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有作品的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幾年前的故事:

  有位20多歲年輕小夥子,視野寬廣且胸懷弘願;因為涉獵領域居多對社會有一定洞察,所以總能根據市場動態推導出來未來的變化並加以評論。

  有天在家看直播,怒斥嘉賓的演講真土,這時房門被猛烈敲擊,打開一看是房東來催房租,揮斥方穹之際,其實他馬上就要流落街頭。

  當年看時我還在上學,僅微微一笑;步入社會幾年後猛然發現上述不是笑話,它是當代多數年輕人的真實寫照,具體有兩種類型:

  1)長進聰慧,2)大頭傭兵

  前者,由於起點太低未得到較好發展,也懂得要利用自身優勢積累長板,花不少碎片化時間精讀各類文章,深度學習迭代思考模型,洞察不少但總陷入「道理很多,卻過不好一生」的狀態。

  後者,出口成章對全球熱點都有見解,對公司業務架構分分鐘洞察本質,領會其戰略,戰術,所謂人才也;猛然打聽後發現原來在公司做著基層崗位,整天迷茫焦慮痛苦。

  思考下,自己有無這些身影?

  如對方法論有深度了解但卻沒有基於環境下執行,既而在當下猶豫彷徨,試圖通過換工作來得到理想狀態;或懂得很多沒有將「經驗,知識」可視化,大概率是虛有其表,半桶水而已。

  怎麼辦呢?只有通過打拼獲得成就才能感受到價值的作用,或者做出完整的作品被他人廣泛接受;因此,成就,作品才能看出你和過去的差別所在。

  作品價值與意識

  較多人對「作品」的理解有所偏差,我們先看下它的定義:

  在法律著作權中指文學或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作效果;它包含小說、詩詞、散文、論文、演講演說等可視化產品的東西,顯然它的基本面比較廣泛。

  最關鍵的因素是獨創性(Originality)和有形可復制(Tangible replicable),因此一份完成的知識產品,一場清晰的內訓,一篇有深度的文章,一款能解決問題的產品或某個解決方案具備上述任意一方面均屬於作品。

  如何分辨兩者呢?

  前者要求非常高,既然按照定義來拆分,那獨創就包含「獨」和「創」兩部分,它是在「從無到有」和「差異化」基礎上建立的。

  第一方面,該勞力成果基於勞力者本人的想法由內而外辛勤付出獨立創造出來,所以此表述具備「獨立性」,不能單純通過體力勞力單純還原前人已有的表達。

  第二方面,若該創作或作品已經存在,新的勞力成果必須與現有的存在差異;不管是基於現有他人作品二次創作,還是與前人已有的現存表達而言,若沒有足夠差異性便淪為「復制件」,也就是人們所述的高仿、偽創、精仿等。

  因而完整意義上的獨創作品,應是單獨出自於某某之手還要與眾不同,所謂咬文嚼字的解刨「獨」,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勞力成果的本身。

  要求比較嚴謹對不對,那對「創」完全補充應該是「非機械性的腦力勞力創造,還要有深度」,與我們日常中理解的創作,差距在哪呢?

  著作權意義上的作品所表達出的是創作者「自我思想感情」或承載一定的資訊,也就是勞力成果必須達到一定分量,單個字詞音甚至寥寥數筆的線條。

  在未達到深度前是不符合「創」的要求,要這樣看市面大部分作品均不能成為「獨」「創」,只能說是二次創作。

  後者建立在「有形」和「可復制」上,一方面需要將自身所有的認知經驗或總結形成可視化的產品,在著作權法中將其解釋為可通過印刷、錄音、翻錄等方式讓作品制作成多份的權利。

  另一方面,以現有已知或未知的方式,將作品固定在有形的物質序言上,使得作品被他人感知,傳播;其中形成復制行為需滿足兩個條件:

  1)有形物質載體的再現作品,2)被相對穩定固定在有形載體上

  那麼,兩者給予我們什麼啟發?

  將自己的認知經驗不斷打磨成對別人有價值的東西,形成標準並轉化成有形產品,通過網路媒體固定在某些渠道上可以帶來「復利」或不斷放大聲量的效果。

  若想要建立壁壘可通過出版、申請專利的方式積累無形資產,這是低成本表達自己和證明自己能力的一種方式。

  為什麼我們需要擁有作品或具備「作品思維」呢?因為你的作品越多越好,就越值錢;沒有作品所有的標簽,語言都會不堪一擊。

  這猶如:一個文科成就很高的人怎麼向別人展示成績?光有頭銜只是浮於表面,對應學歷、工作頭銜及成就就是「作品」,它足以證明努力的成果。

  或者去一家企業面試,你說自己很牛;可別人腦海裡是沒有你很牛的畫面;假設自己附帶作品案例並很具象的展現出來,就能在人腦海中產生畫面感而不至於空談。

  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的作品,那麼工作或經驗充其量只是某種經歷,它不能代表成就甚至失敗都談不上,企業無法驗證成果是否是真,選擇就會出現猶豫不決。

