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薇公開哭慘,曝光女星生存現狀:醒醒吧,沒有誰比誰更容易

  

  

  

  前幾天,趙薇因一段話被頂上熱搜。

  在《演員請就位》節目裡,主持人感嘆:「現在有這樣的輿論,就是資深的女演員,能有的機會越來越少。」

  趙薇作為評委,語出驚人。

  她回應:「大家都說女演員40+有各種困境。但我覺得根本不是年齡的問題,而是所有女性演員都有一種很難出頭的問題。」

  

  她舉出2個現象。

  • 現在廣告怎麼都是小男生代言。小姑娘都去哪了呢?
  • 我那時候,都是男演員挺難出頭。現在女演員怎麼就越來越難了?你們男導演,得多捧捧我們女演員。

  

  一石激起千層浪。

  這條熱搜下面,評論留言近2萬條。

  其中不乏這樣的聲音:

  「不僅演員,女性在各行各業都很難出頭。」

  「一切資源都傾向男藝人,這就是偏見!難道這不應該被改變嗎?「

  「在娛樂圈,女性做什麼都容易挨罵……女性真的太難了。」

  總結一下就是:你看,我們女性又遭到了職場歧視,必須得呼籲改變!

  對於這些網友的態度,我想說一句話招罵的話:

  女明星越來越難,並不意味女性歧視的加深,

  甚至相反,

  這體現出中國女性的崛起。

  

  

  先解答一下趙薇的困惑。

  為什麼現在廣告多是小鮮肉代言?

  很簡單,因為消費者喜歡。

  商家打廣告都是奔著賺錢去的。

  消費者願意購買女星代言的產品,那商家自然就請女星代言。

  反之,那就請男星。

  不然,商家憑自己喜好來,這廣告不得虧死?還怎麼競爭?

  那麼重點來了。

  為什麼消費者更喜歡看男星而不是女星代言呢?

  給大家看幾組數據。

  • 《2019年天貓女性消費報告》指出,女性消費客單價逐年增高,同比去年增長8.85%。
  • 有研究表明,中國社會購買力70%以上掌握在女性手中。在消費市場裡,超過80%的購買決策,由女性做出。

  簡而言之,時代變了。女人開始當家作主,成為消費市場裡的主導。

  另外,追星一族,多為女性。

  願意為偶像買單的,更是女性居多。

  男人看到大胸女星代言的產品,可能會多撇幾眼。但要不要買,終歸回歸產品本身。受代言人影響較弱。

  而女人更為感性。

  為愛豆一擲千金有點難,但支持一下代言產品還是可以的。

  所以,

  中國女性扛起了消費市場的半壁江山。

  中國女性更願意為偶像掏腰包。

  面對這樣的市場,你叫品牌方怎麼辦?

  當然是多請王一博、張藝興這樣的人氣小生代言。博得女消費者青睞。

  

  

  我們發現,女明星代言的產品越來越少,那是因為商家希望用「男明星」,來討好女性消費者。

  給大家看一張圖。

  論消費投資市場,少女最有價值,兒童其次,少婦第三。

  而男人是狗不如。

  從女性角度講,難道這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嗎?

  它折射出2個可喜的現象。

  一個是中國女性經濟獨立。

  有錢才能買買買。

  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才可能「霸占」消費者群體。

  事實上,中國女性確實越來越有錢了。

  中國女性勞力參與率超過70%,位列世界第一。

  是鄰國日本的兩倍不止。

  中國中產女性人數超7000萬。

  其中四成每年收入以20%遞增。

  另一個是,中國婦女的家庭地位越來越高了。

  有數據顯示,浙江舟山女性存入餘額寶的金額,比男性還高出28.2%。

  黑龍江大慶、牡丹江地區,則分別高出25.5%、25.4%。

  女人攬家庭財政大權。

  一位女網友感嘆,「也許理財方面男性更占優勢,但男人賺了錢最後還是女人花。」

  雖然我是一位男性,但挺願意看到這種現象。

  女人賺錢,自己花。

  男人賺錢,給愛人花。

  多和諧的場面。

  

