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磨蹭到自覺,這位媽媽只做了一件事

孩子從磨蹭到自覺,這位媽媽隻做瞭一件事

本文:晴媽說(ID:qingmashuo)

經常聽到一個問題:小孩子做作業總是拖拉,父母坐在旁邊管得辛苦,怎麼辦?

提問的案例通常各式各樣,有的是孩子太愛玩,愛看書,總是想先玩再寫作業,拖延到很晚;有的是孩子做作業超級慢,父母不監督就做不完,天天陪著寫作業也太累。各式各樣的情形,父母該罵的也罵了,該陪的也陪了,卻還是老樣子,如何才好?

我今天試著聊聊這個話題吧。之前一直沒有寫,因為自己家孩子還小,沒有這個問題。最近問的人越來越多,我把我的一些經驗,和心理學方面的一些研究,放在一起說說吧。不保證很有用,僅供參考。

1

時間管理問題,

永遠都不只是時間管理這麼簡單

如果只談淺層的時間管理,那麼應對辦法無非也就是傳統的方式:威逼利誘、循循善誘。具體而言就是三板斧:威嚇孩子、獎勵孩子、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引導孩子。

這三種方法有效嗎?

有效。

在家里帶孩子,大多數時間是一地雞毛,小孩子從一歲之後就總像發條沒上好的玩具,完全不受控地亂跑亂撞。

父母想讓孩子按自己的期望行動,難免時常需要吼一吼,發個脾氣嚇唬嚇唬,或者在牆上貼個小紅花表單,用一些糖果或玩具做獎勵。這些獎勵嚇唬的辦法,在大多數時候,確實能約束孩子行為,讓孩子學會刷牙、洗臉、早點上床、少看點動畫片、對人說話要禮貌。日常調節,大棒加胡蘿蔔還是有效方法。

此外,更有耐心的父母,會用孩子友好型方法,引導孩子行為。例如用做遊戲的辦法,用兒童化語言,用有趣的安排,讓孩子遵守父母的指令。例如晚上八點一邊做遊戲一邊洗澡,之後一邊讀書一邊喝奶,之後一邊聊天一邊在床邊哄睡,讓孩子開開心心跟隨指令。

具體到寫作業呢,威逼利誘和循循善誘調節使用,對於淺層進度管理也已經有用了。

讓孩子體會到不寫作業的後果(會被老師批評、罰站),拖延的後果(晚睡早起,白天困);讓孩子體會到好好寫作業的好處(設置寫作業的小紅花積分和獎賞制度);陪孩子寫作業,讓孩子感覺寫作業不困難。幾項加起來,多數時候能確保聽從了,雖然效果肯定不穩定。

孩子從磨蹭到自覺,這位媽媽隻做瞭一件事

2

在進入深層解決方案之前,我先講一種更可行的激勵方案:以時間為獎賞。

很多時候,當我們提到「賞罰」,總覺得是特別簡單的事,不就是打嘴巴和發糖嗎,聽話就獎賞,不聽話就懲罰。但很多時候,在生活里卻總發現賞罰不好用,例如打了孩子下次也一樣,或者許諾給孩子買玩具也不管用。那是怎麼回事?

原因很可能是:激勵沒有設置正確。

最有效的賞罰,就是「以即時因果為賞罰結果」,也就是說,讓一個人體會到,自己摸火就會被燙,那他自然下次就不摸了。孩子越小,即時性越重要,如果做一件事的好處和壞處都在未來,那激勵作用就很弱。跟孩子說,你快點寫作業,長大了找好工作,那基本上等於沒用;說年底給你買禮物,只有一丟丟作用;需要有當下的好處才有可能。

那快點寫作業有什麼當下的好處呢?

最有效的好處在於:給自己贏得時間。如果父母的目標是讓孩子「加快速度完成」,那就需要問:對於孩子來說,「快」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如果「快速完成作業」一點兒好處都沒有,那為什麼不懶洋洋地磨洋工?懶多舒服啊。

「快」的唯一好處就是為自己贏得時間。贏得時間做什麼呢?當然是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看動畫啦、看書啦、打遊戲啦,什麼都可以。這種時候,孩子才有「快」的動力。

很多父母的激勵機制問題出在哪裡呢?