  因此作品意識是貫穿一個人未來生活的一條主線,所有經歷都圍繞著能否成為作品或作品的素材展開。

  比如提到房地產王健林,他的作品是萬達;提到張小龍,每個人都不會懷疑他的能力,現在的微信曾經的foxmail,雖然我們無法見到它,可作品已經跟每個人產生鏈接。

  說白了,不論打工還是創業人生都在做道證明題,老板不可能莫名其妙用你,你需要拿信任、案例、成就甚至以往薪酬來證明自己可以。

  創業者不可能刷臉去拿融資,他也需要以往的成功履歷證明;我們都在用大大小小的作品來闡述自身的分量,影響更多人拿到更多交換的籌碼。

  但很多人總是傾向於這世界是公平的,我拿幾年經驗就可證明我很厲害,這是認知謬論。

  它就好比我學過很多知識就很厲害,可現實生活中為什麼做出作品很難?基本原因在於阻撓自身的根基是「認識」,即不知道自己知道。

  輸入和輸出型

  你在中學時已經學習過的,但從未被認真重視;來看看過去幾十年思維對你有哪些根深蒂固的影響,我把它分為兩種:

  1)輸入型思維,2)輸出型思維

  前者,90%的人都擁有的思維方式,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面對各種各樣的資訊對大腦進行輸入,它分為「碎片輸入」和「系統輸入」。

  如,打開朋友圈的好友觀點、電影電視的娛樂八卦、商業營銷中的各種新聞等某種程度而言均屬於碎片輸入,大半是無用型,內容大腦並不會對它進行分解性思考,僅滿足於知道即可。

  系統輸入是什麼樣呢?它從步入學校那一刻就植入你的心智,如我要學經濟知識就去購買相幹書籍或訂購導師專欄;我要學聲樂就得從基本功做起等,所有輸入強調的是「學」。

  後者,只有極少數人願意去嘗試它,講究「外放」,畢竟輸出需要經過大量燒腦的過程,若要講給別人還不允許有任何瑕疵,錯誤或邏輯環節上的缺失。

  如,上學時老師給我們講道題你自以為會了;讓你上臺給大家完整復述一遍,這時你支支吾吾尷尬的場景,腳指頭能夠摳出三間房的樣子惹得大家開懷大笑。

  再或者做份市場調研,邏輯的嚴謹性和錯字被別人拆穿,大家就會懷疑你的判斷能力。

  因此,輸出思維的本質是種「修剪法」,不論學到什麼要把多餘的枝葉減掉,清理主幹,把握從頭到尾的脈絡,整體看就會變得很清晰;這時再把枝葉加進去,龐雜的內容就會變得簡單化,所以輸出講究學後要「習」。

  仔細想想,所有的學習難道不就是這樣?

  一方面,運用輸入型學習時由於已經掌握可以參照的資訊,所以即便有思維和邏輯的跳躍乃至缺失,對正確結論的獲得並不會有太大影響。

  另一方面,在自我的封閉系統中以被動接受資訊的方式輸入,也很容易存在思維上的死角;以至於浮躁、驕傲、急功近利產生自以為是,總覺得已經了解一切但事實遠非如此。

  這樣一來雖然輸入型學習過程也認真做過筆記,但命題的推演和闡述過程難免存在忽視的瑕疵。

  繼而你學到的定義、理論、結論甚至討論在筆記中呈現的順序也就不完全符合輸出型學習「講,傳,授」下所應遵循的有已知到未知,有淺入深循環漸進的順序。

  與此同時,輸入型模式是跳躍非線性,而輸出是連貫線性;因為在後者的模式下,學習講究以虛擬的授課身份面對潛在聽眾。

  必須先對已有知識重新排序反覆斟酌,才能實現如鏈條般環環相扣線性呈現;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將經驗的脈絡理順,使之各得其所;做不到這點所有的學習很難說真正理解。

  總體而言,積極主動的輸入是大部分人擁有的,而輸出則是對邏輯嚴謹性,完整性和準確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明白此原理,你能理解很多事情,換個角度:

  我們不妨把所有的學比作成「對內成長」,把所有的習當做「對外綻放」,你會發現工作多年你一直在學卻很少將總結的經驗對外輸出幫助更多人,這造成什麼呢?你所有的努力看不到終點。

  比如,為什麼有人在某個崗很久還無法升職?

