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新劇《不完美的她》,也太不完美了吧

  周迅的新作,這次又撲了……

  說的是《不完美的她》。

  

  雖然是翻拍日劇,但賣相太吸引人——

  主演:周迅、惠英紅、趙雅芝。

  題材:家暴、虐童。

  22集的集數,也是一股清流。

  沒想到開播之後,接連打臉——

  先是被扒出涉嫌抄襲。

  幾段對話,幾乎原樣照搬英劇《公關》。

  

  片頭制作,也被指出像是《Pause Fest》的復刻版。(虧飄還在微博猛誇)

  

  

  上圖:《不完美的她》片頭‍

  下圖:《Pause Fest》動畫

  而後又陷入臺詞做作、懸浮裝X的「日劇水土不服」怪圈。

  7歲的小姑娘,人生觀成熟到讓成年人汗顏。

  以後要忘記壞事

  想著好事啊

  

  

  閨蜜間的日常對話,也透著書面語式的質感。

  —你是那種在暴風雪都要登上珠峰的人

  因為你就是那種人

  —是的

  

  

  

  

  在一片轟轟烈烈的苛責聲中,豆瓣分數跟著一降再降。

  

  評論都說,這部劇的編劇,浪費了一群好演員。

  但浪費的,何止是演員?

  該背鍋的,當真是編劇?

  

  《不完美的她》之所以被寄予厚望,不止是因為卡司陣容和現實題材。

  就看標題:不完美的她。

  「她」是誰?

  母親。

  據說,這部戲原本叫《第三種人類》,因為有這麼個說法:

  

  

  但這個片名科幻感太重,於是改成了現在的名字。

  將母親的身份角色,從性別視角中抽離出來。以人性之間的情感碰撞和依托作為線索,去解決這個問題——

  母親因何不完美,又如何變完美?

  從開局和立意,就已經領先絕大多數國產劇一個身位。

  但有一個好開頭,並不代表就走不偏。

  故事由女主角林緒之(周迅 飾)的視角展開。

  7歲那年,林緒之被生母遺棄,後被養母(惠英紅 飾)領養,衣食無憂地長大。

  盡管養母給了她無微不至的關懷,愛她甚至超過自己的親生女兒。

  我有的時候簡直懷疑

  只有林緒之是媽親生的

  

  

  但林緒之始終對自己的家庭身份無法產生認同。

  她一直在尋找生母,想要查明當年被遺棄的真相。

  

  

  

  

  

  尋親途中,林緒之偶然遇見了小女孩穆蓮生(陳思諾 飾)。

  她發現蓮生的手臂上有淤青的傷痕,對她的遭遇起了疑心。

  

  果不其然,這是個可憐的娃。

  蓮生的父親死了,她跟隨母親,和母親的男友尚武一起生活。

  人如其名的尚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渣男。

  玩射擊遊戲的時候,他故意讓蓮生站在靶子中間。

  瞄準她的額頭,「啪」!

  

  

  他還會把蓮生塞進紙箱,封上箱口,讓蓮生媽媽猜哪一個箱子裡關著女兒。

  然後對著箱子推搡、踢打,毫無珍惜之心。

  

  

  渣男行為背後的出發點,是對蓮生的厭惡。

  

  蓮生媽媽呢?

  在女兒被羞辱的過程中,一直是缺位的存在。

  面對男友的無恥行徑,她從不反駁,只有逃避。

  要麼找個借口,將蓮生支出去。

  要麼將憤怒的槍口,對準自己的女兒——

  某次男友為了滿足自己的變態趣味,逼迫蓮生穿紗裙、塗口紅。

  

  蓮生媽媽撞見了,反倒沖著女兒大喊:惡心!臟!

