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著名歌手林俊傑做鄰居,在現實中很難,沒想到在網路上更難!!!
11月23日,林俊傑在推特上展示了他購買的三個虛擬地塊,共花費約12.3萬美元。這三塊土地並非位於新加坡或者中國的某個城市,而是位於虛擬平臺Decentraland(以下簡稱「DCL」),DCL成立於2017年,是首個建立在區塊鏈和加密貨幣基礎上的元宇宙社區,共發行了9萬塊土地,創建了A城、龍城、龍王國等社區。
和林俊傑有同樣想法的人很多。據數據平臺DappRadar統計,在11月22日當周,虛擬平臺TheSandbox、DCL、CryptoVoxels和SomniumSpace上的虛擬土地交易總量達到6000多筆,交易總額達到1.058億美元。「地王」紀錄也在不斷被刷新。
11月23日,在虛擬平臺DCL,一塊總面積約565.8平方米的虛擬土地賣出了243萬美元,約1552萬元人民幣。
紀錄保持不到一周就被打破。11月30日,虛擬平臺TheSandbox上的一塊虛擬土地,以430萬美元(約2739萬元人民幣),創下了元宇宙土地交易的新紀錄。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我認識上面的每個字、每個字母,但完全不知道它們組合在一起是什麼意思。又或者,你知道林俊傑買了虛擬世界裡的一筆虛擬資產,但你也許會問,這和我玩王者榮耀買了一套魯班七號的皮膚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全世界似乎都在談「元宇宙」。
但圍繞於此的說法,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面向這個充滿想像的未來世界,應該張開雙臂加速奔跑,而且已有人做出起跑的姿勢;也有人認為,「元宇宙」走紅就是一場資本炒作,是某些企業對曾經失敗的技術投資所進行的一場挽救。
到底什麼是「元宇宙」?它為什麼突然火了?它離我們還有多遠?
什麼是「元宇宙」?
截至目前,「元宇宙」還沒有一個被廣泛認可的確切定義,人們對它的描述,還處在「比拼想像力」的階段。
美國社交媒體facebook(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提出的「元宇宙」,打算讓真人置身網路。他在演講視訊裡說:「下個階段的平臺和媒體,會讓人更有身臨其境之感,你將不僅僅是從旁觀看,而是置身‘實體互聯網’之中。這就是‘元宇宙’。」他舉例,「當我把小孩的視訊發給我父母時,他們會覺得自己就像和我們在一起一樣,而不是隻通過一個小小的螢幕觀看;當你和朋友玩遊戲時,你會覺得跟他們同處同一世界,而不是獨自面對電腦。」
那麼,科研人員怎麼看「元宇宙」?
智能資訊處理研究學者陳捷在接受採訪時,援引了「元宇宙」「鼻祖」——科幻作家尼爾·斯蒂芬森1992年在其著作《雪崩》中提出的原始概念:「元宇宙」是平行於現實世界的、始終在線的虛擬世界。在這個世界中,除了吃飯、睡覺需要在現實中完成,其餘都可以在虛擬世界中實現。
在陳捷看來,雖然「元宇宙」的出現與發展,將面臨諸多技術層面上及人類社會規范層面上的挑戰,但它是人類交互願望與技術發展的必然走向。
多年從事人工智慧研究的張軍平則認為,「‘元宇宙’就是讓真人真正生活在虛擬世界裡。」
「元宇宙」為什麼火了?
鼓勵探索警惕忽悠
即便「元宇宙」概念尚不清楚,但也無法阻擋它成為資本和輿論的焦點。
不過,當人們看到「元宇宙」概念裡出現的擴展現實、數字孿生、區塊鏈、人工智慧等廣為人知的技術名詞時,仍不免冒出一連串的問號:「‘元宇宙’就是這些?沒什麼新東西呀!是不是炒作?」
換言之,現在熱議「元宇宙」是否為時過早?
前不久,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原主任李志民在個人微信公眾號上連發兩文,表達了對「元宇宙」概念的謹慎態度。他認為,「任何產業或行業的重大改變,都是技術上逐步積累的結果,是有明顯征兆的」,而這次的「元宇宙」概念,仿佛是被資本包裝之後「突然蹦了出來」一樣。
也有一種聲音認為,恰恰是平靜催生了熱鬧。
秉承理性和開放的態度,李志民對「元宇宙」的走紅評論道,「任何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探索都應該鼓勵,任何以科學為名義的忽悠都需要警惕。」
現階段,元宇宙仍是一個不斷演變、不斷發展的概念,不同參與者也會不斷豐富它的含義,需要警惕資本綁架、倫理風險、立法監管空白等問題。
「有一部分公司蹭元宇宙的熱度開始圈錢,還有的把什麼東西都往元宇宙裡面裝,這些現象值得關註。大眾也好,資本也好,大家都需要保持理性審慎。」瀋陽告訴記者,這個過程中,要等待或進一步推進關鍵技術的發展,對於元宇宙中出現的泡沫、負面問題,需精準治理。
「元宇宙是一種未來,一種很大程度上會實現的未來,而現在正是一個可以占據主動權的最佳時機。」馬傑說,想要在最短時間內實現它,還需要整個社會的有機配合,無論是科技公司、內容公司還是資本,都需要從底層技術出發,找到內容生態系統的突破口。
>林俊傑花78萬在「元宇宙」買了塊地!元宇宙的地皮為何這麼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