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通編輯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導讀:南方飲食、現代飲食、肉類飲食習慣的特點分別是什麼?對健康的影響又是怎樣的?
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調查(CHNS)是一項由中國疾控中心開展,啟動於1989年,並於1991、1993、1997、2000、2004、2006、2009、2011、2015和2018年進行隨訪的持續的縱向研究。CHNS使用多階段隨機聚類過程抽取了15個人口、地理、經濟發展和公共資源各不相同的省份的樣本,此次分析採用的樣本即來自CHNS的數據。
探尋飲食模式對肥胖的作用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超重和肥胖帶來的公共衛生負擔越來越大。根據中國國家衛生與健康委員會發布的《2020年中國居民營養和慢性病狀況報告》,超過一半的成年人存在超重或肥胖的情況,各年齡組的患病率繼續快速上升。超重和肥胖是由多種生理,環境和行為因素驅動的能量失衡。其中,飲食因素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當前的中國正處於營養轉型階段,近幾十年來飲食模式日趨西化。了解不同飲食模式軌跡隨時間的健康結果至關重要。
肉類飲食模式更易導致超重/肥胖
研究選取了9,299名18歲以上成年參與者數據,其中至少具有3波完整的飲食數據和體重指數(BMI),並且排除了孕婦或哺乳期婦女,以及能量攝入量明顯不合理(男性每天‹800 kCal或>6000 kCal,女性‹600 kCal或>4000 kCal)和明顯不符合實際的數據。
研究者對這些數據利用因子分析得出了三種飲食模式(表1):
➤因子1的特點是以大米、蔬菜、豬肉、魚/海鮮為主要食物來源,被命名為南方飲食模式;
➤因子2的特點是大量攝入水果、乳制品和加工食品,被命名為現代飲食模式;
➤因子3的特點是內臟肉、家禽、豬肉和其他牲畜肉的攝入量高,因此被命名為肉類飲食模式。
表1 三種飲食模式
依據每個模式中的軌跡變化,確定不少於3個軌跡組(圖1):
圖1 1991年至2018年飲食模式評分軌跡組:(a) 南方飲食模式評分軌跡組:(b) 現代飲食模式得分軌跡組:(c) 肉類飲食模式評分軌跡組。
結果表明,南方飲食模式和現代飲食模式與超重/肥胖的相幹性較低,而肉食模式與超重/肥胖的聯繫則有明顯的正相幹關係(表2)。
表2 各飲食模式軌跡組超重/肥胖的相對風險
不同飲食模式影響肥胖風險的機制推測
紅肉和加工肉類是最常導致不健康飲食模式的食物。與許多其他國家不同,新鮮紅肉是中國肉類總量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富含脂肪的新鮮豬肉占紅肉攝入量的大部分。適量的肉類是健康均衡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提供優質蛋白質和許多微量營養素,但大量食用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而本次的研究結果也同樣表明,長期堅持肉類飲食模式可能會增加超重/肥胖的風險。
而本研究中另外的兩個飲食模式——現代模式和南方模式則表明與超重/肥胖風險無明顯正相幹。
現代模式主要包括零食,包括水果、乳制品和加工食品。現代模式的保護作用可能是由於水果、乳制品和堅果的好處。先前有研究提出,增加每日水果攝入量與體重減輕有關。一項薈萃分析表明,食用乳制品可能與肥胖風險降低有關。其他相幹研究還表明,將堅果納入飲食不會導致體重增加,並且可能有助於維持體重。相比之下,流行病學證據表明,加工食品(通常具有較高的鈉、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存在會導致超重/肥胖的發生,所以現代飲食模式下,較為健康的成分可能會抵消加工食品的不利影響,這似乎是合理的。
而南方模式代表了中國南方的傳統飲食習慣,人們更傾向於以米飯為主食搭配菜肴。對於南方模式與超重/肥胖的風險較低相幹,一種可能的機制是,這種飲食結構似乎是飲食多樣性的標誌,從而導致了較低的肥胖風險;另一種解釋是,大米和蔬菜可能具有預防肥胖的作用。
醫脈通編譯整理自:Zhang J, Wang H, Wang Z, et al. Trajectories of Dietary Pattern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Overweight/Obesity among Chinese Adults: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1991–2018[J]. Nutrients, 2021, 13(8): 2835.
>1991-2018年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結果分析:長期肉類飲食模式增加超重/肥胖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