  

  

  

  疑似被男友PUA的她,為了留住尚武,甚至計劃在沙灘上拋棄女兒。

  

  而悲劇的最終承受者蓮生,卻沒有形成陰鬱、偏激的性格。

  相反,她始終是一副懂事聽話的模樣。

  她深知家人對她的嫌棄,卻從未表達過應有的抗拒。

  這樣錯位的懂事,讓人心疼。

  —如果媽媽覺得幸福,蓮生也會很開心吧

  —媽媽開心我就開心

  

  

  

  

  某天晚上,尚武把蓮生鎖在櫃子裡,然後和穆靜去酒吧尋樂。

  臨走之前,他擰開天然氣,將碗放進微波爐加熱,企圖制造一場火災。

  關鍵時刻,林緒之破窗而入,將蓮生救出。

  

  自此,半路母女踏上逃亡之路。

  —跟我走你怕不怕

  —不怕

  

  

  

  不難看出,整個故事的題眼,在於蓮生。

  她是所有情節的引線,將各條線索串成一張完整的網。

  但《不完美的她》,卻將故事主幹,設定成了「林緒之尋親記」。

  蓮生,不過是她尋親路上的偶然收獲。

  

  於是整部劇的觀感,就變成了:

  林緒之在尋親途中,遇見的人、經歷的事,讓她對「母親」的身份產生了更豐富的理解,從而完成自我身份的認同、並與家人和解。

  為了讓這個過程多一點曲折,編劇還為林緒之設置了一些懸疑情節——

  收到來路不明的恐怖快遞和神秘信件。

  

  卷入商業案件,被犯罪分子追蹤。

  

  同時,又鋪設了林緒之養母和生母(趙雅芝 飾)的秘密協定。

  

  

  以及林緒之生母和生父(金士傑 飾)的恩怨糾葛。

  

  多角度的敘事手法,使得整部片子節奏散亂零碎。

  給人一種「好不容易請來這些演技派,不物盡其用豈不是浪費了」的感覺。

  和日版的鋪陳相比,這種改編不僅喧賓奪主,更缺少必要的情感伏筆。

  為什麼日版《MOTHER》評價這麼高?

  從海報就能看出,它將敘述重點,放在了奈緒(日版林緒之)和憐南(日版穆蓮生)的故事上面。

  

  奈緒和憐南,是師生關係。

  憐南被家人虐待的經歷,喚起了奈緒對自我童年的回憶。

  全片最戳人的部分,就在於兩人在相處中的情感變化:奈緒變得柔軟,憐南變得依賴。

  每一次相處,都是情感的推進點。

  奈緒從最初的冷漠,到主動關註,再到決心「誘拐」憐南,有清晰而完整的心理轉折。

  

  這是個悲劇的內核,但編劇在一碗苦藥裡,撒了幾顆糖。

  讓觀眾咽下它的澀,品出回味的甘。

  所以大家才會被那些看似荒謬、卻觸及心底的臺詞而感動。

  媽媽,你什麼時候來接我

  再誘拐我一次吧

  我想見媽媽

  

  

  

  

  但《不完美的她》,在處理這條最關鍵的故事線的時候,卻是直接閹割過程、粗暴安排結果——

  林緒之「誘拐」穆蓮生,毫無糾結,簡單直接。

  背後的心理動機和情感鋪陳,交代得毫無底氣。

  就連誘拐前僅有的幾次見面,都成了「你我本無緣,全靠編劇牽」。

  

  

  

  可是,根據故事設定,林緒之是一個性格孤僻的人。

  我這種生人勿近的性格

  也是很麻煩

  

  

  對於寄養家庭,她始終格格不入,常年不回家。

  大姐生日都不回來嗎

  這都多少年了

  

  

  對待十幾年交情的閨蜜,她同樣是一副防禦姿態。

  —我可以抱你嗎?

  —(渾身拒絕)

  

  

  第一次見穆蓮生時,蓮生主動握她的手。

  而林緒之本能的反應,是將手抽離。

  

  種種跡象顯示,她是習慣將自己包裹起來的人。

  為何會突然願意為了拯救只有數面之緣的蓮生,冒著生命危險去以身試法?