問題出在「贏得時間沒有好結果」,父母想讓孩子快點做作業,但是快點做完作業之後,又給孩子更多額外的練習,也就是說,對孩子來說,快點做作業得到的不是「好處」,而是「壞處」,那孩子怎麼會有動力呢?

類似的還包括:快點做完作業就得快上床睡覺——孩子會覺得,那我還不如先玩;快點做完作業也只能玩十分鐘——孩子會覺得,早點晚點有什麼區別。

總之,如果「快」本身看不到即時好處,孩子基本上很難有動力。這就好比公司的氣氛,如果努力工作的結果只是給自己增加更多工作,那誰也不傻,久而久之就都磨洋工了。

能起到激勵作用的,就是「贏得的時間全歸我自己」,「寫得越快,玩得越久」。也就是說,如果晚上有三個小時,能一小時寫完作業,就可以徹徹底底痛快玩兩小時,孩子才有動力。這個玩必須是真正的、讓孩子自己決定的玩。只有這種情況下,孩子才會覺得快點寫作業是有好處的、值得的。

當然,這裡面必須伴隨著嚴格執行:不寫完作業不能玩,寫完作業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只要真實落地,孩子就能被激勵起來。這就好比公司里的業績獎勵制度。

「怎麼能讓孩子徹徹底底玩那麼長時間呢?」「快點寫完作業不就是為了做更多練習嗎?」也許有的父母,對上面的建議會大驚失色。這就涉及到父母的焦慮問題了。如果父母焦慮到了不敢讓孩子玩,那麼孩子的時間管理問題可能很難解決——讓孩子無法自覺的,正是父母不敢放手的焦慮感。

孩子從磨蹭到自覺,這位媽媽隻做瞭一件事

3

當我們讓孩子按部就班學習,長久的遠景是什麼呢?很有可能是,二十年後的某一天,孩子在異鄉,跟朋友happy,吃著火鍋唱著歌,熬夜不規律生活,相互吐槽自己的老爹老媽:我爸我媽又給我打電話了,天天讓我早睡覺,嘮嘮叨叨嘮嘮叨叨,老古董,可煩了。

想到這裡,我們很多時候也就可以釋懷一點了:反正不管現在怎麼管,孩子大了都會按他的方式自由生活。所以現在的一些小事,其實也沒那麼重要。

回到正題,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的深層解決方案是什麼呢?

這就需要我們問問自己,當我們想讓孩子達到的最終狀態是什麼呢?是「寫完作業」,是「養成習慣」,還是什麼?

我個人覺得,我們最應該讓孩子達到的,是另外的四個字:

心裡有數。

如果只想讓孩子完成作業,那麼免不了一直盯著孩子寫作業,為了寫作業這件事,忽略孩子的個人意願也在所不惜。如果只想讓孩子養成習慣,那麼有可能孩子做的是表面功夫,看上去每天都定點學習了,時長也足夠,但不往心裡去。

如果能讓孩子心裡有數,也就是知道自己的作業有多少、寫了多少、還需要多久、自己學會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會,那就是一種自主的狀態了。這種情況下,無論孩子幾點寫作業,是先玩再寫作業,還是先寫作業再玩,都是沒問題的。每天學習多久也沒有一定之規,孩子會根據對作業和自己學習狀況的評估,自行安排時間。

這種情況下,時間管理是表象,自我認知是內核。孩子管理的不是ta的時間,而是ta的學習狀態。

比時間管理更深層的,是自我管理。

這種狀態也太理想化了吧?孩子有可能做到嗎?

