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是如何養成的?
一切秘密都藏在筆記裡。
在介紹今天的主人公之前,
讓我們先來看看她的筆記裡都藏了些什麼?
「夾心餅」「自古華山一條路」:生動幽默更易理解
數據精準,圖文並茂:沒有一句廢話的筆記乾貨滿滿
矩形標記:筆記裡也得劃重點
文字工整清晰,配圖精準到位,輕重主次一目了然……這樣的神仙筆記,到底是誰的呢?
是她——浙江大學2015級臨床醫學專業的本科生黃玥
——2018-2019學年醫學院唯一獲竺可楨獎學金的本科生。
閃光少女,可不只有筆記閃光那麼簡單。
四年本科生涯,她是國家獎學金、浙江大學優秀學生一等獎學金、省政府獎學金、王老吉獎學金的坐擁者,是專業排名前五的閃光存在,現已成功保研直博;
三年科研訓練,她作為本科生參與多項博士課題研究,以共同作者身份在SCI期刊上發表論文;
醫學人文情懷早早地在這位「醫生」心裡生根發芽,她走出課堂、實驗室,甚至走出國門,開展醫學人文教育活動與健康服務;
她身兼社團組織數職,組織策劃得心應手……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位閃光女孩的故事吧!
我相信,努力與結果一定成正比
黃玥,來自浙江寧波。高中時候就愛看港劇的她,早已在心中埋下了讀醫的種子:《法證先鋒》《心術》《長大》……當理性的思維和嚴謹的性格與法醫、法證類懸疑醫療劇相碰撞時,她萌生了讀醫的念頭。
進入大學後,黃玥選擇了本科臨床醫學專業。在學習和實踐中,她對醫學又有了新的看法。「這是一個可以把理性和感性結合得很好的一個專業。醫生不是一個看病機器,而是需要跟患者溝通。特別是我現在到了醫院之後就更加感受到,光記住了書本上那些知識,你會看病,你會診斷,你會治療,但是病人會不會認可你就是另外一件事情。」她越來更加現,與每天面對實驗室小水面上的一些細胞相比,跟「人」相處才更有意思。懷著對臨床的熱愛和滿腔的人文情懷,她順利通過了臨床醫學的直博生面試,在本科畢業後直接攻讀博士。
一切看似毫不費力,背後卻是簡單又不簡單的努力。每天早晨6點起床背單詞,晚上9點下晚課後依然留在教室自習,直至每晚11點校園廣播裡《梁祝》準時響起,警衛大哥來教室「趕人」,黃玥才肯離開。回到寢室後,她又常常背單詞到12點多,最狠的時候每天能背500個。這樣的努力,換來了英語六級632(滿分710)、托福107(滿分120),換來了專業前五的好成就。黃玥相信,「花的時間和最後得到成果一定是成正比的。」
自信常在,困難也從不會缺席,黃玥的學醫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一些學科比如神經解剖學細致龐雜的抽象知識也曾讓黃玥不知所措。但是,她並不認輸,而是迎難而上,通過一遍又一遍地手畫神經結構,終於攻克了這個難題。「當時學神經解剖學,包括一些腦神經和脊神經的分布,非常細非常雜。因為腦部的結構看不見摸不著,只能通過抽象地去想像,所以當時很痛苦。但是我知道知識是成體系的,對於我來說,關鍵就在於有沒有花到時間。」
做科研最不重要的就是智商
在醫學院繁重的本科課業負擔下,黃玥依然堅定地選擇加入實驗室進行神經科學方面的科研訓練。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神經科學很難,它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黃玥笑稱,「大家對人體的好奇,其實很多都是對人腦的好奇。目前人腦被挖掘出來的東西,可能隻到10%,其他的話其實就是有一說一,有什麼就是什麼,但腦部的結構是真的比較有意思。」
既然選擇了一個自己也覺得很難的方向,那黃玥是怎麼堅持下來的呢?「做科研最不重要的就是智商。」黃玥引用了清華一位教授的話闡釋她對科研的理解。在她看來,科研拼的是「不怕重來」的心態。
在大三做省級SRTP(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有關痛覺的創新訓練計劃(以下簡稱「省創」)時,黃玥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為了篩選出一個三級環路,她花費了大半年的時間,一次又一次滿懷希望的嘗試和實驗,都以失敗告終。「推倒——重來——失敗——再來」的過程使她身心俱疲,學業也不可避免受到了影響。面對這樣的迷茫和挫折,黃玥有點不知所措。她去找師兄聊天、去找前輩傾訴,並非為了請教專業知識,而是為了尋求精神上的鼓勵。「有時候我是不太需要安慰的,因為言語上的安慰對我來說是沒有用的,因為就是這麼個事兒,最後還得靠你自己去做。所以我覺得精神支持對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最後,在師兄的提議下,黃玥換了一個思路,最終成功,在省級答辯中表現出色。
