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哭窮」教育會導致「你不配」自卑心理,影響孩子一生

「你看看你,咱倆認識快幾年了,我每次見你是這個髮型和打扮,你就不能換換嗎?」好友看到小雨前來赴約,又忍不住說道。

小雨不好意思地笑笑,「實在是不會啊,對於穿著打扮這些我一竅不通,你又不是不知道。」

「可我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跟我去了嗎?我還不知道你,你就是不捨得花錢。」好友說著,又把單買了。

是啊,好友一語中的。其實不會是一方面,不捨得花錢是更大的原因。並且,小雨無法想像自己換個髮型出門會是怎樣,她不敢。她覺得所有人都會對她指指點點。

對於金錢,小雨有個邁不過去的檻。如果花錢,她就有深深的負罪感,仿佛父母又在旁邊和她算帳。

這種負罪感從小時候而來,即使在她工作後,結婚後,還是一直伴隨著她,揮之不去。

一個人對金錢的態度,更像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往往在童年養成,並且會影響一生。

「哭窮」教育會導致「你不配」自卑心理

小雨的媽媽是個非常節儉的人。小時候,小雨爸媽是教師,小雨又是獨女,家裡條件其實挺好的,但是媽媽常常會跟她說:「爸媽掙錢不容易,不能亂花錢。」

於是小雨都是撿別人的衣服穿,想要一雙五塊錢的涼鞋,都會被拒絕。

五歲多的時候,媽媽帶著她上街,想去商場裡逛一逛,但是自行車停在外面又不太放心,就跟她說,你在外面看車子,媽媽進去逛一下就出來行嗎?

那個年紀的她哪裡懂得那麼多,不假思索地就拒絕了,也滿心好奇地和媽媽進去逛了。等逛完出來的時候,自行車真的丟了。

於是媽媽開始埋怨她,如果她不是非要跟著進去,在外面看著車子的話車子就不會丟了,媽媽責怪她一點都不體諒父母掙錢的不容易。畢竟那個年代,一輛自行車對於一個家庭來說還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小雨其實也很傷心,她不想媽媽這麼難過。可是後來媽媽逢人就說這件事,一次又一次地重提並責怪她,都是因為她才損失了那麼大一筆錢。小小的她再也無法忘記這件事,並認為都是自己的錯。

從那以後,她有任何要求都不敢再提出來,因為她覺得欠了媽媽很多,很怕花了媽媽的錢又被責備。也是那時起,她拼命地攢錢,卻不敢再花一分錢。這個習慣一直伴隨著她,直到她開始工作掙錢,她也依舊如此。

在「哭窮」教育裡長大的孩子,可能學會了節儉,懂得了努力,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但在反復被灌輸的「節省」、「浪費」、「不能買」背後,藏著一個潛臺詞叫做「你不配」。

因為總是得不到物質上的滿足,因為花錢總是有負罪感,孩子的精神世界被人為製造了一種「窮」,長大成人後依然擺脫不了,要麼變得敏感自卑,要麼把錢看得太重。

很多時候,跟孩子哭窮,父母以為只是說說而已,自己都沒有往心裡去。殊不知在孩子敏感的心裡,可能就種下了種子,影響他一輩子。這樣的哭窮,和想讓孩子自己去感受生活的不易,完全是不一樣的方式。

總是掛在嘴邊的「咱家沒有錢」

讓他走向了極端

之前看到一個案件,82歲的沈奶奶在家中被害。經過痕跡檢驗工程師仔細搜出後得到的線索,尋找到了犯罪嫌疑人——被沈奶奶資助的17歲的少年文仔。

而文仔到警察局說的第一句話竟然是「我恨自己沒有父母,恨大伯沒有錢。」

文仔是大伯收養的棄嬰,因為大伯自身殘疾,家裡很窮,文仔總是被村裡的孩子欺負。在學校,因為交不上學費,總挨老師白眼,被同學笑話。

文仔說,他清楚地記得,有一年春節,一群孩子在村裡放鞭炮,把他的棉衣炸壞了。他哭著跑回家,大伯只是默默地給他縫補好,卻不敢去炸壞他棉衣的孩子家評理。因為那家人給過文仔舊衣服穿。

「咱家沒有錢,拿了別人的就手短。」大伯經常跟文仔說這句話。那年春節,文仔是哭著過的。

後來文仔上初中交不起學雜費,沈奶奶聽說後從此開始資助文仔。可是大伯說了一輩子「咱家沒有錢,拿別人的手短」這句話已經成為了文仔心裡的一根拔不掉的刺,他對沈奶奶一方面很感激卻又感到一絲恥辱。

