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失戀,你從哪部劇開始?

  「電子失戀」最早出現在2020年初熱門影視劇《想見你》和《愛的迫降》結局之後,人們看完喜愛的影視劇,突然不知道該做些什麼,內心備感空虛、失落甚至難過。有人形容,感覺像是一場盛大的狂歡落幕,煙花散去,內心空落落的,做什麼事情都沒有欲望,如同失戀一般。

  在微博、豆瓣、知乎等社交網站上,遭遇「電子失戀」的人一大把。

  不用真的談戀愛,失戀感也能找上門。一部影視作品,往往能夠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戲裡戲外,將觀眾不自覺地帶入其中,隨著人物角色的生平經歷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流淚,一起歡呼雀躍。追劇時灌註的情感越多,「電子失戀」後的空虛感越強烈。

  「電子失戀」並不好受,網友們緩解的方式也八門五花。有人從劇集追到現實,將演員、導演採訪一一翻出反覆研讀;有人堅持「只要我不看大結局,故事就沒有結束」;有人追完正片便轉頭奔向「同人」作品尋求「代餐」;有人反覆重刷,直到下一部吸引自己的劇集出現。與此同時,影視劇公司還會放出「花絮」「彩蛋」,提供一系列「貼心售後服務」,安慰尚未走出「電子失戀」的網友們。

  電視劇雖是娛樂產物,但從心理學角度看來它也非常精妙。因為電視劇很切合人們的心理需要,符合人們的心理規律。

  1.沒完結的故事最讓人念念不忘。人有與生俱來的完結欲,心理學上稱為「蔡格尼克效應」。這是一種記憶效應,指的是人們對已完成、已知結果的事極易忘卻,但對那些中途被打斷的、未竟的事情印象深刻。這些沒完成的事情,會在潛意識裡不斷提醒我們去完成。電視劇巧妙地把故事劃分成多集,且常常在兩集之間埋下懸念。這使得觀眾為了知道結局一集一集往下追,直到最終完結。

  2.投射心理:主角跟我很像。如果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有一類電視劇特別受觀眾歡迎:主角都是普通人,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卻一路幸運克服各種困難走上人生巔峰。這樣的劇情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觀眾很容易產生帶入感,常常主角「上身」,跟主角同悲同喜,滿足現實中無法滿足的需求。

  3.減壓:故事看著很爽。劇中主角多次在經歷打壓後進行報復,一次次漂亮的反擊讓觀眾們感覺十分解氣,獲得情緒宣泄的暢快感。實質上,對這一套路樂此不疲反映了人們在現實生活的壓抑和憋屈。人們內心暗暗渴望像主角一樣懟不公平的事,這一心理需求被編劇們很好地利用了。

  席慕蓉有一首詩這樣寫道,「永遠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著自己的淚。」明明是與自己無關的故事,卻能身臨其境,為劇中的情節歡笑,為劇中人的遭遇憤怒,或者為最後的結局流下眼淚。中國的電視劇制作量多年來穩居世界第一,好追的劇那麼多,劇拋CP隨你嗑。相信只要劇囤的夠多,「電子失戀」就追不上我!

  (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 劉崢 綜合中國青年報、人民網、微博等整理)

45天!《鬼滅之刃》劇場版票房就高達275億日元,將打破票房紀錄

tienliwen

央視又一部農村劇來襲,王麗坤領銜主演,男一號是我們的老熟人

柏林電影節公布獲獎名單!李雪健主演影片拿下銀熊獎,華語片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