  許多時候不是他學知識能力不強,不夠聰慧,而是他不能將自己的思考總結對外輸出,領導也就沒有機會發現他的厲害之處,想上報批準給他機會,也找不到理由。

  為什麼有些人年紀輕輕坐擁高級崗位,因為除能力外,它可以把經驗可視化成「業績」或某種方式展示出來。

  同樣,很多人不是沒有長進心,而是應那句話:「鐵打的營帳流水的兵」,自己像工具人公司換的不少,回頭髮現付出得到的成果還在留在公司。

  換個地方經驗散盡沒有給自己留下任何,只是拼命壓榨自身而已;這造成你積極的心態被磨平,奮鬥看不到終點。

  因此只有將知道的知識或道理也罷,通過實踐或者知識等方式輸出為作品,利用這些創造業績、得到實際的晉升或金錢累積,才能形成「正循環」。

  否則就像地下室的摳腳大漢只能成為笑話,所以作品或「作品思維」講究的是外放能力,沒有用力打磨經驗並形成可視化產品,都只是空轉、幻想。

  奇異公司的執行長伊梅爾特(Jeffrey Immelt)曾說過,在變化劇烈的現代,影響成功的並非「知道什麼」,而是「能夠多快進入狀況」的驗證能力。

  那除思維的轉化外,想把自己能力轉化成作品還需要基於哪些要素呢?這裡有三個行動策略。

  三大前置的策略

  在平面設計中有三個重要概念為:1)點線面構成,2)立體視角,3)內在規律

  只有掌握這些熟練的運用,才能構建出一個比較完整的設計效果,它在作品思維上也同樣,我們來看看它們三者的關係。

  點線面構成:

  說起「點」更多人想到的是數學概念,但在設計領域「點」被認為是一個元素符號,它可以用大小、重量顏色甚至和方向。

  比如說在平面中有個黑色圓點會讓人覺得圓潤踏實,當點變成紅色,人們會覺得這個點輕盈並熱烈些,當紅色圓點變成三角型時人們會覺得「點」是尖銳刺激的;它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日常所有碎片化的「經驗、思考、認知」即使通過寫作或語音視訊方式輸出,若不能有效彼此鏈接均還是「點」狀,無法串聯;發到社交網路中除給人不同感覺你有些思考外,沒有任何可復利價值。

  舉個例子:

  現在很多公司把崗位工作拆分很螺絲釘化,這造成自己視角局限於本崗位。

  做市場調研,完成某個報告都是團隊作戰,當自己寫成果時卻發現局限在「單點」,很難有從0-1完成的體系,怎麼辦呢?就需要用到「線思維」串聯,它是什麼?

  線被認為是由點所移動而成的軌跡,所表現資訊的方向和長度;在語文頂用來形容時間和邏輯,在設計中它主要表達分割和串聯,形成良好的秩序感和運動軌跡。

  折射在作品思維中「線」在表達什麼?我把它總結為「串珠」。

  進一步說,很多人工作努力投入大量精力但過於分散,因此做出來很多平庸的東西最終沒人記住你的產出。

  面是什麼?在傳統幾何學定義裡,面是由線的運動產生,所以面通常被認為是點、線之後產生的形態,但平面設計中面被認為是盛放在點和線的序言,是點和線存在的基底。

  它的存在可以更好的襯托點和線,給兩者形成特定輪廊,形態,給人不同感受,有什麼啟發?

  所有的經驗提取形成各種單點後,由線進行串聯,最後會成為一個基本面;如:大運營、大市場、它可能包含具體幾部分等。

  具備這些就可以把經驗提取成為作品了嗎?或者說擁有這些思維我們會基於趨勢判斷哪些市場值得去做,投入精力打造一款產品?不是的,它要求人們還需要有立體視角。

  立體視角是什麼:

  你構建一份演講、做份方案前期基於某個主題展開,在完成後,整體串聯時候會發現中間各種內容「雜糅交錯」或「主幹清晰」但漏洞很多。

  這時立體視角就在於從不同角度洞察哪些缺失,哪些需要去掉,進行重塑;如畫家作畫,它會提前想好在紙上畫什麼,大概的位置和構圖;若想畫什麼就畫什麼最後就混亂無章。

  這像創業做產品一樣,如果找不到用戶需求直接構建某款APP,那多半都是偽需求。

  作品的理解視角同樣,難在創作的過程會用到自身認知邊界外的知識,需要邊學習邊發現;同時打磨出來後生存環境怎麼樣,市場會直接給出反饋,好不好該如何調整很容易通過反饋知道。

  雖然我們很理解「立體視角」,在執行過程中也會陷入「經驗主義」;那有沒有最好的做法?我通常採用找「內在規律」的方式;這對於初次想做作品的人或者有巨大幫助。

  該如何巧用內在規律:

