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婚、被遺棄,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只能選擇原諒才能活下去了嗎

  寒冬中的悲號,似乎總是格外揪人心。

  因為它聽來更像是質問。

  很多質問是有答案的。

  一周來的熱搜——

  老人的質問是為什麼生活這麼難,還被無禮取奪?

  答案有了。

  女性的質問是,防不勝防的陷阱,可以提防到哪一步?

  答案在未來。

  而少年的質問呢?

  或者隨著生命一起湮沒了。

  隻留下一封長長的遺書和唏噓。

  前幾天,攝影師鹿道森發長文後,自殺。

  遺書中反覆出現,以懇切和哀怨的口吻,不斷渴求和呼籲的「愛」。

  也讓我們再一次瞥見:

  童年時愛的缺位,似乎真的會在一個人的成長中,留下難以愈合的傷痕。

  在當代年輕人的情感體驗中,缺愛,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

  惆悵如網抑雲,深夜晃動著憂愁不安的影子裡,常有缺了一角的童年。

  

  在某乎上輸入「缺愛」,相應的個性剖析和自我療愈,也總是熱門話題。

  可問題一次又一次被拋出,同聲相契後,換來的,往往只是隔空的一聲鼓勵,或一聲嘆息。

  一旦濺起水花,卻是不可逆轉的「缺愛」悲劇。

  這些現象,以及不時誘發出的悲劇,都在提醒我們——

  缺愛的泛濫,絕不可能只是因為偶然的「矯情」。

  而父母對待孩子,也不是想當然的「給了愛」「多點愛」就足夠的。

  父母的給予與孩子的情感需求,兩者為何常常會出現錯位,甚至缺位?

  孩子需要的愛,究竟是怎樣的?

  值得我們重新審視。

  來,一起聊聊。

  從鹿道森的遺書中,我們大致可以勾勒出一個壓抑的、不被體貼的童年。

  從寄人籬下患得患失。

  

  到回歸父母身邊,仍少有溫情。

  不僅要時時面對爭吵,被「逼」、被「強迫」著做些自己不喜歡做的事。

  甚至遭受嘲笑和欺辱,在父母那裡,也得不到幫助和體諒,只會被斥以不開朗和不禮貌。

  字裡行間,愛和關懷的缺乏,可見一斑。

  而缺憾帶來了傷痛,也造就了鹿道森一生對愛的嚮往。

  為數不多的童年溫暖,是從外婆那裡得到的,成為終生懷念。

  他作品中那些溫柔的神明,寄托的正是對愛和救贖的渴望。

  來源|鹿道森微博

  只是,這些美好的嚮往和追求,最終不得不在現實面前敗下陣來——

  藝術少有反饋,事業飽受摧殘,夢想遙不可及。

  本就不多的熱情,被消耗到疲憊。

  一生都在尋找愛的路上,卻不斷地被愛辜負、拋棄,最終選擇放棄。

  鹿道森的故事,讓飄再次想到了松子。

  一提起松子的悲劇,通常都認為是性格的悲劇,討好型人格走入極端。

  但回看松子的童年,這種性格的塑造,其實早就有跡可循。

  父親把更多的柔情和關註給予了身體虛弱的妹妹,讓松子備受冷落。

  松子只得小心翼翼地看爸爸的眼色行事,以愚笨的鬼臉,來換取他不多的溫柔和笑臉。

  這種經歷,一方面使松子極度缺乏愛和安全感,對被愛抱有一種極致的熱望和癡念。

  為了填補這份匱乏,她不停地遊歷於各色男人之中。

  有愛飲水飽。

  戀人的一句承諾,就能讓她爆發出強大的意志和生命力。

  哪怕被傷害,也可以用「愛」來自我洗腦,執迷不悟也心甘情願。

  另一方面,長久以來被馴化的敏感和謹小慎微,使得她對外界、對他人的感受,遠比對自己更在意。

  才會做出為保全學生,糊裡糊塗犧牲了自己,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事。

  在感情中,也隻敢以討好的方式來換取溫情,試圖把愛留得長久一些。

  

  飄曾在科普片中看到過一種觀點:

  

  判斷一個家長是否給到孩子足夠愛的標準,是看孩子對他人的不喜歡,會有多在意。

  不一定準確,但也提供了一個觀察的切面。

  現實中,這種例子也並不少見。

  在之前一檔親子綜藝中,陳喬恩就透露過,自己打小就與媽媽關係緊繃。

  印象裡多是被媽媽打罵、貶低的記憶,留下了極深的心理陰影。

  而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陳喬恩,一貫將別人的評價、感受看得格外重。

  

  讀書時因受到新環境中的冷落,不自主地將自己封閉了起來。

  與人溝通,不喜尬聊。

  

  可分明自己不怕尷尬,卻擔心對方因沉默而尷尬,感受到焦灼,便不得不沒話找話聊。

  感他人所感,固然是種敏銳的體貼。

  

  只是,當潛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種隻以他人情緒為指向的感受方式時,卻往往會淪為卑微的討好。

  在意和討好,就是缺愛的必定導向嗎?