  

  對於「為什麼女演員機會越來越少」,其中邏輯也差不多。

  觀眾喜好影響市場。

  

  市場反饋的結果,讓導演決定用幾個女演員。

  眾所周知,現在影視劇的「主力軍」觀眾,也是女性。

  男性多是喜歡打遊戲。

  很少追星追劇。

  關於追劇喜好的變化,有一位知乎網友解釋——耽美文化的崛起。

  

  以前大家喜歡看這種作品:

  幾個女人圍繞一個男人轉。

  或者,幾個女人跟幾個男人一起轉。

  比如《小時代》。

  比如「霸道總裁愛上我」之類。

  後來業界發現,現在幾個美男在一起拍戲,女性觀眾也挺喜歡看的。

  比如肖戰的《陳情令》。

  比如朱一龍的《鎮魂》。

  一堆美男泡在一塊,女演員的戲少的可憐。但觀眾照樣買單。

  這麼一來,女演員生存空間自然就受到擠壓。沒辦法的事。

  至於耽美文化的崛起——我覺得挺好的。

  是社會的一種進步。

  早些年,在男權主義更為嚴重的時候,兩性文化是非常單一的。

  男主外,女主內。

  男人要剛,女人要柔。

  男人必須如何如何,女人只能怎樣怎樣。

  否則,你就有問題,得治!

  現在審美更趨於多元化。

  男人可以用「美」來形容。

  女人也更加尊重自己的欲望。

  男人可以喜歡男人,女人也可以有N種選擇。

  ······

  社會的包容力越來越高。受益的,是我們每個人。

  

  

  

  一路分析下來,趙薇口中的哀嘆,並不是什麼性別歧視。

  女明星難接代言,是因為大家暫時不想看「她」代言。

  女演員沒有戲拍,也是因為大家暫時喜歡看別的。

  怨不得導演。

  怪不了投資方。

  就像冬天來了,短袖不好賣。作為廠家,你不能因為賺不到錢,然後就指責:經銷商你歧視我!

  但話說回來,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演藝圈,誰不是弱勢群體呢?

  導演難不難?

  難。

  他們夾在廣電總局、資本、演員、劇本之間,各種掂量。一步走錯,代價巨大。

  投資方難不難?

  難。

  砸的都是真金白銀,一不小心就血本無歸。

  編劇難不難?

  難。

  今年一年都充公入,被逼著反覆改稿,沒署名,沒錢,沒尊嚴。但他們的苦又能向誰抱怨?

  還有男演員。

  還有跑龍套。

  還有燈光師、道具師。

  

  各「家」都有難念的經,沒有誰比誰就一定更容易。

  

  所以空喊「不容易」是沒有意義的。

  

  「不容易「遍地都是,不是稀缺品,並不能幫女演員解決實質問題。要想不被市場淘汰,只有拿出具有競爭力的東西來,去爭奪資源。

  影視圈也有馬太效應。

  你越牛,越會有人來幫你。好代言、好劇本接到手軟。

  反之也成立。

  如果說因為某些原因,你出不了頭,每個月賺的錢跟小白領差不多。

  恕我直言,不滿意的話,你也是可以離開的。

  而你不願意離開,說明熱愛拍戲。那麼,你就要為自己的熱愛買單。

  

  就像我很喜歡寫作。可進入行業後,發現寫作賺錢很難。靠它買豪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我不會吐槽行業有問題。

  因為熱愛本身就是價值。

  

  寫稿讓我快樂。

  拍戲讓倪虹潔這樣的女演員快樂。

  

  既然快樂,那就不應該抱怨。我們都是自由人,得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作者:卓絕

霍啟剛發文悼念奶奶,說出祖母和郭晶晶的關係,首次曬出珍貴照片

張嘉益閆妮主演《裝臺》很有煙火氣,終於迎來一部稀缺都市平民劇

美國總統都戴什麼表? 勞力士PK 歐米茄 腕錶大戰 誰嬴了

tienli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