十方」的寺院即為「十方院」,是為便利雲遊僧人修行、居住而設立的,寺產公有,也便不允許子孫承業,管理寺務的主持由雲遊僧人們選舉產生,有一定的任期。
「為本寺」的寺院即為「子孫廟」,管理寺務的主持即是寺主,寺產也屬於在寺出家的僧人,寺院傳承的關係如同師徒。
十方院的特點能在寺內的諸多細節中找到蹤跡。
天王殿內有一尊韋馱造像,這是印度佛教中的佛教護法,名列四大天王之下的三十二神將之首,傳入中國後,其形象轉變為地道的中國武將。
碧山寺的這尊韋馱像雙手合十,將杵橫在手臂之上——這是寺院宣示自己為「十方院」的重要特徵之一。而子孫廟中的韋馱像都握杵拄地,意味著並沒有義務為雲遊僧人提供食宿。
看了這麼多,你是否想開啟一段精彩的大五台山地區之旅?《大五台山》錦囊全新上線,陪你去探索這一段迷人的旅程!
這里是佛教世界的「宇宙中心」,古建築愛好者的追星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