「以我22歲這個膚淺的眼光看,當你摸清了科研的套路和知識體系,形成了自己的套路之後,不怕重來就成為第一要義。所以說「敢於一遍又一遍地去嘗試」這樣一個心態非常重要。」
右二為黃玥
在正確的科研心態下,黃玥的科研路越走越順。其研究成果加入博士論文,作為共同作者發表於SCI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影響因子高達21.2;以第五作者完成論文投稿SCI,又以第一作者撰寫綜述解剖學論文投稿……僅為本科生的黃玥,做到了很多研究生都沒做到的事。
但誰又知道,強大的內心和沉穩的心態並非黃玥生而有之。她說,「是科研塑造了我的性格。其實我一開始是一個比較急的人。但是我現在覺得我是一個比較穩的人。」從大一下剛進實驗室時恨不得什麼都試一試的心浮氣躁,到沉下心來閱讀文獻、做前期準備工作的沉穩平和,是科研讓黃玥懂得了什麼叫做厚積薄發。
所以,在接下來的博士階段,即使面對全新的血液學方向,她也對自己充滿了信心,「我覺得我知道要怎麼樣一步一步來,是科研讓我的知識和心態一點一點沉淀下來,讓我更加能夠適應未來的科研生活」。
離開冰冷的儀器,內心的虔誠和感恩是更有溫度的東西
「生命是一道神秘而美麗的方程式,打開它的門路不外乎兩條,一條是一摞厚厚的醫書所堆疊起來的淵博知識,另一條則是仁心和尊重。」
圖為黃玥正在溫哥華進行遺體捐獻問卷調查
在黃玥看來,學醫不僅僅只是面對冰冷的儀器,更非埋頭苦讀或科研,醫學需要走出課堂,需要走進病人,醫學生更需要借助自己的醫學專業背景進行一些有意義的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培養人文精神。在寒暑假,黃玥走出課堂、走出實驗室,甚至走出國門,積極參加各項社會實踐活動。探訪特殊兒童;響應健康中國2030規劃,在家鄉社區展開健康服務;赴UBC(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開展「醫學人文教育」活動,獲校級暑期社會實踐優秀團隊稱號並由省級媒體報導……多樣的實踐,讓黃玥深深地感覺到「醫學是一門藝術」。
圖為2017浙大醫學院赴UBC實踐團隊部分成員 右二為黃玥
在眾多社會實踐中,赴UBC的暑期實踐讓黃玥印象最深。她回憶到,UBC的醫學生會自發對捐獻遺體的家屬舉行歡送儀式,他們認為捐獻遺體供醫學研究是一件值得驕傲和開心的事。在死亡和遺體捐獻這個問題上,中外差異真的非常大。這次經歷,讓黃玥開始思考生與死的意義。
「我們對生死看得太重,對死後的事想的太多。與其思考死後的事,不如思考我該怎麼活著,把眼光放在當下,讓我之後回顧自己的一生,會覺得我這一生過得還挺不錯的。」別樣的經歷與醫學生的身份,讓這個姑娘更加珍視活著的每分每秒,時刻提醒自己要把餘生過得更好。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懷著這樣的信念,這位學醫的姑娘,離開冰冷的儀器,從茫茫醫書中抬起頭來,活躍在學校的各大組織和社團中,組織策劃多次晚會和大型活動。很多人可能會好奇,在社團和組織中身兼數職的她,如何一直保持這麼好的學習成就?黃玥的回答是——你要想好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她也曾迷茫過,也曾糾結過,也曾羨慕身邊總是有人什麼事情都能做得很好,但她最終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我的目標就是想做一個對某一種疾病有科研上的突破的醫生,那麼我的重點就是科研和學習。」
圖為黃玥與舞伴參加交誼舞會
回想自己的本科生活,黃玥說,「少年的時候你有多厲害,你自己都不知道。要相信自己不分晝夜的努力,要相信自己做的一切,即使沒有回報,也會是回想起來熠熠生輝的記憶。所以,不要在舒適圈裡為他人鼓掌,我們要自己走出那個地方。」
文字記者:浙江大學微訊社 呂千葉
圖片來源於受訪者本人
本文編輯:浙江大學微訊社 呂千葉
責任編輯:周亦穎
>浙大閃光少女本科就發SCI論文!少年的你有多厲害,你自己都不知道