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是一個孩子的頂級實力

很多成績優異的孩子,靠的並不是天賦,而是長年累月的自律。

希歐多爾·羅斯福總統曾說:

「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人在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

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擁有這種品質的孩子,更有競爭力。

蘋果創始人史蒂夫·約伯斯這樣說過:「自由從何而來?從自信來,而自信則是從自律來。」

自律則自信,自信則自由。喬幫主每天四點起床,九點前把工作做完,正是他這種極強的自律,讓蘋果開創了一個智慧手機新時代。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裡這樣寫過:「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俞敏洪也說過:「沒有自我管理,人生難以變得更好。」

自律的孩子各有各的幸福和滿足感,不自律的孩子卻大同小異。

明明有一大堆作業要做,總是管不住自己的再玩一會,翻箱倒櫃的找吃的,玩手機,看電視,時間就這樣一點一點的過去,到了實在不能再拖的時候,猛然醒悟,奮筆疾書,最後草草了事。

這樣一來,作業的品質可想而知,每當要考試時,又後悔不已,後悔自己當初怎麼沒有努力一些,後悔那些白白浪費掉的時間。

等到下一次,又一樣的管不住自己,又是一樣的後悔,於是陷入了不自律的無限迴圈。

科學家將孩子的3-6歲稱為 「潮濕的水泥期」,意思是說孩子的85%性格、習慣和生活方式都在這一時期形成,將7-12歲稱為 「正凝固的水泥期「,這一時期孩子85—90%的性格、習慣等已形成。

事實上, 在孩子的性格、習慣尚未形成時,家長做一些必要的干預,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其實是十分有必要的,這將伴隨、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覺不用大人管,省時省力,又省心。

其實父母在孩子童年時做出一些努力,掌握一些方法,讓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是最好的捷徑。

1

抓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兒童心理專家進行研究,孩子在6歲前會經歷非常關鍵的多種敏感期,而秩序敏感期一般在2歲半左右出現,並可能持續很長時間。

教育專家孫瑞雪曾經在著作中曾經寫過,各類敏感期也有可能因為環境的因素滯後。

這一時期,孩子形成了屬於自己的特有秩序。

比如,媽媽下班回家,一定是要他開門,如果不是,他會讓媽媽出去再來一次。

比如,小鬧鐘一定要擺在床頭的固定位置,如果不是,他會極其不適,嚎啕大哭。

比如,吃飯的時候,一定要自己拿可愛的小熊碗,如果不是,他會再拿一次。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自我意識萌芽的重要階段,固定的程式和秩序帶給孩子的是安全感,在這種「直線式思維」裡孩子形成一種內在邏輯。

如果秩序敏感期能得到很好的保護,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慢慢的脫離這種外在固定模式,形成內在的「以不變應萬變」的自我管理模式,也就是自律性。

如果這一階段,孩子的這些「特殊行為」被養育者誤以為「不聽話」、「沒事找事」,用批評、呵斥的簡單粗暴的方式去壓制孩子的行為和反應,破壞了孩子的內在秩序,阻礙了孩子追求完美的潛在意識,扼殺了孩子的自律性的發展。

父母應該抓住這一時機,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完美的度過這一時期說難也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

首先,需要養育者極大的耐心,不強行制止孩子,接納孩子的偏執。

這一時期孩子的語言發展並不完全,通常用哭鬧來表示不滿。這時需要爸爸媽媽引導孩子理清想法,也可能要猜測孩子的想法。

現在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忙著為生活奔波,能夠如此慢下性子,也是一種極大的挑戰。

其次,盡可能提供有秩序的生活環境。儘量保持規律的生活,也可增加有趣又好玩的生活儀式感。

比如,晚上睡覺之前,寶寶拉上窗簾,關上燈,晚安星星,晚安月亮,晚安小椅子,晚安小床……

比如,孩子在固定的餐椅上吃飯,有屬於自己可愛的小餐具。

家長的秩序化讓孩子得到安全和滿足,孩子的本能得到尊重,這樣可以更好的幫助孩子度過秩序敏感期。

最後,恰到好處的利用秩序敏感期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俗話說「趁熱打鐵」,在這一時期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更容易。