  其實也不盡然。

  最典型的,看《都挺好》中的蘇明玉。

  母親偏心,父親不作為,什麼事都要讓渡給朋友的明玉。

  個性強勢、獨立、不服輸,全然是討好型人格的對立面。

  甚至在感情上,也不同於懷抱幻想、汲汲求愛的松子。

  走向的是另一個極端——冷漠。

  現實得多,也冷硬得多。

  

  只不過,個性看似更強大、更堅定。

  但細究下去,這種不留餘地的全盤拒絕,本質上和極盡討好、對愛抱有執念,卻是同一種消極——

  認為真實的自己,是不可能理所應當地被愛、被接受的。

  因為,他們的成長環境從未給過他們足夠的欣賞,去培育他們對自己的肯定。

  

  更不曾寬容和溫柔到,讓他們形成對外界的鬆弛和信任。

  不自信,也不信任。

  

  因而,敏感和冷硬,實際上是同種安全感的缺失。

  

  所以,討好和排斥。

  

  歸根結底,也都是鮮少感受過善意和溫情的人,始終對外界抱著極大的謹慎和警惕。

  

  值得玩味的是:

  

  無論是《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還是《都挺好》。

  

  結尾處,松子和蘇明玉都選擇了與家人和解,完成了自我救贖。

  這或許是編劇對於現實的美好祈願。

  

  但另一邊,現實的悲劇帶給我們的信號卻是——

  

  那些創傷的愈合,似乎並不總能靠孩子的「成熟」和理解去實現。

  如果說不被關註、少有關愛,導致了愛的缺位。

  那是否,對孩子愛的滿足,只要多在意、多關註、多給予。

  便是足夠的、合適的?

  鹿道森的遺書中,對父母的描述,有一個詞格外刺目:

  「控制欲且太強勢的母親」。

  被灌輸的想法,被要求的不得不做,以及被轉嫁的父母間的瑣事矛盾。

  讓幼年的鹿道森無力反抗,甚至成年後仍無法排解,唯有不停地逃避。

  再想想,我們在影視劇見到的那些或雞娃到窒息、或控制欲無孔不入的父母。

  答案似乎不問可知——

  父母單方面全然投入,甚至極度控制的愛,同樣會帶來傷害。

  前段時間,飄寫過的網劇《女心理師》中,就有一個案例或許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從小生活便被媽媽全然控制著的蔣靜,患上了神經性貪食。

  而疾病的症結,恰恰是蔣靜兒時被媽媽訓導練琴的壓抑。

  一邊溫柔地餵食作慈愛誘導,一邊以愛為名義施加隱形暴力。

  俗稱:給一巴掌再給一甜棗。

  看似苦口婆心,實則情感綁架,使得蔣靜每每想要放棄,都會覺得羞愧無比。

  壓力之下,身體上不能放棄,情緒上又格外排斥,無法排解的焦慮唯有靠暴食來發泄。

  可即便這樣,仍無法完全擺脫不安,而暴食又引發了新一輪的身材焦慮,只有通過催吐來補償、緩解。

  如此惡性循環。

  而這種目的先於情感,灌輸式、操控式的愛,除了讓人壓抑到窒息。

  更可怕的是,往往會形成一種評價的規訓。

  那些讓孩子無比厭惡、排斥的衡量標準,卻在成年後潛移默化地成為了他們衡量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

  如蔣靜,其痛苦的根源,其實很大一部分正是媽媽對她「要更好」「要出人頭地」的要求,和以此為標準的評價方式。

  所以,她抵觸、反抗。

  然而,在心理師問起「那你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嗎」時。

  蔣靜還是不自主地陷入到同一套評價邏輯中,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

  同樣的,在鹿道森身上,我們也可以尋到相似的,由規訓誘發的悲觀。

  對不停被告知家中窘迫、被灌輸錢的重要性的呶呶不休,鹿道森內心十分抗拒。

  當成年後沒有救回流浪貓,鬱鬱之中,最先想到的依然是:

  如果自己更有錢,或許就能救回它。

  而我們能夠理解的是,這種無孔不入的「愛」的本源,常常是父母出於激勵長進和期求「懂事」的焦灼。

  不是不愛,只是愛得太盲目、太緊繃、太沉重。

  深陷其中的孩子,又何曾不懂?

