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吐槽演什麼都一樣,孫儷、孫紅雷這些好演員也會演技雷同嗎?

  最近劇集市場迎來了短暫的繁榮。

  《掃黑行動》三臺聯播,收視率最高時破3,平均大概能破2,已經是今年最出圈劇集了。

  《理想之城》雖然沒能延續孫儷爆款神話,但單看收視也始終破1,放在大盤奇冷的2021年,也算過得去。

  上周還有被廣大觀眾熱切期盼的《雲南蟲谷》上線。(試毒見二條)

  隨著這些劇集的熱播,一個老問題再次浮上水面:

  雖說公認演技好,可孫儷、孫紅雷、潘粵明,是不是演起戲來越來越同質化了?怎麼感覺演什麼都一樣呢?

  我在兩周前的微博直播裡狠狠聊過這件事,今天梳理了一下,與大家探討。

  1、我們在談論什麼?

  我們談論的是,公認演技派演員,在角色塑造方面,呈現的同質化問題。

  比如近期飽受爭議的孫儷、孫紅雷、潘粵明等,以及我們熟悉的靳東,今年上半年被批評得很厲害的劉敏濤和一貫被批評的海清、黃磊等等等等……

  往前數,公認的大旦角章子怡、周迅,也被人批評過只能演一類角色。

  再往前數,過去一代國劇大演員,陳道明老師、斯琴高娃老師、唐國強老師等,都曾經面對過同樣的批評。

  演什麼都一樣的渣演技演員並不在此列,因為他們不僅演什麼都一樣,而且演什麼都一樣垃圾。以他們的演技水平,根本涉及不到塑造人物層面。

  而大演員們,他們是有能力塑造人物的,只是演得多了,大家會覺得角色與角色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化。

  這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到底怎麼算有差異化呢?

  孫儷在《理想之城》中塑造的這個蘇筱,出身與《安家》中的房似錦完全不同,行事作風上也有差異,但為什麼觀眾會覺得角色雷同呢?

  還有孫紅雷,《掃黑》裡的李成陽,先警後黑,橫跨黑白,角色設定上是有新鮮度的,為什麼觀眾卻覺得他的表演毫無驚喜呢?

  靳東的律師、外科醫生、牙醫、扶貧幹部、咨詢顧問,為什麼都像是靳東本人,只不過換了個造型呢?

  造成觀眾雷同觀感的,主要是兩個層面的因素。

  一是角色的突出內核沒有明顯區別。無論職業,無論古今,無論身份,一個角色總有些標識性的精神內核。

  比如我們認知章子怡的角色,都是那些倔強堅韌、骨子裡兇悍驁不馴的女子,她可以是官家小姐、武林人士、侍女甚至皇后。

  比如我們認知周迅的角色,都是那些以愛為生命驅動力的女子,她可以是公主、計程車司機、女明星或者狐妖。

  當這種統一內核被提煉出來,觀眾難免會覺得差異化不大。

  二是標誌性的表演習慣深入人心。

  比如劉敏濤的翻白眼,靳東的說教時點頭,孫紅雷的面無表情後突然一笑,孫儷的瞪大眼睛+抿嘴,等等。

  這些表演習慣,或多或少被他們使用在了每一個角色身上,也許是刻意的,但大多數時候是一種表演方面的肌肉記憶。

  當這兩個因素疊加,觀眾就很容易感受到角色的雷同。

  2、為什麼?

  既然是公認的演技派、好演員,為什麼會讓觀眾產生「演什麼都一樣」的質疑呢?

  主觀因素的不思進取和能力有限,當然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抨擊靳東躺著演戲,已經說累了。

  今天,想多聊聊國產影視行業的現狀。

  當一個演員以精湛演技塑造出一個經典形象後,會接到無數同質化的角色邀約。

  甄嬛席卷全國,羋月就要迅速跟上。

  賀涵火起來,無數雅痞角色砸過來。

  當你把一隻兔子演成功,市場上所有的兔子角色都會遞到你面前,而且關於兔子的劇本會翻倍增加,擠占灰狼、老虎、貓咪等角色的空間,就算你不演,總會有人演,直到這個類型的角色把觀眾看吐。

  資本當然傾向於跟風成功案例,因為有現成的成功路徑可復制,不需要發揮想像力,風險可控。

  而當下的政策環境,也並不能容納太多類型角色的出現。

  主角要正直勇敢,要一心向善,要一路不畏艱險逆流而上,在職場劇要做滿分社畜小天使,在動蕩年代必須家國情懷,在家庭劇裡必須維系家庭穩定和美,在戀愛關係中必須陽光無過錯。不可以負面,不可以灰色,哪怕只有一點。

  還留下多少空間,給這些演員進行轉型的自我挑戰呢?

