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作家龍應台通過講述朋友家女兒8歲時表現出的卓越繪畫天賦與18歲再次見到時抽煙、紋身、與男友同居,完全變了一個人似的巨大落差,感悟到:
「其實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限’的。」
看到本該充分發揮特長,收穫燦爛人生的孩子,如今卻走入彎路,龍應台不無遺憾地說:
「我不認為她的父母現在有資格去批評他們的女兒,因為一直以來,她的父母只顧著自己,從沒重視過她的教育問題。現在再想教育已經不可能了,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因為父母的教育功效已經「過期」了。而且她的父母在「有效期限」內也沒努力過。」
是啊,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在孩子童年時期缺席,或是疏於管教,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各種問題都凸顯出來了,才開始疑惑:「好好的孩子,怎麼變成這樣了?」
其實不是孩子變了,是父母自己在有效期內沒有好好把握,錯過了孩子的成長。此前疏於的陪伴、溝通、瞭解,早就給今天埋下了種種隱憂。
0-10歲,是孩子最依賴父母的十年,也是父母有效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當孩子漸漸長大,自我意識越來越強,而且同伴、老師、學校漸漸佔據了孩子生命的大部分,父母的作用就越來越小了。
這時候,父母再花多少時間、心力,也很難對孩子有實質影響,只剩下歎息、後悔的份兒。
所以各位家長們,一定要趁孩子還小,趁自己還在做父母的有效期限內,好好珍惜,別在這最關鍵的幾年偷了懶。
一、該給孩子的陪伴,一點都不能少
中國城市親子調查資料顯示:七成中國父母沒時間陪孩子,僅30.32%的父母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全職父母的比例不到一成;
73.13%的父母會因為工作原因取消與孩子的約定,67.75%的孩子兒童由老人照顧,獨立照顧孩子的父母僅占三分之一;
而且三分之二的兒童與手機、ipad為伴,僅五分之一的父母重視與孩子的情感溝通。
每次一提到陪伴,很多家長就煩惱:
「誰不想多陪孩子呢?還不是因為工作忙?」
「不掙錢,怎麼給孩子好的教育資源和成長環境!」
「說得倒是輕鬆,誰又能替我們想想呢?」
我非常非常理解那些父母的酸楚和無奈,但我仍舊要強調一點就是: 金錢永遠代替和彌補不了陪伴。
尤其是孩子生命的頭三年,是孩子建立安全感最關鍵的時期,父母一定要儘量把孩子帶在身邊,給他足夠的愛。
要知道,即使給孩子再好的環境,少了陪伴,孩子的內心只會是一座孤島。
孩子性格孤僻、缺乏自信、親子關係疏遠、冷淡、孩子叛逆、反抗······長大後反映出來的種種問題,其實原因都可以追溯到父母對孩子的有效陪伴不夠。
吳尊曾說,他可能是汶萊陪孩子時間最多的爸爸。
自從有了女兒neinei,他的日常生活便重新被規劃。每天為了陪伴孩子,他將工作時間由早晨安排到上午,晚上9點哄孩子睡覺後,才安心工作。
其實有效陪伴,不在時間的長短,而在於你是不是用心。
利用週末的一點時間,陪孩子去公園玩玩、做做運動;
飯後半小時,和孩子共讀一本書、玩一會益智遊戲;
哪怕只有十分鐘,平靜專注地和孩子聊聊天······
只要在那段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裡,你的目光、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那樣就是成功的、有效的陪伴,會給孩子源源不斷的能量。
二、該教給孩子的規則、獨立、責任、習慣,一定要趁早
有些家長嫌管孩子麻煩、要學習很多科學方法、費很多心思,長大了自然就好了;
有些家長平時沒時間陪孩子,出於補償心理就對孩子無限寵溺;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小的時候不重要,長大了再來管就行。
小時候不捨得管,青春期不敢管,長大了管不了,這就是很多家庭教育的現狀。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俗語是有道理的。
孩子的行為習慣養成,最重要的就是童年早期,越大越難糾正,有些甚至會根深蒂固地伴隨他一生。
所以教養孩子,一定要趁早。
孩子6歲前,一定要進行規則教育,不合理的需求,堅定說「不」,不當的行為,嚴肅制止,並說明原因。
隨著孩子成長,要捨得放手,從生活中日常小事做起,培養他獨立的生活能力和思維。
孩子犯錯了,不幫他逃避、找理由,鼓勵孩子勇敢承擔責任,讓孩子懂得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孩子該養成的規律作息、熱愛閱讀等良好習慣,一定從小就要重視起來。
父母的有效期,只有短短的十年,願每一位家長都不要錯過。
千萬不要奢望著等孩子大了再去努力、彌補,那個時候就為時已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