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自欺欺人的社交方式: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你好

  文|沫小童(富書作者)

  成年人的社交關係說龐雜也簡單,當你清楚該和誰好,該遠離誰,才會發現有很多關係是沒有必要去維護的。

  知乎上有這樣一段話:「人和人之間,要想保持長久而舒適的關係,靠的是共性和吸引,而不是壓迫、捆綁、奉承,以及一味地付出和道德式的自我感動!」

  深感讚同。

  關係的本質是互利的,當我們在經營一段感情時,如果總是一方付出,彼此間的平衡被打破,關係便會破壞,因此長久不了。

  而盲目抱著所謂的「只要我真誠對他好,他就一定會對我好」的想法是非常不現實的。

  你是自願對別人好,那麼別人對你的回報也應該是自願的,這是兩回事,也是最自欺欺人的社交方式。

  • 一味的對別人好,反而得不到尊重

  《菜根譚》:「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惠。」

  有個小和尚,每次師傅讓他外出化緣,他都會到山下一個貧苦人家幫忙幹農活,只因第一次化緣經過這家,看家境清貧,生了惻隱之心。

  直到有一天,小和尚犯了錯,師傅罰他面壁思過半個月,半個月後才下山化緣。

  走到這家門前時,卻聽到這家人正在議論他,嘴裡罵罵咧咧的說:「這禿和尚最近怎麼不來了,活都幹不完了,本想著有個免費的苦力。」

  小和尚聽了傷心極了,此後再也沒去幫過忙。

  這家人把小和尚對他家的好當做了理所當然,覺得你就是應當對我好,這是你的義務,所以沒有了感恩的心。

  正如,經濟學中有個定律叫「邊際效用遞減法則」,它是指同樣的事情,當人們做的越多,帶給人們的滿足感越少。

  其實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過度的付出,別人會習以為常,不放心上,然後由感激過渡到索取,再產生過度依賴到貪心,一旦停止幫助,就變成了仇人輕視並忌恨你。

  曾有網友分享了一段自己的真實經歷。

  年輕時,她剛入職了一家公司。為了能盡快和同事打好之關係,便主動示好盡快融入,於是她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ok女孩」。

  每次同事提出的任何要求,她總會毫不猶豫地說「ok」;每次和同事間有摩擦,她總會第一個妥協。

  結果,時間久了,辦公室裡,臟活累活總是安排給她,從來沒人尊重她的意見,只要她稍微拒絕,同事們就會覺得她冷漠、脾氣差……

  在同事眼裡,她沒有變成受歡迎的人,反而逐漸變成了一個好說話,好欺負,沒主見的人,她的付出成了理所當然,讓別人感到「廉價」。

  《生活大爆炸》裡面有句臺詞:「每次你找我幫忙我都欣然接受,如果有一次我不能幫你,你就會對我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厭惡感」,我才不要自討苦吃。」

  記住,沒有分寸感的付出,換不來對等的關係。

  盲目的給予只會適得其反,只會換來對方理所當然的接受和享受。

  真正舒服的關係,是不需要用力討好來認可自己的。

  真正意義上的好,是有溫度、有分寸的付出,也能有力量的捍衛自己底線的。

  • 人與人之間,最怕的就是一廂情願式交往

  你以為,你對別人好,別人就會接受並對你好,其實這是一廂情願的看法。有時候,你的傾心托付,也許對別人反而是一種負擔。

  所以,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感覺:和一個對誰都沒意見,處處替別人著想的人相處,雖然感覺上被照顧,但同時又有種說不出的不舒服,久了便會覺得受不起,開始疏離。

  之前,看孟非主持《四大名助》時,有一期來了一個男嘉賓,說他單戀了一個女孩。

  女孩在外工作,他為了感動她,每周都去女孩家幫忙,照顧她父母,一做就是十幾年。

  盡管付出了十幾年,當他表白時,女的不僅拒絕了他,還說他行為給她造成了困擾。

  男嘉賓非常委屈的說:「我對她這麼好,對她父母這麼好,為什麼她就不能喜歡我呢?」

  孟非聽完,回答說:

  「不是你對我好,我就得接受,你對我好不好,那是你的事。我接不接受,是我的事。

  如果你覺得對我好,我就得對你感恩戴德,那世界就亂套了。有的好,就像雨停了,你給了我一把傘,抱歉,我不需要,留給別人吧!」

  當我們不斷付出後,難免會帶有期待,希望得到回報。

  然後一邊陷入自我感動,一邊又給別人強加道德約束,結果,只是感動了自己,別扭了他人。

  所以,永遠不要期望別人用你對待他的方式對待你,也不要讓別人因為你「一廂情願」的付出而造成困擾,付出了總想得到回報就會變成煩惱,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知名博主休閒璐說過一段話:「大部分的好人,都活得很壓抑,好人,只是自己給自己設置的圈套。」

  日劇《凪的新生活》中的女主角:

  從不拒絕男友的要求,因為男友不喜歡捲髮,她便每天把自然卷拉直;

