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說想談戀愛,遇到人卻總是轉頭跑。這些想法,會阻礙你被愛

  大家晚上好,不知道有多少同學是讀過昨天的上篇之後,守候著今晚的下篇呢?

  不要著急,先復習一下昨天上篇中的重點:

  • 真正的愛需要同時具備「關愛」「責任感」「尊重」「了解」四個因素。
  • 「無法真正去愛」的人可能有這四種取向:認為獲得愛的唯一門路是別人主動給予,自己只能被動接受;認為獲得愛只能依靠欺騙和掠奪;認為獲得愛的唯一方法是盡量不消耗;認為愛的本質是一場交易。
  • 「無法真正去愛」的人對愛本身有錯誤的認識,ta們可能在家庭中沒有同時獲得「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愛」,或是受社會的影響,把愛當作一種價值交換的交易。
  • 可以通過培養獨處能力、學習不功利地看待給予,嘗試改變這些錯誤的「愛的取向」。

  接下來,我們來介紹另一種情況,與「無法真正去愛」相反——ta們無法接受來自別人的愛。當意識到有人在給予愛,ta們就會感到不自在。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真的「無法接受愛」?

  

  

  對愛的抗拒的核心是「不信任」 。

  有時是不信任自己值得被愛,不信任自己有能力去維持一段愛的關係;有時則是不信任他人付出愛的動機,不信任對方能給自己想要的愛。

  有時,我們會有意識地去表達這種不信任,例如直接拒絕來自伴侶的愛;而有時對愛的抗拒是無意識的,例如真的有人會認為,從沒有人愛過自己,並為此感到悲傷,但其實這不符合事實。Ta只是受潛意識驅動,主動屏蔽了所有愛自己的人。

  心理學家Harville Hendrix和 Helen Hunt在Receiving Love中,列舉了當人們難以接受來自伴侶的愛時會有的表現,有些對愛的抗拒非常明顯,而有些則比較隱秘:

  

  

  

  

  

  難以接受愛的人,心裡可能是這樣想的:

  

  

  在一些人看來,親密關係首先是一場權力角逐,ta們在意誰是關係裡更有控制力的一方,誰更占主動權,享受自己在關係中處於優勢的感覺,希望是自己決定關係的狀態。

  Ta們錯誤地將「接受對方的愛」與「喪失關係中的主動權」聯絡在一起。認為一旦接受了別人的愛,別人就能夠以「不再給予或收回愛」給ta們帶來傷害。

  僅僅是這樣一種可能性的存在,就會令ta們感到虛弱、危險。

  

  

  有些人覺得伴侶愛的只是自己呈現出的美好的一面,而不是真實的自己。

  Ta們拒絕這份愛,因為這份愛只是自己「騙」來的,而不是基於真正的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Ta們始終覺得一旦對方了解真實的自己,可能就會不再愛ta們。為了避免將來遭受失去的痛苦,ta們選擇不去接受。

  

  

  有些人堅持市場交換的原則,認為一旦對方給自己付出,自己就有義務要回饋對方的愛,這樣才公平。但是ta們本身很抗拒對別人付出,也不喜歡被他人索取的感覺。

  Ta們有時也認為,自己一旦接受了伴侶的給予,就等於虧欠了對方,未來對方能以此為條件提出要求。盡管ta們知道對方可能不會為難自己,然而,光是想到自己會喪失自主權,ta們就會感到不適。

  

  

  有些人對自己持有負面的認知,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Ta們花費大量時間來成功說服自己:愛不是必需品,沒有人愛自己也並不痛苦。而當ta們真正接受了別人的愛,敞開自己感受被愛的美好,ta們就不得不承認:被人愛是美好的同時,ta們也就會意識到,過去從來沒有得到過愛的自己是多麼可悲。

  

  

  

  

  有些人難以接受愛,可能是曾經遭遇過來自伴侶或者父母的高壓型控制。對方可能口口聲聲說愛,其實只是打著愛的名義的操縱,來達到ta們自己的目的。

  高壓型控制會瓦解一個人對他人和對愛的信任。

  有時候,被高壓型控制的人明知道對方只是以愛之名控制自己,依然會認同對方「你已經被給予了太多」的觀點。同時,ta們在關係裡常常為自己的「不懂得感恩」而愧疚。

  久而久之,為了回避這種愧疚感,被高壓型控制的人索性選擇不去接受愛。

  

  

  有些孩子小時候隻接受過父母「有條件的愛」:「只有達到我的要求,我才會愛你。」慢慢地,ta們感到父母只是愛自己的成績或者優秀的表現,而不是愛ta們本身。為了獲得更多來自父母的愛,ta們逐漸習慣偽裝自己,像戴面具一樣,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在外。

  這個習慣在ta們長大後依然存在。通過「戴面具」,ta們獲得了別人的注意和關愛。然而,ta們會覺得,伴侶的愛只是給予這個面具,而不是給真正的自己,甚至,ta們會嘲弄那些愛ta們的人,覺得那些人被假象欺騙很愚蠢,連帶也輕視對方付出的愛。

  但在內心深處,ta們又為沒人喜歡真實的自己感到痛苦。

  

  

  在迷戀類型中,回避程度較高的人——疏離型迷戀以及恐懼型迷戀——會比較難以接受來自伴侶的愛。

  疏離型迷戀的人會持續地拒絕來自伴侶的愛,來避免和伴侶過於親密;而恐懼型迷戀者的態度較為反覆,ta們有時疏遠,有時也會親近自己的伴侶,因為ta們內心深處依然害怕自己會失去伴侶的愛。

