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親近的人,說話越要注意分寸感!家庭好不好,看說話方式就知道

疫情之下,每個人只能乖乖待在家。

同樣是家,有些人沒待幾天就「如坐針氈」,想要逃離;有些人卻正好抓住機會和家人增進感情,共用快樂幸福的時光。

這樣的差異,顯然與 家庭的品質有關。

看到網上許多人吐槽:

「天天吵天天吵,我再待在家裡遲早要瘋」

「別人的家是家,我的家就是一個冰窟窿,沒有一點溫情」

······

絕大多數都是與家人之間溝通不當、不會好好說話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的確,一個家庭好不好,從說話的方式就能看出來。

1

我們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對待外人謙遜禮貌、言辭得體,可到了家人面前就隨便發脾氣、惡言相向。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寫道:

「我們習慣于對家人大喊大叫,指責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溝通,學不會道謝,也不懂得道歉,我們都覺得自己已經為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卻忽視了最關鍵的一點:有效溝通。」

語言是有能量的,溫暖的關心的話語,給人積極的能量,增進彼此感情;粗暴的指責、嘲諷打擊,蘊含消極的能量,讓人心生灰暗、內心痛苦。

再親密的人,再包容的人,也會被這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語言「利劍」所傷。

於是各種矛盾、爭吵開始出現,每個人都積攢了無數不滿和委屈,心不能團結在一起,整個家庭從內部來看是支離破碎、動盪不安的。

這樣的家庭,怎麼好的起來呢?

2

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核心。

親密關係中,最怕的就是不能好好說話。

把關心變為指責:

「這麼晚都不回來,那就別回來好了!」

把提醒變為質問:

「下雨了還不知道收衣服,你幹什麼吃的!」

······

還有許多夫妻在吵架的時候,只是單純發洩情緒,對問題的解決一點幫助也沒有:

「天天就知道玩手機,你跟手機過去吧,孩子哭了你聾了嗎?」

其實, 學會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比發脾氣爭吵好的多。

比如:

「你這麼晚都不回來也不說下,我真的很擔心很著急,下次記得提前跟我說。」

「下雨了,陽臺上的衣服還沒收,我們趕緊去收下吧!」

「我一個人帶一天孩子真的很累,我也能理解你上一天班的辛苦,但是你下了班回到家一直玩手機不管孩子,我會覺得很生氣很委屈,我希望你在家裡可以幫忙照看一下孩子。」

情緒化的語言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反而會讓情況變得更加糟糕;情緒平和、耐心溝通才能幫助更快地解決問題,對方也會更好接受。

夫妻兩個人應該是隊友、是「戰友」,分工不同,但都辛苦,共同目標也都是為了這個家。

因此, 雙方對彼此應多一點體諒和理解,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相互扶持、共同承擔,就會避免很多傷感情的辱駡、指責、互相傷害。

轉變我們的說話態度和方式,出現問題了做好情緒管理、採取有效溝通,夫妻之間更和睦,家庭氛圍也會更好。

生活在情緒穩定、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中,孩子也會更加有安全感。

反之,父母經常吵架、紛亂動盪的家庭,容易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問題、性格缺陷、同樣也不會好好說話。

3

許多父母跟孩子說話,喜歡否定打擊、潑冷水、一言不合發脾氣。

「考這麼點分還有臉回來?」

「就你還競選班幹部,趁早別丟人了。」

「沒用的東西,碗都拿不穩!」

······

幾米曾說:「 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不懂好好說話的父母,孩子容易自卑,自我否定,同時也破壞了親子關係。

在中國,很多做子女的都覺得跟父母溝通很困難,在家基本沒話說。

因為許多父母沒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覺得自己仿佛高孩子一等,因為是父母就可以隨便對待孩子。

 

這是徹底的錯誤。

孩子再小,也是和我們一樣平等獨立的個體,應該得到最基本的尊重。

好好說話,才能培養出良好的親子關係,親子關係好了,才能有效發揮教育的作用,孩子各方面發展好了,整個家庭氛圍也會跟著和諧、向上。

因此,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請多一點尊重和耐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有話和孩子好好溝通,加強親子間的情感連結。

越是親近的人,說話越要注意分寸感。

因為如果我們愛家人,就不應該讓彼此陷入那種互相指責攻擊,時常惡語相對的境地中。

家庭的幸福需要用心經營,首要的一點就是好好說話。

一個家庭只要和和睦睦,團結一心,相互支援,福氣和財富都會自然而然地來到。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請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再怎麼樣,都要好好說話!

《秘密訪客》成年度最期待懸疑片?5個主演個個實力派,導演更牛

朱一龍童瑤主演,王志文做配,諜戰劇《叛逆者》最近有望播出

《一江春水向東流》裡主角大都紀實表演,而配角上官雲珠是藝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