  為融入同事圈子,工作上隨叫隨到,把別人不喜歡的工作、犯得錯,都攬在自己身上,只要別人跟她說一聲謝謝,她就覺得很值。

  她一廂情願的以為捨棄自己的意願,竭力讓每個人都滿意,就能得到別人的認可。

  可換來的是,同事背後說她壞話和遠離、男友的嫌棄,當她因為過度呼吸暈過去,在醫院醒來後,沒有一個人問候、關心她。

  最後她搬到鄉下,每天頂著天生自然卷,不用違心地附和別人。

  敢於拒絕找上門來的男友,對於找錯零錢的店主敢於主動要求核對,開始做真實的自己,她才感覺生活多舒服。

  貓叔總結過一段話:「如果你是用‘討好’的姿態去對別人好,別人並不會覺得你有多好,你也得不到想要的尊重和珍惜,更得不到真正的友誼。關係,不討,才能真好。」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過得不好,不是因為做得太少,而是一廂情願付出太多,高估了別人,貶低了自己。

  取悅了他人,委屈了自己,然後降低我們的價值感,讓自己失去了快樂,把自己逼入絕境。

  我們是需要獲得他人的認可,但自我的認可更加重要,想讓別人尊重你,首先你要先尊重自己。

  因此,與其做一個「老好人」陷入自我感動的付出中,不如做一個完整不委屈的自己,守住關係的界限,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

  • 適度給予、真實地互動,才是正確的社交方式

  佛說:「人不可太盡,事不可太清;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個老員外,在退休之際,面對三個優秀的兒子難以抉擇繼承人,於是他請教禪師。

  禪師問了三個兒子同樣的問題:說一件自己曾經做過的善事。

  大兒子說:「我看到一個乞丐,走路搖搖晃晃,像是好幾天都沒有吃東西了,於是把我身上僅有的十兩銀子給了他。」

  二兒子說:「我見到商人和顧客因為缺斤短兩的問題在街上打架,於是把我身上的銀子補給了顧客。那商人追問我名字,我沒辦法才告訴了他。」

  三兒子說:「有一天,我父親的死對頭家裡著火,我把他救了出來還要了十兩銀子。」

  聽完三個兒子的回答,禪師告訴老員外:「三兒子能擔此任。」

  老員外不解,禪師說:「他救的那人是你的死對頭,但他並未因此而棄之不顧;救下人後討要了銀子,說明他不想為此讓對方欠下人情,這樣彼此才能夠留有空間。」

  產業交給了第三個兒子,果然生意越做越好。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適度定律」:說的是在人際交往中要懂得把握好一個度,超過這個度,人際關係就有可能走向反面。

  因此任何關係,交往要適度,不過分付出,不過度索取,如此才正確。

  三毛24歲時,獨自去西班牙留學,她聽從父母的叮囑,要和身邊的人搞好關係。

  最初,她跟室友們相處得很好。在宿舍裡她處處退讓,熱心幫助室友,自己的衣櫃也拿出來共享。

  可時間久了,發現沒有人尊重她,反而在她的床鋪上喝酒打鬧,被發現後,院長將責任都怪在她身上,這讓她忍無可忍,選擇奮起反抗。

  結果,反而沒有人再對她指手畫腳,她享受到了久違的平等待遇,也找回了自己應該受到的那份尊重。

  聽過這樣一句話:「對方傷害了你,如果你不真實地去回應他的行為,你既沒有尊重自己和對方,也沒有尊重這一段關係。

  相反,如果你對他表達不滿,甚至是恨意,這意味著你給了他一份尊重,也讓他明白了他的做法是不對的。」

  的確,真實地表達愛恨,懂得拒絕,才不會委屈自己,別人也才會覺得你的珍貴。

  知乎上曾有一個問題:「生活中有哪些殘忍的真相?」

  有個高讚答案這樣說:「成年人之間的社交,99%的付出都是沒用的。」

  成年人的社交關係說龐雜也簡單,當你清楚該和誰好,該遠離誰,才會發現有很多關係是沒有必要去維護的。

  你懂我的付出,我惜你的不易,真實的互動,保持平衡,這才是最好的社交狀態。

  作家李小墨說:「就算再不計較的人,潛意識裡也藏著一桿秤,暗暗衡量一個人是否值得交往,默默盤算一個人是否對自己有用。」

  人際交往,不需要去踮起腳尖強融進不適合的圈子,然後靠自欺欺人去維系一份關係,其實最好的人脈,是你自己。

  放棄那些無用的社交,對自己好,提升自己,才會吸引別人對你好,然後進入優質的圈子裡互相滋養彼此,如此關係才會長久。

  願我們每一個人在任何關係中都能學會彈性地表達,真實地互動,做真實的自己,舒服自在地活著。

  作者簡介:沫小童(富書作者),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來源:富小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最自欺欺人的社交方式: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你好

明星為什麼愛立「吃貨」人設?顯露瑕疵,才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尋夢園

「今天王老五節,我憑本事單身30年」| 單身的1001個理由

尋夢園

《青2》A班同學合影,王承渲站在後排,誰觀察到喻言站位?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