垃圾扔進紙簍裡,自己衣被自己理,醒來睡前都刷牙,自己鞋襪自己洗,每件事情要做完,所有物品理整齊……

家長引導孩子形成一套固定程式,即便孩子的動作有些笨拙,也要耐心等待,最終會形成好習慣。

2

父母是最好的榜樣

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模仿,你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自己下班後就懶散的躺在沙發上無聊的刷新著手機,日漸平庸的日子,早已忘卻曾經鬥志滿滿的自己。

這時不斷的提醒著孩子,「你去寫作業」,「你要努力」,這樣的話大人說的再多都是枉然。

魯道夫·斯坦納在《童年的王國》寫過,孩子在七歲前實際上是一個觀察者。

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們觀察和模仿的對象,他們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會心領神會,並奉之為最高準則,最終通過模仿和學習,成為和父母一樣的人。

在英國有一個愛德華家族,八代子孫,共600多人。老愛德華是個博學多才的哲學家,為人嚴謹勤勉。他的子孫有13位當大學校長,100位教授,80多位文學家,60多位醫生, 20多人當過議員,75人是軍官,1人當過大使,1人擔任過副總統。

這樣一個開掛的家族,正是得益于優良的家庭氛圍,一代代優良品質的傳承。

要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子,必須先成為什麼樣子。

3

「大腦神經」訓練法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人的大腦神經反射就好像人的肌肉一樣可以進行訓練的,一個人的自律能力也可以同肌肉一樣被訓練好。

一個人的自律水準無論在小事還是大事上都是基本相同的,那麼如果在小事上進行自律性訓練,提高後的自律性也會投射到大事情上。

心理學家進行過研究,他們讓參與實驗的人改變一些小習慣,比如左撇子的人用右手、改變口頭語,等等,結果發現這些人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自律水準也慢慢提高了,這是因為他們負責自律的大腦神經得到了鍛煉。

因此可 以從孩子的小習慣開始訓練,慢慢的養成小習慣後,孩子們會將小習慣投射到大事中去。

例如:

堅持訓練孩子睡覺前將自己的鞋子擺整齊,衣服疊整齊放在固定的位置。慢慢的孩子會習慣性的整理好自己的書包、文具、書桌。

堅持訓練孩子每天到家先將作業完成後再做別的事,慢慢的孩子就會知道做事情要分清輕重緩急,慢慢學會合理安排時間。

通過慢慢的堅持,孩子就會養成自律的習慣,這樣的方式孩子也不是很費勁,大人也不需要白費口舌的講道理。

4

説明孩子認識和管理時間,

學會安排自己的生活

前一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一個爸爸帶著11歲的兒子環游世界,他將錢包交給孩子保管,一路上的時間、路途計畫、吃、住全部交由兒子決定,爸爸的職責只是負責騎著摩托車帶他趕路。

他們經過福建、江西、安徽、江蘇、山東、河北、抵達北京;然後再從北京經過河北、陝西、山西、重慶、湖北、湖南、廣東,再回到福建。

這孩子也沒有落下功課,每天利用晚上的時間學習、做作業。並且這孩子每天晚上都自己整理行李,規劃好第二天的路線以及記錄視頻日記。

整個旅途中孩子學會了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如何制定旅行計畫,並在實施時合理調整。

拖延症就是自律性差的直接表現,因此教會孩子認識和管理自己的生活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開始可以家長幫助孩子制定時間任務計畫,完成後給孩子在獎勵榜上記上一筆。慢慢的發展為家長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慢慢的家長就完全放手,讓孩子自己制定計劃,自己完成。

計劃性強,並且能夠很好的完成,孩子的自律性也會慢慢養成,直到變成習慣。

康得說:自由即自律,自律是最大的自由。

孩子未來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想要未來能有更多的選擇和機會,自律必不可少。

孩子能夠養成自律的好習慣,是解放孩子,也是解放自己。

自律是孩子迎接開掛人生的最佳姿勢,我們努力掌握一些恰當的教養方法,總會事半功倍的。

騰訊攜楊冪等500餘藝人再度圍剿短視訊剪輯,網友怒了:抵制騰訊

古裝諜戰片《風起隴西》來襲,馬伯庸大作,曝鄧倫、朱一龍主演

《巡回檢察組》熱播,又一部反黑題材片來襲,黃景瑜、白百何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