  不夠充足的動機,就使得林緒之的營救行為,少了同類之間迸發於心底的不忍和深層次的糾結。

  而更像一個完全不懂法的人,路見不屈,拔刀相助。

  

  而另一方面,穆蓮生長期生活在家暴的環境中,時刻都在「被拋棄」的心理陰影下。

  為了和媽媽在一起,她哪怕受虐待、生著病,也要裝作懂事乖巧的樣子。

  

  心態比同齡人早熟太多的她,對母親格外依賴的她,或者說她通過這種方式,讓母親不拋棄她。

  而一直被虐的她,理應對外界充滿警惕和懷疑。

  怎麼會在第二次見面,就敢要求林緒之帶她去找爺爺奶奶?

  還上了陌生人的車。

  

  

  又怎麼會在被營救之後,轉眼就可以親切地叫林緒之「媽媽」?

  對自己的生母,沒有絲毫留戀。

  

  最初看到國劇版給小孩這一角色取名穆蓮生,我還有點驚艷。

  這讓我想起佛教故事中,目蓮救母的典故——

  目蓮的母親殘忍不仁,口腹之欲太重,也從來不行善舉。死後遭到業報,墮入了餓鬼道。

  目蓮卻很善良,有靈氣。

  後來,他得了道,以神力感知到母親還在地獄遭受苦難,就運飯給她吃。

  但每次都是剛進嘴,飯就化成了火炭。

  目蓮就祈求佛陀,在七月十五日盂蘭盆會時,借十方僧眾之力才讓母親吃飽,得以轉世,卻變成了狗。

  目蓮又誦讀七天七夜的佛經,才使他的母親脫離了狗身。

  我倒不是說,小女孩穆蓮生要原諒,甚至後面情節要反過來救贖她那為了個野男人無視女兒受苦的媽。

  而是,從藝術性上來講,既然取了這個名,多加一些羈絆和糾葛,故事會更合理好看。

  或者,完全可以借她母親,來探討更深層的話題——

  不完美的母親,得不完美到什麼程度,才跳出「不完美」范疇,變得可恨?甚至罪惡?

  這些都是有意思的話題。

  可眼下這凌亂的故事線索。

  每個人物都缺乏邏輯支撐和行為動機,讓原本打算沖擊觀眾淚腺的情節,看得莫名其妙。

  不怪觀眾太冷漠,隻怪編劇太跳脫。

  

  日劇翻拍,這不是第一次翻車。

  從前不久的《安家》,到現在的《不完美的她》。

  不管是改編主線脈絡,還是照經典橋段,幾乎無一成功。

  一個重要原因是:本土化的移植過程中,討好市場的意圖太明顯。

  《安家》,說好的「隻賣房不戀愛」,結果花了不少篇幅扒拉感情糾葛。

  為推進男女情感遞進,又為女主安排上無端作惡的媽媽,再次牽扯出原生家庭對成年人的傷痛。

  

  就更別說二胎生育、丈夫出軌、婆媳矛盾……這些熱門話題。

  結果,端上一盤大雜燴,個個都是狗血味。

  而《不完美的她》,同樣擺上了一桌子的社會議題:

  家暴、虐童、棄兒、女性的意識覺醒與人格獨立。

  

  

  

  作為國產劇中少有的女性群像戲,它還試圖擺脫「母親」一貫以來的刻板形象,沒有讓她們淪為單純推進故事線索的工具人。

  初看這質感,還以為是朝著美劇《致命女人》《大小謊言》對標。

  可最後呈現的結果,卻哪哪都挨不著。

  雖說出圈的臺詞,透著一股政治正確的思潮。

  

  但一部劇的好壞,哪能指望用金句支撐。

  如果人物性格、行為動機,全靠演員說,而不靠演。

  

  結果就是可惜了這一票演技派,讓他們有力使不出。

  但浪費的,又何止是演員?