有可能的啊,我自己小時候,就是這樣長大的。從小學開始,父母就不會過問我的作業。他們有時候會問我「作業寫完了嗎?作業能寫完嗎?」如果我給出正面回答,他們就不再管,有時候連問也不問,默認我能自己做完。而我有時候放學先寫作業,然後看電視,有時候先和小朋友在外面玩到天黑,回家再寫作業。全程自己安排時間。

實際上,成年後我之所以能自如地管理時間,就緣於從小學開始的自我管理。

這樣的狀態是天然的嗎?還是培養出來的?

我自己自然不可能記得特別多幼年狀態,只能從母親的敘述中歸納總結一些關鍵點。

而自己有了小孩之後,也從養育小孩的過程中,做了一些觀察和思考。實際上,我母親就用了「獎賞時間」的方式,讓我把寫作業之外的時光自由分配,這樣我為了能多玩,多看課外書,就有了很強的提高寫作業速度的動力。此外,從我個人經驗中總結了一些心理方面的引導,對孩子的自我管理也會有幫助。

4

想讓孩子做到自我管理,並不一定需要這個孩子是牛娃,而只需要這個孩子有兩點特質:

1、對自己的狀態有自我認知;

2、對自己的成就有自我要求。

自我認知是「心裡有數」的第一層:清楚自己的現狀。對小孩而言,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很多孩子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你問他「你學會了嗎」,「你哪裡沒學會」,「你任務都完成了嗎」,「你有什麼困難」,他都是答不上來的。

  自我要求是「心裡有數「的第二層:清楚自己想怎樣。不一定每個孩子的自我要求都是拿第一名,有的小孩可能滿足於班上一般名次。有的孩子可能是希望自己某些方面做到更好,或者只是簡單地不想落後。只要有期許,就有自我調節。

在這兩點狀態下,哪怕這個孩子不是爭強好勝的類型,也不是次次第一名的學霸君,也可以有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

孩子從磨蹭到自覺,這位媽媽隻做瞭一件事

先來看一點稍微艱澀的理論,我再來說說我在家庭里的互動。

以下段落摘自《兒童心理學手冊(第六版):社會、情緒與人格發展》:

Kopp認為,人生的第2年和第3年是自我控制發展的關鍵時期。到第4年的時候,自我調節技能則變得越發成熟和自主。自我調節能力在童年早期便已出現,並且與良好的情緒調節、道德感發展和其他的適應性特徵相聯絡。雖然對兒童自我調節發展的神經生物學研究仍然十分有限,但很顯然,自我控制的發展與額葉皮層眾多區域的成熟有關。大量實驗研究文獻證明,兒童早期發展起來的自我調節能力與母親回應性的、支持性的照看方式有關,而父母過度控制、懲罰和對孩子的負面情感與孩子的行為失調有關。在2歲的時候,兒童不斷發展的語言接受能力不僅明確了自己作為被評價對象的身份,而且他們還會通過語言來表達這種評價。這些過程促進了「概念性自我」的出現。

這幾句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用「普通話「翻譯一下: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從很小就開始發展的。父母多用鼓勵、支持的態度,孩子比較容易獲得自我管理能力,過度控制和懲罰不利於孩子發展自我管理。與孩子的語言對話能讓孩子生成自我概念。

還是不夠通俗和具體?那我試著用一些事例說明一下。

先說「自我認知」。

孩子的自我認知,是需要語言來發展的。

沒有人能先天就對自己了解得清楚,有許多人,到了中年依舊對自己懵懵懂懂,說不清自己的狀態。自我認知,首先需要有一種「向內看」的習慣,就好像一盞內在探照燈,時不時照一照自己。

這一盞內在探照燈,是如何點亮的呢?是會被對話所點亮。當父母和孩子對話的時候,經常用提示性問題和提示性語言讓孩子關注他的自我狀態,時間久了,孩子會把這樣的思維和表達作為自己的習慣。