  回避型迷戀的產生可能是源於小時候照顧者的冷漠。當孩子感到痛苦或者緊張時,他們無法得到來自照顧者的關愛,甚至會得到照顧者不耐煩的訓斥。漸漸地,這些孩子便學會更多依靠自己、避免依靠他人。

  

  

  低自尊的人傾向於負面地看待自己,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低自尊者通過拒絕來自伴侶的愛,來避免和ta們的自我認知產生沖突。

  

  

  

  

  

  通過書寫「愛的日記」,記錄來自對方的愛,可以讓我們更加注意到對方表達的愛,感受到愛。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愛的方式,要先嘗試識別不同的愛的表達。同時在記錄時盡量寫下更多的細節。往後重溫時,可以和對方一起討論,自己更喜歡哪些愛的表達方式。

  

  

  要改變不信任,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自己到底不信任什麼。然後通過認真執行,查驗自己的不信任是不是對的。如果你覺得在親密關係中做實驗風險太高,可以先在其他類型的關係中進行實驗。

  試著告訴好朋友一個平時難以啟齒的秘密。可能你會發現,對方在聽了你的秘密後,依然喜愛你;即使對方給出了其他反應,你也可以問自己,對方這麼做是否有緣由,ta的行為是否意味著所有人都不可信任。

  通過認真執行,你可能會意識到自己原本的想法是錯誤的,或者它描述的只是部分的事實,從而更敢於信任他人。

  

  

  有些人感受到他人的愛意時,ta們的身體會瞬間緊繃起來,像在抵抗愛的「入侵」。有時這種「入侵」帶來的不適感太強,以至於驅使人們退避。

  當你因為接收到愛意而不舒服時,你可以先發覺一下身體內部的感受,隨後深呼吸,告訴自己,負面的感受只是感覺,並不會真的傷害到自己。慢慢地將注意力從身上緊繃的部分,轉移到身體上放松的部分。想像愛像是一團溫暖的光芒籠罩在放松的部分上,並從那裡流淌進身體裡。

  

  

  通過改變對身體知覺的體驗,讓自己意識到:「其實我不是完全抗拒愛的,我的某一部分是可以接受愛的。」

  下面我為你準備了一個冥想練習,幫助你通過回憶伴侶對自己的關懷與支持,更好地體會與伴侶聯結的感覺。

  

  

  

  對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的人而言,接受愛的前提是要學會如何更好地愛自己,欣賞自己的價值。

  有一種提升自愛的方法是:如果你很討厭自己身上的某種特質,那麼,嘗試去喜歡一個也有類似特質的人。通過發現那部分特質給ta帶來的價值,你也會意識到自己原本厭惡的部分,也有值得被愛的價值。

  今日互動:你是一個難以接受愛的人嗎?你遇到過這樣的人嗎?你怎麼理解這樣的人呢?留言分享一下吧~

單身優質女會員:

男生單身優質會員:

單身聯誼活動:

不知道如何找適合的對象?歡迎追蹤娜米,與戀愛小秘書免費一對一諮詢!

配對成功的關鍵:參加實體交友活動

erose主題派對與戀愛小秘書創辦人娜米表示:「透過各種有趣的實體活動,不僅能親眼真實見到異性,也能在活動進行中讓大家很輕鬆自然的認識彼此、聊天互動,能更快速的找到適合的對象。」

結合大數據用心篩選 + 客製化條件配對

戀愛小秘書團隊已經成功替4000位以上的未婚男女配對成功,這個驚人成果背後的秘密在於「高度客製化服務」,跟每位客戶深度訪談,瞭解客戶真正的特質及需求,從「契合度」提高速配率。

訪談結果結合專屬的人格分析測驗與數據配對分析,精緻化的操作,締造高速配率!

除此之外,戀愛小秘書團隊還會定期追蹤客戶的後續狀況,目的是希望協助客戶發展長期且穩定的伴侶關係。

實名認證防造假!隱私保護最安心!

採用「實名認證」的制度,不僅是把關顧客的身份,避免已婚人士或動機不單純者的加入,更對客戶資料嚴格保密,讓客戶們能在安全且有隱私的狀況下認識另一半。

多元有趣的主題活動,豐富你的社交生活

戀愛小秘書團隊每個月都會規劃豐富多元的實體活動,從戶外踏青、娛樂遊戲、手作、料理課程到桌遊活動,希望客戶們能從歡樂的氣氛中認識彼此。

透過實體活動讓大家先有初步的接觸,然後再為會員們做「客製化」的約會安排。

另外針對想提升自身魅力的客戶,也有投資理財、形象穿搭等講座可供選擇。

追求脫單,先勇敢跨出你的第一步

許多單身者為了心中理想的對象條件,在還沒認識新朋友時,就先限制了自己。建議以認識新朋友的心態,積極參與活動,並適當的設限,才能真正為自己帶來戀愛的機會!勇敢跨出第一步吧!

♡ 現在就和戀愛小秘書娜米聊聊吧Line ID:@datenami

♡ 追蹤娜米的臉書粉絲團

延伸閱讀:

在你最愛的平台追蹤娜米

脫單秘笈

戀愛數字

男女會員

戀愛金句

時事觀察

生活圖文

諮詢服務

會員活動

活動分享

教學影片

服務介紹

留言互動

教學影片

生活圖文

留言互動

教學影片

服務介紹

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