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關乎於不重蹈覆轍親密關係的質量,取決於女性的自我成長
張德芬說:能夠了解自己,關註自己內在,從而改變外在世界的女生,就能夠在親密關係中,扮演一個良好的主導角色。這種主導,不是常見的女追男跑,而是一個了解自己和懂得自己的女生,遇到問題時,具備的那一份智慧和發覺,一份可以讓情感關係化險為夷的淡定和從容。
為什麼當女性回歸自己的內心,卻可以提升親密關係的質量呢?
1、理解自己,為自己情緒負責
在親密關係中,女性有著更豐富細膩的體驗,所有也更容易產生不同的情緒。心理學家埃利斯認為:具體的事件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從我們情感咨詢的個案來看,大多數的婚姻是因為沒有處理好的小情緒,不斷累積和蔓延,引起沖突矛盾,在雙方的情緒化作用下,做出了輕率的決定。所以,當女性感覺到自己被情緒困擾時,不妨先給自己一些空間,通過一些專業的門路或自我成長的方式,去識別和懂得自己的情緒,對更成熟地面對兩性關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2、不經過省思,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很多女性受情緒的助力,不願意停下來思考自己,覺得就要這樣做才舒服,要逼得對方無路可走,其實已經不是在提升關係,而是在逼對方做出拋棄自己的決定。而這一部分女性恰好對關係非常在乎,並不希望一段感情徹底破裂。而男性在面對強烈沖突時,大多會選擇逃避拒絕溝通,所以用這樣的極端方式掌控對方的想法,其實很難奏效,只會讓另一半躲得越來越遠。
3、自己不清楚的需要,對方不會輕易滿足
若我們提出的需要是矛盾的,自己也會沒有信心。例如要對方信任或專一,而實際上自己都在猶豫和逃離;例如要對方積極長進,實際上自己也在消極懶惰;例如想對方更懂自己,自己卻從未試著先懂對方。當需求矛盾時,對方很難透過表面理解我們真實的需要,有時甚至候自己也會覺得不重要,不值得對方做這樣的改變,所以表面看起來是在義正言辭地提要求,內心卻又在否定自己的要求。
4、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在教對方如何對你
不管有多麼豐富經歷的男人,或許他們知道怎樣討女生歡心,卻不一定知道如何真正懂得一個女生。進入親密關係,就是一個新的開始,對方會以你對待自己的方式來理解你。例如,你總是壓抑自己的感受和內心的委屈,對方也會經常忽略你的需要表達;例如,你總是不習慣把自己的想法跟對方溝通,對方也覺得你不需要做更多的情感交流;例如,你怨恨自己,責備自己,打擊自己,對方也會不知不覺開始這樣對你。兩個人相處的模式,就是這樣在互動中潛移默化地形成。
在親密關係中,女性是更早意識到自己有成長需要的一方,卻又常常因為現實的困境和暫時的關係緩和,輕易放棄自我成長之路。她們會覺得若是對方不改變,自己做什麼都沒有意義;也或是覺得只要對方有一些改變,自我成長就應該停止了。實際上,我們所做的一切,並非為了某一段關係或者一個男人,而是讓自己可以具備一些不同的能力,在親密關係中做一個更自在幸福的女生。
在南非的沙漠裡,有一種草叫「不死草」,可以死去百年,但只要下一場雨,種子在幾個小時就會破土長出小苗,在短短的幾周內開花結果,再被烈日烤死,繼續等待下一場及時雨。
它們不會抱怨命運,只會耐心等待自己需要的雨水來臨,生命的精彩就在這一次次的堅持中延續。每一位女性,不管是20歲還是60歲,不管有過什麼樣的經歷,心裡都深藏著一顆不死草的種子,這就是自我成長的欲望。
二;
1 ;心理學家Bowlby和Ainsworth提出,嬰兒的需要被滿足情況將左右他們的「迷戀類型」,而這樣的「迷戀策略」如果未加觀察,將很容易伴隨終生。
迷戀類型有四種,安全型迷戀、焦慮型迷戀、回避型迷戀和混亂型(焦慮 逃避)迷戀。
安全型迷戀:這種模式下,人更容易表達自我的真實想法,更容易獨處、獨立。能夠把生命中所有重要的關係按照優先級排序,畫出清晰的界限。安全型迷戀的人是最好的戀愛對象、家庭成員,甚至是朋友。他們有能力接受拒絕、承擔痛苦。他們在靠近別人的時候很少會不信任對方,他們自身也是值得信任的。
焦慮型迷戀:這種模式下,人對關係容易感到焦慮和緊張,時常需要伴侶通過表達愛意,來清除內心深處的不確定感。他們很難獨處或者保持單身,經常陷入不健康甚至有虐待發生的關係裡。他們無法信任別人,哪怕他們很親密的人。他們的行為可能是不理智的、不規律的、情緒化的,或者經常對別人抱怨異性,卻又在內心深處渴望對方不斷的給予,索取愛是他們慣常的模式。焦慮型迷戀的女性居多。
回避型人格:這種模式下,人對他人極度依賴、同時卻又自我為中心,並且經常不喜歡親密的關係。容易患有承諾恐懼症,並且特別善於找到合理的借口從親密狀態下逃出去。當有人向他們靠近的時候,他們會覺得壓抑想逃離。在每一段親密關係中,他們都會保持及時抽身的能力。在這個類型當中,男性的數量比女性多。
混亂型(焦慮 逃避)迷戀:混亂型迷戀是混合了焦慮和回避兩種迷戀類型。這類人不僅僅害怕進入親密關係或者作出承諾,他們也不信任任何試圖靠近他們的人,有必要的時候他們會嘗試攻擊的行為把對方嚇走。
這類人在童年時期,往往有被虐待的經歷,或者一直被家庭所忽略。
2 ,當我們對迷戀風格有所了解,你可以思考一下,自身的潛意識,是在逃避,還是在焦慮一段關係?
