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達、廖啟智接連離世 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記憶在一點點的消失

在上個月的月底,曾出演《上海灘》、《證人》等影視劇的演員廖啟智(智叔)逝世,終年66歲。今年才過了短短3個月,已經走了3位香港著名演員。

而實際上,從18年開始,我們熟悉的那些曾經出現在香港電影中的面孔也是越走越多,而這些人也代表著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記憶正在一點點的消失。

  一、香港電影的衰弱

對於香港電影的衰弱時間,網上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90年代起,有說1993年後,也有說是1997年後,更有說千禧年後。但無論哪種講法,都與經濟環境的變化息息相幹。

香港電影的最高峰是在1992年,在這一年,整個香港電影全年的收入能達到12億港元,遠遠超過外語片。而從1992年之後,也就是1993年開始,香港電影的產量就開始慢慢下降。

而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臺灣對香港影片的投資急速萎縮,失去了臺灣市場,港片失去了很重要的投資方,也為日後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而到了1997年前後,一場席卷東南亞以及香港的金融風暴爆發了。不僅極大影響了各方在影視上的投資,更是讓消費者不再有閒錢花在影視上,而廉價的盜版碟也在這時崛起了。被前後夾擊的香港影視行業陷入了空前的絕境。

到了千禧年後,香港電影的年均產量從200部的鼎盛,變成年產40/50部,而且票房紀錄全被其他地區出品的電影占領。

  二、人才流失嚴重

不管電影藝術如何的虛幻,作品永遠都是人做出來的,而這裡的人也不單單是指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燈光、美術、後期等人都影響著作品的最終質量。

在90年代開始有香港導演和演員前往海外發展,雖然在當時,依然還有很多香港年輕人會選擇在香港從事演繹相幹工作,但是沒有著老人的帶領,使得新生代難以接過接力棒撐起香港電影大山。

而在千禧年之後,大陸娛樂產業開始逐步成熟,又吸引了一批電影工作者去了中國大陸工作。相比較香港,在中國大陸工作能拿到更多薪水,並且競爭也沒有那麼大,再加上之前有著老港片的效應光環,使得不少香港演員都更願意來內地發展。

比如《甄嬛傳》的蔡少芬,《延禧攻略》的佘詩曼。另外,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像是《還珠格格》、《花千骨》、《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其實都是香港導演執導的。

在缺少人才的大背景下,香港電影產業也只能緩慢前行,沒有人才,因此題材和劇本都變得很套路,比如電影題材也經常限制在警匪,讓觀眾審美疲勞。

如今,香港電影依然還在尋找著自己的發展方向,像是之前的《無雙》、《追龍》依然都有不錯的口碑和票房,只是當年的黃金時代也許再也回不去了吧。

光顧著哭了?《你好,李煥英》這三個女人告訴你,性格決定數運

演員吳孟達病逝,生前最後一條微博令人淚目……

姜文:姓黃你還渤!遭黃渤高情商回嗆,不愧是黃渤,能力勝過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