例如:「你現在想看這本數學冊子嗎?」

「你剛才不高興,是因為你覺得他說得不對嗎?」

「積木倒了,你心裡有挫敗感,這很正常。沒關係。沒關係。」

「你擔心自己說得不好,是嗎?」

「你不喜歡這個老師嗎?」

所有這些對孩子狀態的問詢和描述,都讓孩子頭腦中獲得了自我認知的意識。久而久之,他可以越來越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狀態,也可以開始對比自己的變化。

  我的女兒有清晰的自我認知萌生的過程。

兩歲多的時候,遇到事情只有第一層次反應,或哭或笑或憤怒;

到了三歲多,可以自己表述自己的狀態,並自我安慰或鼓勵,例如搭樂高失敗,會告訴自己「沒事,搭不好也沒關係」,然後對我解釋「我本來想放這邊,但是一不小心碰到了那邊,就給碰倒了」;

到了四歲之後,她開始有「連續自我」的意識,會開始自我比較,在搭積木沒搭好的時候,會說「以前小時候,我搭不好還會大哭呢,現在我就不哭了」。這就意味著,她不僅能意識到自己的狀態,而且意識到自己狀態的變化。

隨著年齡增長,自我認知水準年年提升,到小學之後可以達到習慣。

孩子從磨蹭到自覺,這位媽媽隻做瞭一件事

那麼「自我要求」呢?

「自我要求」要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增加了自我掌控的主動性。

這也需要兩點,一是孩子對自身能力有自豪感;二是孩子能做到自我控制。

對於自豪感,也就是心理學上提到的「自我效能感」,對孩子未來的學習主動性至關重要。一個人一生,最容易前行的方向,就是真實體會到「我能行」的方向。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並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擅長學習,擅長哪方面學習,因此不容易產生對學習的積極性。父母就是需要潛移默化讓孩子感受到,「我能行,我很擅長學習」,從而讓孩子對於自我成就有自豪和期待。想讓孩子產生這種自豪感,也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對話。

例如:「哇!你能把這個拼圖拼起來啦!半年前還不會呢。」

「呀,這是你自己搭的嗎?太驚人了!」

「你已經理解了幾十和幾百,也太棒了!。」

「這是你自己想出來的嗎?簡直了不起。」

「對,你說得對,你的邏輯推理不錯。」

這個世界上,其實所有小孩子的認知進步軌跡都是差不多的。區別只在於,一部分孩子懵懵懂懂就長大了,另一部分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進步,並感覺「我好棒」。

進一步,如何讓孩子把這種自豪感轉化為自我要求呢?

重要的一步,是讓孩子把成就歸功於自我。也就是說,讓孩子不僅感覺到「我在進步」,而且將進步歸因於「是因為我自己努力想辦法」。人格研究中曾發現,一個穩定高自尊的人,會把成功歸因於自身穩定性因素。

父母有的時候教孩子一些東西,很期望瞬間看到效果,也就是「我一教,你就學會了」。但這種瞬時學會反而難以給孩子自我成就的歸因。道理很簡單,如果一個人按指令做事情,是很難產生「我好棒」的成就感。只有自己琢磨來琢磨去,把一個東西做成了,才會有自我的強烈滿足。

因此,父母需要讓自己耐心下來,不急於求成,功勞退隱,讓孩子自我成就。

我並沒有教孩子寫字、寫數字,某一天問她,你會寫3 嗎?她開始自己回憶3的樣子,最後自己試了半天,在紙上畫出歪扭的1,2,3,當時她簡直喜出望外,在房間里大聲喊,「我會寫1,2,3啦!我會寫1,2,3啦!」那種喜悅,蔓延整個房間,我們一起慶祝了很久。如果是從一開始一筆一畫教她,並嚴格督促完成,她是無論如何不會有這種喜悅的。

這就是自我歸因的喜悅。

在自我歸因的基礎上,逐漸讓孩子理解努力的意義,才有意義。

孩子從磨蹭到自覺,這位媽媽隻做瞭一件事

5

最終,如果我們能把所有這些潤物無聲的對孩子自我的培養,匯總成為ta的自我激勵,那麼未來長久的人生路上,孩子會走得自主得多。

我們期望達到的狀態是:孩子並不是因為父母的威嚇、新年的糖果、玩耍的自由、嚴苛的時間表而努力寫作業,而是為了ta對自我成就的期待而努力。後者是由內而外的動力,持久不息的原動力。