在文仔眼睛受傷夢想破滅後,這句話最終促使這個孩子拿刀刺向了勸他繼續上學,苦口婆心勸他學個手藝餓不著的沈奶奶。文仔說,那一刻,他覺得纏著自己的所有屈辱終於結束了。

文仔受困於自己的身世,在他的記憶裡,旁人的關心和善意都是因為憐憫。他們可憐他,卻讓他覺得恥辱,抬不起頭。 每當想要掙脫這份恥辱感的時候,大伯的話像是在提醒他,讓他在自卑的漩渦裡越陷越深。

所以當沈奶奶想要走近他,給他關愛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是反抗。

其實,貧窮並不一定會讓孩子自卑,但父母表現出的貧窮心態卻一定會給孩子造成影響。在大伯一輩子「咱家沒有錢」的嘮叨下,文仔就這樣走向了極端。

正確地與孩子「談錢」,讓孩子擁有自信

我有個同學,家境不是很好,有時能看到他的鞋子上都打著補丁。可儘管如此,他也能在大熱天和同學們一起吃冰棒,也能在美術課上有屬於自己的水彩筆。

他說,媽媽說過省錢的地方有很多,但是不用過分地虧待自己來省錢。所以在他工作以後,家庭條件變好了,沒有先想著攢下一大筆錢,而是把該買的房和車都置辦了。

小時候的困難和媽媽的教育並沒有讓他認為自己是不配花錢的,這樣的信念促使他正確消費並大膽投資,反而因為錢的流動使得生意越來越好。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會向孩子哭窮。父母自己努力做好自己,才能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電視劇《少年派》中,閆妮上高中的女兒林妙妙抱怨父母總是扣押她的零花錢、壓歲錢,連期末考試前承諾的「進步獎金」也不兌現,與父母產生了爭執。

林妙妙的媽媽認為小孩子在學校讀書,吃穿用住都是家裡花錢,根本不需要什麼零花錢。但林妙妙說:「小孩子也需要錢壓兜呀,這樣身板才能直起來呀!」

有時候,其實孩子需要的並不是很多錢,而是能夠支配自己零花錢的的自主權。他只是希望看到喜歡的零食,能夠和同伴一起嘗嘗;碰到喜歡的小玩意兒,能夠體驗擁有的喜悅。

而父母卻總是覺得花錢買那麼「沒有用」的東西是浪費錢,不願給予孩子這份權力。大多數父母認為用「哭窮」的方式與孩子談錢,能夠讓他們體會到錢的來之不易,從而做到勤儉節約。

事實上,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那父母到底該如何和孩子談錢呢?如何把握一個合適的度,才會讓孩子不陷入自卑?

第一,直面金錢,不要忌諱與孩子談錢;

當孩子問到有關錢的問題時,可以告訴他,錢不是天上白白掉下來的,而是勞動獲得的;金錢本身沒有價值,有價值的是辛勤的勞動。可以告訴孩子父母是怎樣通過工作賺取金錢的,這是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與信任。

但是,千萬不要過度誇大事實去以訴苦的方式與孩子談錢,那會強化孩子的不配獲得感,導致錯誤地看待金錢。

第二,引導孩子正確消費金錢。

除了讓孩子明白錢從哪兒來的,還應該引導孩子懂得如何花銷,如何掌控。所以,適當地給孩子一些零花錢,是有必要的。

每到過年,孩子們總會收到一些壓歲錢,這時候可以讓他們擁有一些壓歲錢來進行支配,但可以問一下他們的計畫,在認為不合理的地方,適當給他們一些建議。而不是給了錢就什麼都不管了。

當孩子有了一些真實的花錢經歷,才會明白錢要如何支配,以及正確支配。只有孩子自己支配過金錢,有過試錯的機會,才能逐漸對金錢有深刻的認識。

正確認識金錢的孩子,成長中不容易受誘惑,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是真正有價值的;長大之後,他們能在經濟上更加自由和獨立,因為他們懂得經營之道,而不是盲目追隨。

《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曾經說過,金錢觀念和理財教育是「餐桌上的教育」,學校裡學不到。

那麼身為父母的我們,努力給予孩子正確的財商教育,讓孩子做一位「金錢主人」吧!讓他們過真正自由的人生,在困難時知足和奮鬥,在富足時自律和珍惜。

德雲社「指點江山」的副總,陪著郭德綱大哭,這個徒弟不簡單

bian

優酷又一古裝甜寵劇來襲,主演都是正當紅,光看高甜劇照就心動了

趙本山愛徒張小光:為省55元高速費丟了性命,生命定格在4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