在現實中,有很多類似的女生和你做出同樣的選擇。她們很多是在童年或青少時期,有一段極沒有安全感的經歷,例如父母離異、婚姻不幸、去世,大體上是在原生家庭裡,沒有得到充分的愛的滋養,以至於內心深處既渴望愛,又畏懼愛。因為不了解你的經歷背景,所以提供的相關內容,僅供參考。
「每次看到他我都會無所適從,想念他但是不知道該怎麼合適的去表達,甚至碰面的時候如果他不主動示好或者先跟別的人打招呼我還會生氣,然後很冰冷的看著他。」
在這一段裡,你表達了對愛的渴望,以及特別矛盾的心理。希望不需要用語言,或者暗示,期待對方能夠理解自己。嬰幼兒時期,我們會期待這樣的愛,來自於父母。未獲得,在成年後,容易移情給親密關係或自己有想法的對方。其實是自己的心理需求,投射在對方身上,是童年未獲得充分的一種體現。
我們先普及一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關於個人發展階段的理論。在成年早期(18~40歲),我們的重要任務是「親密對孤獨的沖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於冒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的風險。因為與他人發生愛的關係,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體。在戀愛中能夠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係,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
估計你的年齡再20-30之間,正是埃裡克森提到的「親密感」建立的重要階段。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親密關係,就會有很深的孤獨和困惑感容易產生。
「我就希望如果有一個男朋友就一定要很愛很愛我去補償當年受到的冷落。」潛意識裡,是在用這種方式,來獲得一種心理代償。
但是,這種方式也讓你產生了困惑,「想想又覺得這樣對別人很不公平。我也想主動去溫暖別人。」
在你的顯意識裡,你知道這是對別人的不公,因為這種訴求,是來自童年時代的渴望未被滿足。
你想去主動溫暖別人,這是好事情,但內心也許有一道精神的枷鎖困住你的主動,仿佛在說,如果你付出了,對方能否對你也給予關愛,如果這段感情陷入冰冷,就像童年時期無望的期待,是你畏懼的。
所以,你會有心理障礙,不敢邁出給予的心理。
三 ;
真正的親密關係是什麼?