  因而,哪怕排斥、哪怕想要擺脫。

  

  他們最初的想法,也多是希望以不傷害為前提,祈求能夠通過溫和的方式,讓雙方都得以成全。

  固然有長期被壓制的膽怯,但更深一層的原因,是不想傷害到父母。

  只是,現實的和解,從不是那麼容易。

  擺脫不能,又不忍刺痛父母的孩子。

  唯有將刀刃轉向自己,從自己這一端割捨。

  鹿道森的悲劇,讓我們唏噓愛的缺憾之外。

  

  其實,也揭開了另一處更為殘酷的現實隱痛:

  

  在經濟相對拮據,物質相對匱乏的家庭中,往往更易出現情感的錯位和屏蔽。

  不難想像。

  

  尚且掙紮在生存線、忙於生計的父母,或許真的沒有心力,也沒有意識,去關註孩子的情感需求。

  以及,那句刺耳的「我們家裡窮、沒有錢」,哪怕再努力去規避,以再溫和的口吻去闡述。

  生活的困窘,也遲早會向孩子暴露壓力。

  

  何況,現實中往往緊隨其後的那一句「你要聽話、要懂事、要長進」,更是將孩子的不堅強、需要撫慰,徹底坐實為無禮任性。

  於是我們看到,所謂「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這些孩子懂事、克制,不輕易說痛,背著一身期待卯著勁往前走。

  可,這種兒時被訓誡的情感上的「不應該」,卻往往最終會演變為成年後的「不能夠」。

  如前些年引起過熱議的「鳳凰男」群體。

  拿影視劇裡的例子來說,遠一點有隔壁霓虹國《東愛》裡的永尾完治,近一點有《致青春》中的陳孝正。

  他們隱忍、善良、長進,卻都在感情中表現得格外猶疑、懦弱。

  

  面對熱切的愛,他們沒有勇氣接受,也沒有能力反饋。

  究其原因,是他們負重前行的成長經歷中,真的少有過溫情的撫慰。

  

  而愛人的能力,終究是要通過被愛的經歷來塑造的。

  不然,不曾被充足地給予,又該如何去熱烈地反饋?

  

  說到底,愛的缺憾和悲劇為何總在不停上演?

  

  用我們常在情感戲中聽到的一句抓馬臺詞,或許就可以很好地解釋——

  

  「你從來都不懂我想要的是什麼。「

  當我們慣常糾結著虛無縹緲的愛究竟分量多少時,常常忘記了。

  愛,理應是一種情感需求的滿足,而非自以為是的給予。

  而在父母與孩子之間,有時愛的缺位,往往正是源於需求的錯位。

  如松子的父親,其實同樣愛著松子姐妹兩人。

  只是,單方面隻以健康狀況來分配的關愛,卻是忽略了松子姐妹真正的情感需求。

  久美喜歡和姐姐聊天,希望多和姐姐在一起,父親卻覺得松子帶來的外面的世界對久美是打擊。

  松子希望父親可以看到自己,父親卻把更多的柔情和關註給予了妹妹。

  都付出過,卻都不曾真正滿足,最終導致了姐妹二人的悲劇。

  和松子的父親一樣。

  為生活奔波的鹿道森父母,和望女成鳳的蔣靜媽媽,真的不愛自己的孩子嗎?

