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正開啟文物數字化保護新征程

  

  ► 文/觀察者網 顏文清

  

  7月20日,極端特大暴雨讓河南陷入了災害之中,當積水逐漸退去,災後重建就成了新的問題。

  

  河南是我國的文化大省,保存著大量文物、遺址,現有不可移動文物65519處,數量居全國第二。據報導,河南省共有549處文博單位遭受暴雨災害不同程度影響,這種程度的損失,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恢復。

  

  

  暴雨讓人們再次關註到了這些珍貴文物的保存情況,而對於文物工作者們來說,文物的保護不是一朝一夕,是積年累月。防范極端天氣等意外狀況對文物的影響自然是重中之重,文物保護的工作更多時候都源自每一天、每一夜的日常積累。

  

  

  如何讓人們長期關註我國的文物與文化遺產,如何讓它們能以完好的形式長期存在,各界都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身處資訊時代,數字化的文物保護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在我國生根發芽。以數據的形式將文物保存下來,其意義不問可知。

  

  在這之後,我們又要如何促進它的傳播,甚至對它加以活化演繹,進而在數字世界長存,也許遊戲能給我們一種新的解決方案。

  

  站在以人為本的立場上,科技的發展必將回饋人類的日常生活,我國的文物保護,也需要科技手段的不斷助力。

  

  1

  

  當下我國的文物保護工作異常艱苦。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大國,我國的歷史文化文物與遺址數量多、分布廣,即便文物工作者們時時刻刻盡心盡力,在面對自然災害時也會有力不從心之感。

  

  圖:視覺中國

  

  事實上,就算是我國最為知名的歷史遺產,也在文物保護上面臨著大大小小的困難。長城毫無疑問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最知名代表之一,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化遺產。無數海內外遊客登上長城,就是為了領略那一番盡覽河山的壯闊氣概。

  

  可長城的絢麗是建立在它的規模與險峻上的,萬裡長城的維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資金投入。並且還有眾多像是箭扣長城這樣鮮為人知的長城段落,它們和那些遊客絡繹不絕的長城區段一樣,甚至更需要維護、修復和照看。

  

  

  我國於2006年頒布了《長城保護條例》,春秋戰國至明等各時代修築的長城牆體、敵樓、壕塹、關口、城堡以及烽火臺等相幹歷史遺存都被認定為長城資源,受其保護。2012年認定的各類長城資源遺存總數43721處(座/段),其中牆體10051段,壕塹/界壕1764段,單體建築29510座,關、堡2211座,其他遺存185處。牆壕遺存總長度21196.18千米。

  

  圖:視覺中國

  

  長城之大,與維護之難,可見一斑。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莫高窟常年吸引大量遊客,但莫高窟的壁畫卻是不可永久存續的。再怎麼悉心保護,也改變不了莫高窟受歲月沖刷的現實。

  

  盡管採取了許多保護措施,敦煌石窟文物逐漸褪化趨勢仍無法逆轉。照片與錄像資料也難以持久保存敦煌藝術的資訊,莫高窟的保護面臨著嚴格的挑戰。

  

  

  與莫高窟同列四大石窟的雲岡石窟也面臨著相似的問題。1500年來,自然的風化與人為的破壞讓雄偉的雕像逐漸失去了最初的風采。而在國內真正有效推行對雲岡石窟的保護之前,對它的研究卻還要仰仗日本的學者和專著。

  

  我國的文物保護工作,過去曾長期處在經費與人員不足,依靠從業者憑借自己的熱愛與專業知識勉勵支撐的階段。如今我國早已是世界第二經濟體,各大高新技術產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正在進入文物保護的工作,而這些技術的呈現方式,也足夠平易近人。

  

  長城、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等文化遺產,都是我國的重要文化保護項目,它們的數字化保護工作早已起步。那麼遊戲廠商,如何利用自身技術和優勢,將遊戲的技術能力打包輸出,為文物保護的數字化提供解決方案?這其中,騰訊遊戲是走在最前面的。

  

  

  2

  

  不同於傳統的書籍、影像,遊戲不是單項傳遞資訊的序言,它的核心是互動。玩家在遊戲中不僅是看到文物和文化遺產,還能放大、縮小,從各個角度來體驗。

  

  在巴黎聖母院因火災失去尖頂,關門維修之後,無數玩家打開《刺客教條大革命》,去回憶那電子世界中完整的聖母院。開發者在為聖母院實地取景、三維建模時,肯定不會想到他們的作品會在發售數年後起到這樣的作用,但這也成為了一種啟示:遊戲裡出現的文物與文化遺產,能做到的不僅僅是為主角提供冒險的場景。

  

  遊戲中的巴黎聖母院非常細節

  