是建立在雙方的坦率、真誠、靈魂的溝通、精神的共識基礎上的,這樣才能讓雙方同頻共振,感受到情感交互的喜悅。
比較好的一步是你的思維開始松動了「可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克服障礙?」
這裡說明了三點,第一,「你願意主動嘗試新的情感模式,」。第二,因為人的思維慣性是頑固的,所以這種內心的枷鎖還在羈絆你。第三,「如何克服呢?」你在有意識有智慧覺醒地尋求外力的幫助。
或許以下建議對你有所啟發。
1,面對你喜歡的人,在經過對他的人品、三觀等價值觀念等最重要的核心指標進行考核後,你覺得可以嘗試在一起試試,可以先相處看看。
如果對方覺得不合適,不是願意與之廝守終身的人,一個可能的風險是他提分手,問自己有沒有勇氣承受,或者這樣的結果,不能印證「我不夠好」「我配不上對方」「我沒有魅力」這些思維的陷阱,小心掉進去。只能說明的結果是「我和他不合適」「我體驗了一段情感」「我傷心,但我相信未來有適合我的人選」「一段經驗教給我成長」。這是成長型的思維模型。
人在親密關係中,最終看見的都是自己,也是讓自己發覺自我思維的開始。
「看見」自己,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去試著更深層次地看見,你可以從閱讀一些心理學的書籍開始,更多地了解自己情緒、認知的來源;
2,可以嘗試和身邊正能量的朋友交流,打開眼界;當然,最重要的是,你敢於去面對自己喜歡的人。
3,如果壓抑住自己的喜歡,很多情感就像憋在了高壓鍋裡,沒有釋放,會是痛苦和無奈的。
對於你的父親,你 一直很思念,但很少表達過自己的真實感受,這也算一種抑制。試著用自己能接受的簡單方式,例如發一條簡訊問候,去開始傳遞這份情感。情感流淌起來,不再被堵塞住,也許你會更舒服一些。
原生家庭是有深遠的影響,但好在成年之後,我們可以重新正視這份關係,可以重新定義自己,你可以成為寵愛自己的那個人,接納真實的自己,對自己溫和以待。當你有了足夠的心理能量,也可以有勇氣去坦蕩地面對親密關係,有能力去承擔風險,接受挑戰,也有機遇去開啟屬於自我的幸福。
這一切,都建立在你對自我的了解,接納上。
原生家庭的傷痛,從另一個層面,也許讓你更有發覺力,同理心的特質,更理解他人的感受,更包容。
一號殺手:批評,
好理解伐?你對你老公說:這工作幹不下去了。
你老公說:你整天想些有啊沒的,就不能積極一些??
你是不是感覺被批評了?
電光火石之間你也批評他:你薪水多少?評職稱了嗎?還敢說我?
當然,這電光火石裡,發生了很多事。
其實你原本是希望老公來安撫你,但他的批評讓你覺得自己很糟,不僅處理不好工作,承受力還這麼差。由此你委屈、羞恥、憤怒。
於是你也用批評來回擊他,借此機會,將受傷但真實的自己推遠,多遠?連你自己也意識不到了。
你老公呢?他在用批評你推遠什麼?
推遠真實的你:你不要這麼消極,雖然消極的你很真實,但這對你不好,我希望你能變得積極一些,這樣也許你就能好受
——他在用批評你,表達期待你更好;
推遠真實的自己:其實我偶爾也對工作有怨言,但這是不對的。我父母告訴我,男人不能這樣,只有積極解決問題,才有出路。
——他用批評你,以逃避自己的脆弱;
推遠真實的關係:當你用真實的自己,來和我相遇,這使我害怕。在我的經驗中,兩個人離得如此近,一定會出問題。
我用批評你將你推遠,事實上是將關係推遠,這樣我才能用我慣用的方式,來保護我們的關係。
這些是無法求證的假設,但極有可能存在。
我期待我能通過分析「電光火石」,讓我們從極快速的行動中慢下來,回歸內心。
去理解自己及對方的行為,背後可能有無數種情緒、感受、動機。
畢竟,有人會用批評表達愛,有人用離開保護關係。是的,這世界就是這麼令人目瞪口呆。
但批評,對關係產生的影響是什麼?
使得兩個人無法真實地相遇,因為大家都在防禦嘛;
容易對對方失望,從而在關係中感到越來越孤獨。
這是慣用批評的,我們來看第二個。
二號殺手:負性詮釋
就是賦予對方的語言、行為,以負面的含義。
妻子說:同事家出去旅遊了。
丈夫沉默,沒多久開始找碴吵架,最後說,你不就是嫌我沒掙夠讓你旅遊的錢?
這是舉個例子,其實吵架的時候很容易出現,而且場面相當混亂:
有時候一個人在不斷負性詮釋,另一個人不停解釋。
有時候兩個人一起詮釋,沒人解釋。
你以為這就完了?不要這麼天真。
最可怕的是兩個人都在暗戳戳地詮釋,但都不說出來。最後關係越來越遠,直至斷裂。
負性詮釋的時候,我們在幹嘛?
有時候你知道,你想的可能不對。但更多時候我們堅信不疑:對方就是這個意思。
其實就是在投射嘛。
我在無數文章中講到投射,這個概念已經被心理學愛好者講爛了。
好玩的是,不論你多熟悉這個理論,你就是當局者迷,識別不出來自己在投射。
慣用投射的孩子,都是苦孩子。根據規律,童年時候需要察言觀色的孩子,更容易將投射保留下來。
我們需要用自己的想法,去猜測他人的想法——我們想知道別人的想法,只能靠投射,畢竟你不能剖心掏肺。
我們為什麼那麼希望知道別人的想法?悲傷的是——曾經,別人的想法決定著我的生死。
我是否被愛,是否安全,都需要揣測別人。
於是我擅擅長事先在內心猜測你的想法,投射給你,認為你就是這麼想的。以此獲得一些掌控感和安全感。
長大成人後,我們就以為——別人一定是如我們所想。雖然我們知道這不可能,但潛意識堅信不疑。
堅信自己的投射,會對關係造成什麼影響?