  更是題材。

  就拿家暴來說,那些在片頭動畫中呈現的真實案件,遠比我們想像中殘忍——

  

  

  對女性讀者來說,目睹的每個案件,都像是一根咽不下的刺。

  面對它的時候,不可能是居高臨下、輕飄飄的俯視態度。

  搬上螢幕的類型片,20年前曾有《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古早一些,《紅蜘蛛》也將目光聚焦在了身陷家暴牢籠、唯有殺害丈夫才能結束噩夢的女性。

  這些劇制作未必精良,但取材真實案件,再加上演員加持,照樣產生了震撼的效果。

  

  讓觀眾恐慌不是目的,引發社會反思才是它想表達的議題。

  當只能用武力結束武力的時候,錯的究竟是哪一方?

  當愛情演變成控制、爭執演變成傷害,到底是要維護個人,還是維護小家?

  《不完美的她》,明明想挖一些辛辣的人間事,卻走向了一種高屋建瓴的不適感。

  劇情凌亂、臺詞拗口、人設虛假。

  觀眾遲遲無法共情,也就難以產生對社會環境、法律制度以及人性陰暗面的思索。

  但,要把這鍋全推給編劇,也不合適。

  觀眾老罵現在的編劇寫不出好劇本,可有沒有想過:

  眼下這市場,是否配得上好編劇?

  在中國當下的影視行業,編劇的話語權並不大。

  相比劇本的結構、質量,投資方更看重情節的賣點、吸睛的話題——

  用沖突代替邏輯。

  用巧合代替鋪墊。

  用結果代替過程。

  資方對劇本的干預,讓編劇有限的發揮空間一縮再縮。

  無怪乎汪海林(沒有誇他的意思)會感嘆,懷念煤老板投資的時代。

  他們除了要求找女演員之外

  沒有別的任何要求

  根本不干預我們的創作

  互聯網企業進來以後有很多他的想法

  大數據、各種流量、大IP

  越來越離譜

  

  

  

  

  

  

  

  

  其實,編劇的欣賞水平,和觀眾的追逐口味,時常會發生不同步的現象。

  有時他們的理念過於高深。

  在豆瓣被封神的《走向共和》《大明王朝》,最初開播時,都曾遇冷。

  多年之後,口碑才慢慢回升。

  

  有時他們的想法又著實膚淺。

  觀眾碰到生搬硬湊的爛片,也不是那麼好騙。

  

  而,那些叫好又叫座的片子。

  在創作、面世的過程中,何嘗不是在冒險——

  賭一把,看主創的審美,能不能和大眾的喜好接軌,並引領大眾喜好。

  而那些賭贏了的,無一不是提前為觀眾發了信任卡。

  就說《長安十二時辰》,題材雖新,但也偏冷。

  但編劇花了15個月創作劇本,精細打磨,層層鋪陳,這才有了去年夏天的爆款。

  

  還有編劇王倦,從《舞樂傳奇》到《大宋少年志》,再到《慶餘年》。

  在情節脈絡、人物形象一貫保持水準的同時,也會加入反轉但能自圓其說的情節、符合現代社會的價值取向,因而越來越受主流市場的歡迎。

  

  大家都是在同樣的環境下創作,為何有人受捧、有人被嘲?

  觀眾想看到的,表面是辛辣的題材、完整的情節、飽滿的人設、優秀的演技、精良的制……而說到底,還是對觀眾智商和審美的尊重。

  房產、創業、職場、婚姻、家庭、家暴、虐童、兒童心理健康……

  這些問題,全都是當下觀眾最關心的。

  可,還是去年李誠儒老師那句話——

  不能用廉價的筆觸,引起廣泛的共識。

  

  

  

  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不去探究內在的厚度,終究也是支棱不起來的散沙。

  用不著風吹,走兩步就散了。

>周迅新劇《不完美的她》,也太不完美了吧

《百歲之好,一言為定》番外5:我們一起來看特殊的電影

尋夢園

《暗戀橘生淮南》5.3分!9部低分好看劇,《韞色過濃》5.4

尋夢園

鳳弈電視劇魏廣結局怎麼樣 鳳弈魏廣最後和誰在一起了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