  第一方面,從單點視角出發我把它稱為「聚焦聚焦再聚焦」,如你想把社群運營的思考歸納出來,那出發前絕不延展額外「營銷」或「用戶心智層面」的內容;

  如果你想把自己寫代碼的思考發表出來,那就基於場景、事件維度進行出發,而非狹義的隻說出「我怎麼想的」,這樣打磨出來的產品會深度且透徹,而不至於「雜糅」在表層。

  第二方面,規律的挖掘不局限在「自身的思考」上,要大量進行調研、查閱別人的思考,那最後所輸出的內容、認知會建立其它人之上,主要也加強了自身的學習。

  記住,規律即是定律是那些不變的東西,它不能一揮而就,而是有節奏不混亂整齊有規則,需要大量精力投入。

  總而言之,這三大心法配合「對外綻放」能讓你完全的改變;輸出一個作品,重要的不是傳播的結果而是過程,它在磨煉你的心性,對一件事長期投入的耐心;是你跳躍性成長的門檻。

  就像付出未必成功,但多數人更願意幫助努力的人,除此外還有些幾方面過程中遇到的挑戰,我把它總結為「心法」。

  驅動出作品的心法

  當下是表達紅利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所思所想所悟,相比古人,我們的工具更加先進且有效率,而且沒有文字獄和傳播訛奪,也不會讓作品遺失在時間的長河中。

  可現代人太浮躁,沒有一絲安定;哪怕是幾百字的文章都沒有耐性,你可知,古人所忍受的艱苦環境和現在更是天壤之別;除上述具體表述外,結合自身還有些心法分享給你。

  1)假如與要是

  絕大多數人都是願望有餘而方法不足,他們總是希望自己快速取得成果,但總是苦於能力缺失。

  這些困境在我看來是個怪圈,使人們無論怎麼努力都在原地打轉,不過我看來,它只是「心靈跑的比身體快而已」,如「假如當時……就好了」。

  這會讓人陷入幻想中,現實需要結果,最根本要解決的能力是把「假如」換成「要是」,當下次驅動你做作品急躁或沒有耐心時,不妨試試這種思維即可將困境打破。

  要是我現在把這「點」做好,明天也就加快一個節拍;要是明天做積累就越多,自己就越不想行動。

  可見,「要是」是快速進步的階梯,改變的開始,要是你勇敢跨出這一步,有意識的用在打磨作品上,相信工作態度也會有所改變。

  2)降低期待

  我們多數的煩惱來自對自己和他人過高的期待,或者說拿自己和別人相比;不信的話你思考下是不是?歸納下分為數量和難度兩種。

  就數量而言,每個人總是想要太多,你看到別人寫作瘋狂的輸出,於是自己也要跟的上而加快步伐。

  你看別人寫很多你也要寫,回頭看那些內容談不上深度不說,有些都經不起斟酌;更別談匯總成為作品了。

  因此,降低的本身是允許自己在開始時節奏緩慢,但質量不能低;甚至可以反覆失敗,允許花長時間練習,但不能急功近利;該方法適用多人,如果認真實踐你也就明白「少即是多,慢即是快」。

  3)深度打磨

  很多人經常把「選擇大於努力,不要用戰略的勤奮替代懶惰」掛在嘴邊,於是天天研究所謂的風口、大勢、熱點,什麼火熱做什麼,進而忽略內功的修煉,忽略努力和勤奮本身最終泯然眾人。

  什麼是內功?在我看來,最簡單的方式練就一項技能,讓自己在某個方面有獨特的優勢,這裡最大的差距是加上閉環。

  它有六步走:匯總經驗、深度學習、輸出思考、形成體系、成為作品,商業化,缺一不可。

  最後的商業化是衡量價值最重要的組成,你可以把它賦能到自己身上銷售給公司來證明,也可以形成有形作品推向市場售賣。

  總結

  這句話來源愛迪生,「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他只是比普通人多一些堅持和磨礪。

  就好比我們在想做某一件事的時候,如果失敗了一次了,普通人就會找出上百種理由來證明自己不能成功,而天才就會找一條讓自己相信成功的理由。

  我在面試別人時第一句話會說:「給我看看你的作品或成就」;如果對方支支吾吾,多半是沒有什麼可拿出手的。

  工作多年不妨思考下,你有沒有「拿出手的成就」或作品呢?這些離開公司還能復用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如何成為有作品的人?

國產劇的異類!解析《不完美的她》四個關鍵點,這些疑點等待破解

尋夢園

有一種男演員的尷尬,叫「演配角太帥氣,演主角又差了口氣」

尋夢園

《花黨》獲好評,金旻載化身最帥媒婆,與王的女人孔升延搞曖昧?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