你永遠無法看到真實的對方,而只能看到我們投射出來的對方;
對方百口莫辯,在關係中會沉默,久而失去存在感;
所以,哪怕你正在投射,請永遠記得給對方一條活路——讓他解釋,偶爾,信他解釋。
三號殺手:引經據典
這個也好理解,以上「批評」「負面詮釋」都容易讓戰火高升。明明只是一件小事,最後被借題發揮。
其實還有一種情況,也容易讓戰火高升——引經據典。
你跟我談此時此刻,我跟你論前世今生。
我給你把八百年前的事兒全翻出來,以此論證你今日之錯是多麼離譜。
這不僅是從級別上往上飆,還拓寬了戰場,你說你們飆不飆。
這其實是一種「泛化」,從今天吃飯吃到一粒沙子,泛化到整個人生的不幸。
我們之所以不能聚焦在此時此刻,是因為過去的情感太龐大了。
——假若你沒有過去的不幸做支撐,又怎麼會認為一粒沙子都是不幸。
與此相同,假若沒有過去無數對婚姻的失望,你又怎麼會借題發揮。
這件事像個招魂幡,招出了你所有的不滿、憤怒、悲傷、絕望。
每發生一件小事,所有的情感就被翻出來一次,再吸收進這件小事,下次爭吵的時候多翻出一件——你永遠無法活在此時此刻。
親愛的,不要讓過去的幽靈,來驚擾活著的人。
四號殺手:退縮
這在男性身上最常見。
不論你甩什麼過去,對方都沒有反應。
我反倒覺得,這是最狠的一招。因為,這會讓你陷入無回應的地步。
無回應有多慘?比批評更慘?比受侮辱更慘?
對很多人來說:是的。
我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聽過很多絕望的情緒。最最讓人感到絕望的,往往不是被指責、被評論,而是被忽視。
我怎麼說,他都沒有反應;
不論我怎麼求擁抱,她都不給我;
他總是對我說:這麼點小事,哭什麼哭;
小時候,媽媽把我放在床上,她自己下地勞作一整天。
這是怎樣一種絕望?
我看不到你了,我也無法從你的眼中看到我。我不知道你是否存在,我更無法知道自己的存在。
我寧願激怒你,侮辱你,指責你,和你打架,我也不想聽到你的呼嚕聲。
那聲音讓我無比憤怒和絕望,我甚至想毀了你和自己。
這實在是太可怕了。
從這些例子中,我們多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這四大殺手如安在我們的關係中反覆出現。
4 ;現在,我們要做什麼?
首先我們不用驅趕它,而是發現它。
很多人以為,我們知道了不足,就必須去修改它。
並非如此。
心理咨詢不以全然改變一個人為任務,而是發現一個人。
我們知道他為什麼善批評、善回避,比不允許他批評和回避更加重要。
有時候,批評別人和回避別人,我們說過,已經是他所能使用的,最安全無傷害的武器。
畢竟我聽過無數人對我說:假如我用真實的自己和他相遇,我怕他會被我毀了。
一切的存在,都有值得被擁抱的地方,何況這存在,是你的一部分。
我們在使用四大殺手時,能做什麼?
先允許它存在一段時間。
仔細去留意自己的「電光火石」,同時留意對方的。
知道自己行動背後的情緒和動機,哪怕行動仍然存在,感覺都會不同。
例如:
你的丈夫經常說「看把你給胖得」。你以前會進行一個「負面詮釋」。
現在進行發覺或者心理咨詢,本質上是因為他激發了你自己的不自信,和不被愛的恐懼。
從前你可能會怒氣沖天地說句:滾!現在你還是說句「滾」,不過已經雲淡風輕,吐槽式。
所以,我永遠都會說:先去理解自己。
不論你是善批評、善回避、善負面詮釋,都先去理解自己,這些行動背後的意義。
你會發現,當你理解了後,你不需要知道正確做法,你就會不同。
當你正在被四大殺手追殺
仍然是,試著去理解對方。理解他這麼做,背後的恐懼、害怕、羞恥、絕望、憤怒。
理解對方有什麼用?是為了寬容對方?No。
理解對方,是為了理解,他和你不同,以利於劃清人際之間的界限。
劃清界限有什麼用?你就不會被撩撥得死去活來。你更少派四大殺手去追殺別人,也不怕別人的追殺。
最後,即使四大殺手仍在你們家,和你們一起生活,也請不要責怪它。
因為這世間愛有萬種模樣,其中一種叫:相愛,才會相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