想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需要從很小的時候開始讓孩子建立「我能行」「我努力就會更棒」的底層信念。這並不是容易建立起來的信念,它要求孩子多次體會到自己努力和成就的聯絡,才能慢慢建立起信念。

從時間段上,從兩三歲開始就可以有意識培養,在四五歲到學齡前,如果問我有什麼是啟蒙階段最重要的是,在我心裡,就是這種自我感的培養吧。生活中問孩子「你需要媽媽幫忙嗎?」如果孩子回答「不需要」,那就讓ta自己做。

總而言之,當我們督促孩子寫作業,我們需要問問自己:我們想達到的目標究竟是什麼呢?

是「寫完作業」本身,是讓孩子懂得「遵守時間表」,還是讓孩子學會「自我掌控」?

這就好比開車。如果目標是到達終點,那麼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父母做司機,孩子做乘客。如果目標是學會開車,那麼父母從一開始就應該讓孩子做司機。孩子也許一開始開不好車,但這是學會開車的唯一途徑。父母忍不住自己爬到司機的位置上,讓孩子一直做乘客,最終抱怨孩子怎麼還學不會開車。不啻為南轅北轍。

使用 Facebook 預約

單身優質女會員:

男生單身優質會員:

單身聯誼活動:

不知道如何找適合的對象?歡迎追蹤娜米,與戀愛小秘書免費一對一諮詢!

配對成功的關鍵:參加實體交友活動

erose主題派對與戀愛小秘書創辦人娜米表示:「透過各種有趣的實體活動,不僅能親眼真實見到異性,也能在活動進行中讓大家很輕鬆自然的認識彼此、聊天互動,能更快速的找到適合的對象。」

結合大數據用心篩選 + 客製化條件配對

戀愛小秘書團隊已經成功替4000位以上的未婚男女配對成功,這個驚人成果背後的秘密在於「高度客製化服務」,跟每位客戶深度訪談,瞭解客戶真正的特質及需求,從「契合度」提高速配率。

訪談結果結合專屬的人格分析測驗與數據配對分析,精緻化的操作,締造高速配率!

除此之外,戀愛小秘書團隊還會定期追蹤客戶的後續狀況,目的是希望協助客戶發展長期且穩定的伴侶關係。

實名認證防造假!隱私保護最安心!

採用「實名認證」的制度,不僅是把關顧客的身份,避免已婚人士或動機不單純者的加入,更對客戶資料嚴格保密,讓客戶們能在安全且有隱私的狀況下認識另一半。

多元有趣的主題活動,豐富你的社交生活

戀愛小秘書團隊每個月都會規劃豐富多元的實體活動,從戶外踏青、娛樂遊戲、手作、料理課程到桌遊活動,希望客戶們能從歡樂的氣氛中認識彼此。

透過實體活動讓大家先有初步的接觸,然後再為會員們做「客製化」的約會安排。

另外針對想提升自身魅力的客戶,也有投資理財、形象穿搭等講座可供選擇。

追求脫單,先勇敢跨出你的第一步

許多單身者為了心中理想的對象條件,在還沒認識新朋友時,就先限制了自己。建議以認識新朋友的心態,積極參與活動,並適當的設限,才能真正為自己帶來戀愛的機會!勇敢跨出第一步吧!

♡ 現在就和戀愛小秘書娜米聊聊吧Line ID:@datenami

♡ 追蹤娜米的臉書粉絲團

延伸閱讀:

在你最愛的平台追蹤娜米

脫單秘笈

戀愛數字

男女會員

戀愛金句

時事觀察

生活圖文

諮詢服務

會員活動

活動分享

教學影片

服務介紹

留言互動

教學影片

生活圖文

留言互動

教學影片

服務介紹

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