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部分家長都開始認識到體育運動的重要性,很多家長也身體力行,不僅有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和定期運動健身的習慣,也希望能幫孩子找到適合的體育項目,並樂在其中。
秋季是開展體育運動的好季節,十一小長假更是大顯身手的好時機。讓我們從「小家」開始,從小長假開始,全家一起動起來吧!
「悅」比「技」重要
不少家長以為,孩子的體育運動一定要專業,不專業還不如不練,於是就把陪孩子運動的事情全部「外包」給教練。這樣做可取嗎?先來說一個故事。
嚴師不一定出高徒
一個男孩愛上了打羽毛球,整天讓爸爸媽媽陪他打。媽媽看他興趣這麼大,覺得可以朝專業方向走,於是就請了業界有名的嚴格教練。教練對孩子媽媽說,你別再陪孩子打球了,別把他的姿勢教錯了。這位媽媽立馬「改邪歸正」,任憑孩子怎麼央求,她也堅決不陪孩子打球。因為孩子平時還有其他興趣班,所以只能每周末去學一次羽毛球,練球頻率比較低,平時家長又不陪孩子打,孩子的球技進步比較慢,而教練又很嚴格,批評起孩子來言辭比較兇狠,結果孩子再也不肯去練球了。這時候媽媽退而求其次,說自己陪孩子打,孩子也不打了。一個孩子對羽毛球的興趣,甚至對運動的興趣,就這樣被澆滅了。
所以,並非所有的都適合你家孩子。找教練不是不可以,但是一定要找有愛心、適合自家孩子的。
家長要有信心,
自己也能成為孩子的好教練
樂樂每天薄暮都和她的爸爸一起在小區的空地運動,跳繩、踢毽子,踢足球、打籃球……6歲的樂樂看起來比同齡人壯實,臉總是紅撲撲的。和爸爸一起運動的她總是很開心,不時哈哈大笑。對孩子來說,有樂趣和能健身,是最好的打開方式。至於姿勢、動作的規范性等,是以後朝專業門路走才考慮的。
家長的優勢是有愛,有靈活的時間,可以隨時隨地陪練。所以,家長也要有信心,能當好自家孩子的教練和陪練。如果希望姿勢更專業一些,更優的方法是父母自己也去學學標準姿勢、動作,和孩子一起提高、進步。
持之以恒的親子運動,
是一種生活方式
體育運動,最理想的狀態是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就像每天的吃飯、睡覺、讀書一樣不可或缺。如何給孩子養成運動習慣?如何讓孩子喜歡並堅持運動呢?建議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結合他最近的興趣點來開展親子運動,效果會更好。
只要天氣條件允許,建議盡量陪孩子在戶外運動。戶外空氣好,讓孩子接地氣,還能感受大自然的鳥語花香,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很有益處。放學後不急著回家,趁天還沒黑,帶孩子在戶外玩兒,多跑跑跳跳,每天這樣運動1小時,孩子會很開心、很盡興、很健康!
國慶假期的親子運動計劃
國慶假期,如何豐富孩子生活、勞逸結合,使孩子的家庭體育活動能更加科學、有效、合理?家長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需要學習和掌握的動作技能,循序漸進地安排。
「親子」「遊戲」,是關鍵字
在運動中加入遊戲元素,能更充分調動孩子的運動興趣,從而幫助孩子提升運動技能。家長要嘗試從「訓練者」「監督者」的身份定位,轉變成體育遊戲的「參與者」「陪伴者」,和孩子一起動起來!
推薦幾個親子運動小遊戲
1.
枕頭大戰(適合雨天室內,鍛煉下肢肌群)
玩法:在家中的客廳或走廊,嘗試拋接枕頭,保證枕頭不落地,看看能「連擊」幾次。
Tips:*遊戲之前清空家中易碎擺設,避免「大戰」期間「殃及池魚」。
*「休戰」時可適當補充水分,記得及時增減衣物,及時擦汗。
2.
單手滾球(適合室外,鍛煉手眼協調)
玩法:滾運球時,屈膝降低重心,手放於籃球後側,手指像給球撓癢癢一樣依次交替接觸球,使球滾動向前,手不要離開球。右手滾運球時,左手於體側自然擺動即可,目視前下方,步幅小且穩。
Tips:家長可以和孩子嘗試兩兩比賽,激發孩子興趣。
3.
推小車(鍛煉上肢肌群)
玩法:孩子身體伏地,雙手撐地,抬頭向前看,兩條腿用力蹬直,扮演小推車,家長站在其後,雙手抬起孩子的雙腳,兩人配合著向前行走。注意一定要抬起靠近腳踝的部位,這樣會更省力。
Tips:在起點和終點中間可以設置一些障礙(小毛絨玩具或積木等),小車可以選擇跨過障礙或S型越過障礙,注意小車要推得又快又穩。行進過程中,家長可適當對孩子進行表揚與鼓勵,以激發孩子參與的積極性,獲得成功感。
分享一張國慶家庭體育運動計劃表
供「懶媽」「懶爸」參考
享受運動 遠離傷害
在所有的意外傷害中,體育運動和娛樂活動占比高達63%。而體育運動中,最高發的傷害是跌落傷,然後是扭傷和骨折。如何防范?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1.要選擇適合年齡的項目
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的運動項目,是首要原則。如果不適齡,不僅談不上提高孩子的運動技能,反而容易造成傷害。
跳繩、跳皮筋、拍球、踢球、遊泳、滑梯、做操等,這些運動既符合孩子身心發育特點,又可自己控制運動強度,不至於對發育快慢不同的孩子造成傷害。而武術、跆拳道、舞蹈、遊泳等,要根據不同孩子的力量、身高、身體骨骼的發育不同,找到對應自家孩子年齡的級別和難度。
貼心提示:凡是帶有競技速度的運動,對年齡幼小的孩童來說都不適合。比如單板滑輪運動、騎車等。另外,成人健身器材對孩子來說,絕不適宜。
2.重視「熱身」
運動時有一個特別容易被家長忽略的細節——熱身。我們經常看到孩子到了運動場所,換上裝備就開始,這就埋下了受傷的隱患。其實,在進行所有運動之前,進行充分的熱身是非常重要的。比如20分鐘的大劑量運動,孩子至少要熱身10~15分鐘。熱身是為了打開肌肉,疏通筋骨,讓身體各器官有個準備,減少運動過程中出現抽筋、扭傷的概率。
3.掌握好強度
父母在指導孩子做運動時,不能想當然憑經驗。要學習正確的訓練方法和運動技術,科學增加運動量,把握漸進原則,注意間隔放松和運動恢復。學齡前孩子一次運動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要間隔10分鐘休息以後再運動。
4.該佩戴護具的地方,絕對不能省
很多意外的發生,是因為家長的僥幸心理,比如佩戴護具。數據顯示,孩子發生跌倒時,50%都是頭朝下,造成顱腦重創。0-6歲時,各種安全護具、頭盔,安全意識的培養,習慣的培養就都要開始了。
本文內容摘編自《為了孩子》2021年10月刊《全民體育 從「小家」和小長假開始》
本期雜誌已上新,歡迎點擊封面圖片或「閱讀原文」訂閱!
其他訂閱辦法:
①撥打郵局熱線「11185」訂閱
②至就近郵局營業窗口訂閱
>嗲嗲嗲!十一小長假動起來!這些親子小遊戲在家也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