  其實不然。

  但問題是,他們只能給予孩子自以為是的「愛」,卻始終不明白這份愛的度量,與孩子並不匹配。

  到這,問題倒也變得清晰了——

  該如何去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

  邏輯上再簡單不過的答案:一靠父母的詢問了解,一等孩子有意願表達訴求。

  然而現實卻是——

  給不了孩子足夠在意的父母,孩子也少有意願向他們傾訴。

  鹿道森的家人對其心理狀況一無所知

  由信任牽扯出因果,最終形成了雙相屏蔽。

  在家庭問題調解中,我們常從一些父母口中聽到這樣一句話:他(孩子)也沒跟我說過。

  在一段平等的感情關係中,主動傾訴,固然是雙方增進了解的關鍵。

  但顯而易見的是,在家長和尚未成年的孩子之間,本就不存在完全的平等。

  智識和生存能力的差異,決定了父母和孩子,就是有著照顧與被照顧、教導和被教導,影響和被影響的強弱之分的。

  而要求處於弱勢的孩子去主動,遠不如父母主動些來得更明智、也更現實。

  父母給予關愛的適度與否,總歸要以孩子來印證。

  而當我們把眼光投向近代。

  教育出「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梁啟超,在愛娃這件事上,論主動,那也是能在文人中排進前三的。

  給子女寫信,「寶貝」「大寶貝」這一類愛稱是絕不會少的。

  來源|《梁啟超家書》

  動輒收不到信,抓心撓肝的,也毫不掩飾。

  來源|《梁啟超家書》

  

  孩子工作繁忙,也會為孩子出「溜回家玩幾天」這種「鬼主意」。

  來源|《梁啟超家書》

  

  倒不是不重事業,只是比起成就,更重視野和方法,因而看得更開闊,不拘著些細枝末節上的禮數規矩。

  來源|《梁啟超家書》

  

  好表達,善引導,而不是一味的強加要求。

  這種達觀的性子,也在幾個孩子身上得以傳習。

  

  來源|《梁啟超家書》

  這樣的父親,著實世間難尋。

  但梁公的這種開放主動的育兒門路,卻也足夠給父母們一些啟示。

  就現實而言,即便物質屏障和觀念差異造就了需求錯位。

  這種錯位,隨孩子日益成熟,也不見得就會消失。

  但至少在情感上,父母先邁出一步打破屏障,引導著孩子再邁一步。

  在雙方向彼此走近的過程中,再逐漸明白和接受錯位。

  或許,總有訴求是不盡滿足的。

  但至少,不會變成傷害。

單身優質女會員:

男生單身優質會員:

單身聯誼活動:

不知道如何找適合的對象?歡迎追蹤娜米,與戀愛小秘書免費一對一諮詢!

配對成功的關鍵:參加實體交友活動

erose主題派對與戀愛小秘書創辦人娜米表示:「透過各種有趣的實體活動,不僅能親眼真實見到異性,也能在活動進行中讓大家很輕鬆自然的認識彼此、聊天互動,能更快速的找到適合的對象。」

結合大數據用心篩選 + 客製化條件配對

戀愛小秘書團隊已經成功替4000位以上的未婚男女配對成功,這個驚人成果背後的秘密在於「高度客製化服務」,跟每位客戶深度訪談,瞭解客戶真正的特質及需求,從「契合度」提高速配率。

訪談結果結合專屬的人格分析測驗與數據配對分析,精緻化的操作,締造高速配率!

除此之外,戀愛小秘書團隊還會定期追蹤客戶的後續狀況,目的是希望協助客戶發展長期且穩定的伴侶關係。

實名認證防造假!隱私保護最安心!

採用「實名認證」的制度,不僅是把關顧客的身份,避免已婚人士或動機不單純者的加入,更對客戶資料嚴格保密,讓客戶們能在安全且有隱私的狀況下認識另一半。

多元有趣的主題活動,豐富你的社交生活

戀愛小秘書團隊每個月都會規劃豐富多元的實體活動,從戶外踏青、娛樂遊戲、手作、料理課程到桌遊活動,希望客戶們能從歡樂的氣氛中認識彼此。

透過實體活動讓大家先有初步的接觸,然後再為會員們做「客製化」的約會安排。

另外針對想提升自身魅力的客戶,也有投資理財、形象穿搭等講座可供選擇。

追求脫單,先勇敢跨出你的第一步

許多單身者為了心中理想的對象條件,在還沒認識新朋友時,就先限制了自己。建議以認識新朋友的心態,積極參與活動,並適當的設限,才能真正為自己帶來戀愛的機會!勇敢跨出第一步吧!

♡ 現在就和戀愛小秘書娜米聊聊吧Line ID:@datenami

♡ 追蹤娜米的臉書粉絲團

延伸閱讀:

在你最愛的平台追蹤娜米

脫單秘笈

戀愛數字

男女會員

戀愛金句

時事觀察

生活圖文

諮詢服務

會員活動

活動分享

教學影片

服務介紹

留言互動

教學影片

生活圖文

留言互動

教學影片

服務介紹

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