  今年,《手工星球》與騰訊長城保護項目組共同發起了以「長城正年輕」為主題的長城保護計劃,邀請知名沙盒遊戲建築團隊「國家建築師」成員喵奏及其團隊使用3000多萬個像素材料,在遊戲星球中同步1:1復原了1005米的喜峰口西段潘家口長城。其意義正是如此。

  

  現實中的損壞過程是不可逆的,但隨著考古和研究的深入,數字化「保存」的文物反而有機會不斷趨近於它最初始的、最真實的相貌。

  

  一般來說,一款遊戲在設計之初,開發者更多考慮的是玩家參與機制、團隊協作機制、美術風格、視覺效果等要素。然而遊戲本身的3D場景掃描、實時渲染、雲存儲等技術能力,可能正是數字文物保護所緊缺的。

  

  正如雲岡研究院數字化部門負責人寧波談到,雲岡對洞窟的數字化掃描,為雲岡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數字化發展可能未來會成為像雲岡,或是世界文化遺產、旅遊區的發展趨勢。從整個旅遊區的智能管理——不管安防、技防——還是對遊客的服務各個方面,數字化的觸角會延伸到各個領域和角落。未來的景區,未來的雲岡會是整體數字化管理、數字化反映,數字化推進發展的一個大的局面。

  

  

  站在另一個角度,遊戲本身其實也是一種文化產品,擁有豐富的延展性。當千年文物遇上遊戲,玩家不僅可以在遊戲中感受到最珍貴的文物古跡,認識它們的歷史和價值,還可以逐漸培養起對文物的興趣,增進了解,這也是一種過去無法想像的傳播方式。

  

  2017年,《王者榮耀》認捐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修繕項目,並在遊戲內推出了英雄長城守衛軍。今年99公益日,《王者榮耀》將認捐北京市懷柔區箭扣長城正北樓東段的保護修繕。不止於認捐,騰訊遊戲還將調用數字技術,打造一個人人都能隨時隨地參觀的「長城數字博物館」。

  

  

  據了解,在騰訊遊戲「Play for Good」公益活動上線後,僅僅1小時,就吸引了超過百萬的玩家為「保護長城,加我一個」公益項目貢獻愛心助力值。截至今天,助力值已輕松突破一千萬。而此次活動號召玩家保護的箭扣長城,也在微博話題上引發討論,「你知道箭扣長城嗎」登陸熱議榜第一位,讓小眾的箭扣長城第一次被年輕群體大規模關註。

  

  3

  

  我國的數字化文物保護工作,早在數年前就已經開始。

  

  在2016年,雲岡石窟就已開啟數字化保護進程,在保護好石窟本體文物的同時,還成立了數字中心,推出雲岡石窟全景漫遊網站,並與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合作,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保存石窟測繪與形象數據,開展洞窟復制試驗,成功完成第3窟、第12窟、第18窟等比例復制,實現了「可拆裝、可運輸」的雲岡石窟,邁出了雲岡石窟「漫遊」世界的第一步。

  

  保護的努力,不能隻靠專業從業者,每一份力量都不可忽視。文物從業者們在數字化保護中所需要的數字掃描和三維建模技術,正是遊戲開發過程中所經常用的。負責場景和物品建模的遊戲開發者們,同樣擁有充足的技術經驗。

  

  如何將二者結合起來,同時完成喚起用戶對文物保護的關註,及運用數字化的文物傳播中國文化,需要國內互聯網巨頭們的思考和探索。我們有理由相信,遊戲公司可以在文物保護上,貢獻更大的力量。

  

  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提到,去年在疫情期間推出「雲遊敦煌」的小程序,在網路上獲得了非常好的回饋。他表示,在學者們對敦煌文化的價值深入挖掘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怎麼把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通過現代的表現形式,做成一個大眾都喜歡的內容,能夠正向地、全面地向觀眾傳遞敦煌文化,或者它的特質和藝術特點,是他們未來努力的一個方向,也是他們想未來與騰訊遊戲合作的一項工作。

  

  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

  

  騰訊提出,遊戲是一種「超級數字場景」,它不僅是一個用於娛樂的虛擬空間,還將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產生進一步的連接,遊戲在文物保護與傳統文化的傳播推廣、文物數字化復原等方面的作用,就是表現之一。

  

  根據最新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國擁有十億網民,五億遊戲玩家。數據直觀地體現了玩家群體的規模,遊戲已經深入了他們的生活。

  

  當遊戲能夠潤物細無聲地產生更為多元的作用,它也就真正回應了人們對它的最大期待:不止是娛樂。

>遊戲,正開啟文物數字化保護新征程

仙境傳說:原汁原味的經典遊戲,手遊上線#仙境傳說#手遊#遊戲

尋夢園

遊戲禁令來了?未成年人一周只能玩3小時

尋夢園

未成年人防沉迷新規後首迎中秋小長假!多家公司公布遊戲時間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