  不僅角色內核必須純善,就連主角的遭遇也不得過於極端,不能太過拷問人性

  政策在收緊,觀眾對於多元化價值觀的容忍度也在極速下降。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演技派演員在爆火前演配角非常靈,但爆火後開始同質化——配角塑造受到的約束比主角少很多,可以玩出更多花樣。

  比如貢獻過多個經典配角的劉琳,就很少被人指摘表演同質化。

  《父母愛情》裡沒文化的農村婦女

  《知否》裡小心眼又沒腦子的喜感十足大娘子

  《隱秘的角落》裡控制欲強的單親媽媽

  《覺醒年代》大字不識一個卻深明大義的趙紉蘭

  《喬家的兒女》裡愛操心也愛打小算盤的二姨

  確實多樣化,確實不重復。我們感慨劉琳塑造人物的功力之餘,也會問這樣一個問題:這些缺陷多多甚至略帶陰暗的角色,能在當下的影視環境裡成為主角被塑造嗎?

  就算可以,作為配角的驚鴻一瞥,在主角化後,擴充篇幅的塑造戲份,會不會依然陷入雷同化的套路?

  哪怕這些實力派演員在努力呈現角色差異,就一定會被觀眾認知和識別嗎?

  短視訊當道,讓多少觀眾不再去欣賞完整的影視劇,而是熱搜cut刷一刷就當看過了。那些因為迎合了大眾情緒而被摘出來擴散的片段,就能代表一個人物嗎?

  而那些能耐下性子刷劇的觀眾,又有多少能在過程中不玩手機呢?低頭抬頭間,錯過多少細節。

  擅長演「綠色」的演員在努力演一個區別於「草綠」的「墨綠」,而這些不完整觀看卻會讓觀眾只有一個籠統的「綠」的印象,不近看,如何識別出差別?

  最後,演員作為明星的人設,構成了自己的商業價值,也阻礙了角色的差異化呈現。

  綜藝、社交媒體、經典角色類型,都會構成明星深入人心的人設,這很好,這給了演員以更加明確的用戶認知,賦予了演員更高的商業價值,也會讓演員得到更多挑選資源的機會。

  《極挑》之於孫紅雷,甄嬛之於孫儷,《紅色高跟鞋》之於劉敏濤,都是這樣的存在。

  但人設一旦穩固,明星形象一旦鮮明,就很難規避觀眾將之代入角色,哪怕表演本身有差異,觀眾也會被固有印象混淆。

  福禍相依,無外如是。

  3、怎麼辦?

  直播時,我們提到了歐美演員構造角色差異化的手段。

  比如內娛很容易忽略的口音。奧斯卡影後17提2中、女配4提1中的梅姨,是一位演一個角色就換一種口音的狠人。

  而內娛不少演員操著一口京腔演遍所有角色,無論時代是古是今,無論地區南北東西。

  顯著的口音都不去注意,更別提揣摩每個人物不同的說話方式了。

  造型甚至體型上做出巨大差異,也是常用的輔助手段。

  不少人戲稱妮可基德曼拿下奧斯卡影後靠一個假鼻子

  查理茲塞隆拿下奧斯卡影後靠對自己完美模特形象的毀滅性造型

  骨瘦如柴到判若兩人的馬修·麥康納

  國內不是沒有演員做出這樣的嘗試,但很多停留在畫個煙熏妝就代表黑化的階段,如《智取威虎山》中梁家輝那樣的顛覆性造型,在電影裡也很罕見。

  另外,避免密集且頻繁的輸出,應該也有幫助。

  揣摩角色、進入角色需要時間,從書籍、藝術作品、經典影視等文藝作品中汲取養分需要時間,認真生活、觀察生活也需要時間。若不為這些「表演背後的支撐」留出時間來,隻一味密集輸出,以國內炮制影視劇的速度,兩三年內就會把自己掏空。

  最後,以大演員的江湖地位,可以不那麼在乎番位了吧。

  陳道明老師並沒有因為慶帝不是主角而堅決不演《慶餘年》,也沒有因為《流金歲月》給雙女主做配而覺得丟人。於是那個頭髮散亂看似不拘小節的帝王,和那個魅力十足的商界大佬,都是他這五年來的經典角色了。

  主角限制多,若配角人設足夠精彩,為什麼不演呢?狠狠演!搶光主角的風頭豈不妙哉?

  當下的演員市場,一邊是渣演技的演員滿地跑,粉絲卻無腦吹捧,恨不得捂嘴全世界;一邊是演技派奉獻出不差的演技,觀眾卻日漸厭倦,要求ta們不停突破自我。

  這是不是一種求全責備?

  也許吧。

  但背負演技派之名,觀眾的心理預期自是不同,何況喜新厭舊是人類天性,那些不斷給出精彩答案的演員,才會贏得觀眾一次又一次的由衷讚嘆和頂禮膜拜。

  而之於這些行業頂尖人才,明明已功成名就、攢下不俗身家,如今躺著也有人捧上錢來,為什麼還要不斷折磨自己,擁抱蛻變?

  也許只是因為:山在那裡,而我能做到。

>被吐槽演什麼都一樣,孫儷、孫紅雷這些好演員也會演技雷同嗎?

청하(CHUNGHA) – Roller Coaster (Stage mix/교차편집)

尋夢園

安以軒與好友吃路邊攤,素顏出門包裹嚴實,不見富豪老公陳榮煉

尋夢園

憑《少年的你》驚艷觀眾的易烊千璽,這次他的新片還能引爆票房嗎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